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量统计法等方法编 制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问卷由自我效能、自我监督、情绪控制及行为控制四个维度构 成,含有 24个题目,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探讨了不同性别、年龄、等级、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的自我控 制能力差异,为后继研究提供参考工具。
关键词:运动员;自我控制;量表
中图分类号:G80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119-04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thletes Selfcontr ol Questionnaire
CHENG Jingjing1,HE Ming2,LIU Yunzhou3,LV Hongyan 4,XIU Qi4
(1. Shandong Sports Administration,Jinan 250002,Shand ong China; 2. Shandong 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 Center,Jinan 250002,Shandong China; 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of China,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 Bureau,Beijing 100763 China; 4.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 rts,Tianjin 300381,China; 5.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 tistics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draft the athletes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 is composed of four factors,namely,selfefficiency,self supervision,mental control and action control. With 24 questions,the question naire has 24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 differences of selfcontrol ab ility of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genders,ages,levels and training ages are dis cussed,and th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thlete;selfcontrol ability;questionnaire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在现代竞赛,尤其是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往往遭受着较大的精神压 力,焦虑、恐惧、愤怒、压抑等不良情绪时常困扰着广大运动员。赛场情况千变万化,意外 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及时有效地调控好情绪状态进行随机应对直接关系着运动水平的发挥。 而情绪状态调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越高,越能较好的进行自我调控,越有利于运动水平的发挥。
目前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主要有Gifford的自我控制模型、Mischel的启动假说、Kuhl的 行动控制理论及自我资源损耗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我控制的机制[1] 。也有学 者根据相应的理论基础编制了自我控制能力评价量表,主要涉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道德 品质等方面。由于运动情景的特殊性,采用现有量表直接对运动员进行测评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且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运动水平的发挥又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试图根据 现有理论和量表,结合运动情景及运动员特点编制《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以期能够 准确的对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评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1 研究方法与程序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我控制 能力的有关理论及问卷编制方法。
1.1.2 专家咨询法 邀请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评定及征询建议 。
1.1.3 问卷调查法
自编《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始问卷,采用5级Likert量表记分法计分(“1”代表“ 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对江苏体工队220名运动员进行预调查,发放问 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92.7%。
采用《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对山东省体工队240名运动员进行调查,发放问 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90.8%。
1.1.4 数量统计法 采用SPSS 15.0及LISREL8.8统计软件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程序
首先根据现有理论和量表,结合运动情景及运动员特点编制《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 始问卷;然后采用该问卷对运动员进行预调查,通过分析计算并进行题目筛选后制成《运动 员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最后采用正式问卷对运动员进行测量,分析我国部分项目运动 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投稿日期:2010-02-26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8CTYJ02)。
作者简介:程静静,科员,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 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始问卷的编制
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Kuhl的行动控制理论及 自我资源损耗理论,从自我效能、自我 监督、情绪控制及行为控制等四个维度构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测试项目。
根据文献资料、相关量表及访谈结果编制测试项目,经分析、筛选、加工后形成36道题 目。分别邀请4名运动心理学专家、2名体育测量与评价专家及3名教练员对问卷内容进行评 定与修改,直至他们一致认为问卷能基本反映所需测量内容为止。经专家审定和修改后,运 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包含30个题目,分属4个维度,采用5级Likert量表记分,其中“1” 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要求运动员根据感知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表1)。
表1 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
题 型内
容A1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对训练的内容做好了计划和安排。A2在比赛中对对手的攻击行为我能够坦然处之。A3遇到不公正的判决,我都能保持头脑清醒,不致陷入烦恼。A4比赛中我从容自信,有“我能完成这件事”的感觉。 A5我的情绪容易激动。A6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能够解决难题的。A7在训练或比赛后,我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 A8我能感知到自己的肢体、空间位置、技术动作的节奏。A9不管多大的烦心事,一到训练场上我就不再想它。A10遇到生气的事时,我能很快的平静下来。A11我有很多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欢我。A12我能在头脑中稳定的控制技术动作。A13无论什么事情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A14能很好接受批评并从中吸取教训。A15我能对场上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战术思想。A16在训练中我能控制自己去执行训练计划,排除干扰,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A17我比赛中不至于过分紧张或过分拘谨。A18我容易受其他队友的影响。A19我的日常生活很随意,常常改变。A20我能冷静地应对比赛中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A21训练时间长了,我免不了会走神。A22我可以注意力集中而不分心,外界压力不会影响我的比赛。A23在训练和比赛中我相信自己能有效的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A24我喜欢现在从事的项目并很努力的为之奋斗。A25异地参赛,我难以保持情绪稳定、作息自如。A26比分落后时,仍能斗志不衰。A27见到队友的不良行为我能及时制止。A28注意力始终维持在当前的活动上,维持在“此时此地”正在做的动作上。A29甚至犯错误后也能保持注意力或迅速把注意集中于比赛。A30我能抵制诱惑,为了长远的目标放弃现在的满足。
3 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量表的编制
3.1 被试
随机抽取江苏体工队武术、足球、排球、田径、篮球、羽毛球等项目的220名运动员( 其中男124人,女96人,年龄为21.7±6.72岁)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 始问卷进行测试。
3.2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旨在进一步检查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与鉴别作用,为题目筛选提供依据, 本研究采用临界比进行难度分析及采用积差相关进行区分度分析。
临界比分析:即求出每一题项的“临界比率”值(CR值),其方法是将所有被试的总分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得分前27%者为高分组,得分后27%者为低分组,求出高低二组被试 每题得分的平均数,然后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题项的CR值达到显著性水平,即表示 这个题项能够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如果题项的CR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则作为项目删 除的首要考虑条件[2]。本研究中A26的CR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故删除。
积差相关分析: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计算出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区分 度指标,删除区分度低的题目(即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低于0.3)。本研究中A11、A 18、A26、A30的相关系数小于0.3,故删除。
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编制测验时,当对所测量的行为特质不清楚的情况下,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帮助人们 回答这个行为特质包含了那些因素。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1,P<0.001, 说明因 子的相关系数矩阵为非单位矩阵,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故适合 运用因数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初始因素载荷矩阵。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提取四个公共因素,采用最大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表2)。根据因素结构 的坡度图,结合特征值及研究构想,将因子负荷小于0.4的题项删除(即删除A8和A21两个 题 项),剩余24个题项分别属于四个因素,共同解释总方差的85.452%,结构明确,容易解 释。
4 我国部分项目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4.1 被试
随机抽取山东省体工队240名运动员(男136人,女104人,年龄22.5±7.96岁)为研究 对象,其中健将级运动员62人,一级运动员125人,二级运动员53人,采用运动员自我控制 能力正式问卷进行测试。
4.2 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如表5所示,不 同 性别的运动员在总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男运动员的得分低于女运动员的 得分,表明女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男运动员。
4.3 不同年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按照年龄将运动员分为17~20岁、21~25岁、26岁以上三个年龄组,如表6所示,不同年龄 组的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效能、自我监督、行为控制维度的得分均差异显著(P<0.05 ) ,在情绪控制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显示,2 6 岁以上年龄组与17~20岁年龄组的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效能、自我监督、行为控制维度的 得分均差异显著(P<0.05),26岁以上年龄组与21~25岁年龄组在总量表的得分差异显 著(P<0.05);表明26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好于17~20岁及21~25岁 年龄组的 运动员,26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自我监督、行为控制能力好于17~20岁年龄 组的运动员。
0.043* 4.4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如表7所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均差异显著(p<0.0 5),在自我效能、情绪控制、行为控制维度的得分均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LSD法 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显示,健将级运动员与一、二级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均 差异显著(p<0.05),一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均差异不 显 著(P>0.05);表明健将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好于一、二级运动员,其自我监督能 力较强。
0.041* 4.5 不同运动年限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按照运动年限将运动员分为5 a以下、6~10 a、10 a以上三个组,如表8所示,不同运动年 限的运动员在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在总量表及自我效能、情绪控 制、行为控制维度的得分均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显示 , 10 a以上组运动员在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与5 a以下组及6~10 a组均差异显著(P<0.0 5),5 a以下组与6~10 a组运动员在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表明运动年限在10 a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强于运动年限在10 a以下的运动员。
本研究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Kuhl的行动控制理论及自我资源损耗理论,从自我 效能、自我监督、情绪控制及行为控制等四个维度构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测试项目。在访 谈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编制了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始问卷。该问卷经过专家的 评定与修改,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然后在预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 析完成题目筛选,制成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最后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模型的构 想效度进行检验及采用内部一致法和分半法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 信效度。本问卷在编制过程中遵循了心理量表编制的原则与方法,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 此可作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测试工具。
采用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对运动员进行施测,表5结果显示女运动员的自我控 制能力高于男运动员。可能与女运动员偏于顺从而男运动员偏于独立有关,一般来说女运动 员的性格相对比较温和,做事认真细致,比较服从教练和领队的安排,从而较好的约束自己 的行为;而男运动员偏于独立,好胜心强,易冲动,行为控制方面则相对较差。表6结果显 示26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好于17~20岁及21~25岁年龄组的运动员,26 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自我监督、行为控制能力好于17~20岁年龄组的运动员 。不同年龄运动员的差异可能与成熟有关,一般来说年龄大的运动员的训练年限相对较长, 经历较多,表现得相对比较成熟,注重采用意志策略进行行为选择和行为导向,从而能够较 好的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而年龄小的运动员仍倾向于外控,易受外界干扰,行为约束及自 我监督方面则相对较差。此外,年龄大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相对比较稳定,处理问题相对比 较成熟,从而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故年龄大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其自我效能 感及自我监督、行为控制能力好于年龄小的运动员。表7结果显示健将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 能力好于一、二级运动员,其自我监督能力较强。可能与运动水平高的运动员对自我的要求 较高有关,运动水平越高,其自我效能感也就越强,训练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 ,从而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监督、控制与管理,以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表8结果显示运动 年限在10 a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强于运动年限在10 a以下的运动员。运动年限在10
a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较强可能与成熟有关。我国运动员开始从事运动训练的年龄 一般都较小,很多运动员在六、七岁便开始了训练,相当多的运动员在20岁以期便拥有了10 多年的运动经历,绝大部分运动员是在训练过程中慢慢成长、成熟的,从而导致运动年限在 10年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相对较强。
6 结 论
1) 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由自我效能、自我监督、情绪控制及行为控制四个维度构成, 含有24个题目,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测试工具。
2) 女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男运动员。
3) 年龄大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其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监督、行为控制能力好于年 龄小的运动员。
4) 健将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一、二级运动员,其自我监督能力较强。
5) 运动年限在10年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相当较强。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 005,(4).
[2] 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 王永富.浅谈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自我控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3 .
[4] 钟明英.浅析体育比赛中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5]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
[6] 郭庆科.心理测验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2.
[7] 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7.
[8] 邹丹杰.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监控辨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
[9] 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10] 宋亦春,高凯,李士英.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自我控制调节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山 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1] 郑猛,张力为.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74-1 78.
[12] 王桂平,陈会昌.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6 ).
[13] 王曦,李树义.意志品质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5 ).
[14] 金俊清.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
[15] 谭树华,郭永玉.有限自制力的理论假设与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 08,16(3):309-311.
[16] 张剑杰,包卓利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研究[J]. 沈阳体育 学院学报,2009,28(6):88-91.
[17] 孙士杰,张萍. 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与分析[J]. 沈阳 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106-109.
关键词:运动员;自我控制;量表
中图分类号:G80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119-04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thletes Selfcontr ol Questionnaire
CHENG Jingjing1,HE Ming2,LIU Yunzhou3,LV Hongyan 4,XIU Qi4
(1. Shandong Sports Administration,Jinan 250002,Shand ong China; 2. Shandong 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 Center,Jinan 250002,Shandong China; 3.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s of China,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 Bureau,Beijing 100763 China; 4.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 rts,Tianjin 300381,China; 5.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 tistics analysis are adopted to draft the athletes selfcontrol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 is composed of four factors,namely,selfefficiency,self supervision,mental control and action control. With 24 questions,the question naire has 24 high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 differences of selfcontrol ab ility of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genders,ages,levels and training ages are dis cussed,and th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athlete;selfcontrol ability;questionnaire
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在现代竞赛,尤其是重大比赛中,运动员往往遭受着较大的精神压 力,焦虑、恐惧、愤怒、压抑等不良情绪时常困扰着广大运动员。赛场情况千变万化,意外 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及时有效地调控好情绪状态进行随机应对直接关系着运动水平的发挥。 而情绪状态调控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越高,越能较好的进行自我调控,越有利于运动水平的发挥。
目前关于自我控制的研究主要有Gifford的自我控制模型、Mischel的启动假说、Kuhl的 行动控制理论及自我资源损耗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我控制的机制[1] 。也有学 者根据相应的理论基础编制了自我控制能力评价量表,主要涉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道德 品质等方面。由于运动情景的特殊性,采用现有量表直接对运动员进行测评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且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对运动水平的发挥又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本研究试图根据 现有理论和量表,结合运动情景及运动员特点编制《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以期能够 准确的对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进行评价,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1 研究方法与程序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了解自我控制 能力的有关理论及问卷编制方法。
1.1.2 专家咨询法 邀请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评定及征询建议 。
1.1.3 问卷调查法
自编《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始问卷,采用5级Likert量表记分法计分(“1”代表“ 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对江苏体工队220名运动员进行预调查,发放问 卷220份,收回有效问卷203份,有效回收率92.7%。
采用《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对山东省体工队240名运动员进行调查,发放问 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90.8%。
1.1.4 数量统计法 采用SPSS 15.0及LISREL8.8统计软件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程序
首先根据现有理论和量表,结合运动情景及运动员特点编制《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 始问卷;然后采用该问卷对运动员进行预调查,通过分析计算并进行题目筛选后制成《运动 员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最后采用正式问卷对运动员进行测量,分析我国部分项目运动 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投稿日期:2010-02-26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8CTYJ02)。
作者简介:程静静,科员,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 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始问卷的编制
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Kuhl的行动控制理论及 自我资源损耗理论,从自我效能、自我 监督、情绪控制及行为控制等四个维度构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测试项目。
根据文献资料、相关量表及访谈结果编制测试项目,经分析、筛选、加工后形成36道题 目。分别邀请4名运动心理学专家、2名体育测量与评价专家及3名教练员对问卷内容进行评 定与修改,直至他们一致认为问卷能基本反映所需测量内容为止。经专家审定和修改后,运 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包含30个题目,分属4个维度,采用5级Likert量表记分,其中“1” 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要求运动员根据感知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表1)。
表1 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
题 型内
容A1在平时的训练中我对训练的内容做好了计划和安排。A2在比赛中对对手的攻击行为我能够坦然处之。A3遇到不公正的判决,我都能保持头脑清醒,不致陷入烦恼。A4比赛中我从容自信,有“我能完成这件事”的感觉。 A5我的情绪容易激动。A6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能够解决难题的。A7在训练或比赛后,我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检查、反馈与评价。 A8我能感知到自己的肢体、空间位置、技术动作的节奏。A9不管多大的烦心事,一到训练场上我就不再想它。A10遇到生气的事时,我能很快的平静下来。A11我有很多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欢我。A12我能在头脑中稳定的控制技术动作。A13无论什么事情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应付自如。A14能很好接受批评并从中吸取教训。A15我能对场上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战术思想。A16在训练中我能控制自己去执行训练计划,排除干扰,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A17我比赛中不至于过分紧张或过分拘谨。A18我容易受其他队友的影响。A19我的日常生活很随意,常常改变。A20我能冷静地应对比赛中困难,因为我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A21训练时间长了,我免不了会走神。A22我可以注意力集中而不分心,外界压力不会影响我的比赛。A23在训练和比赛中我相信自己能有效的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情。A24我喜欢现在从事的项目并很努力的为之奋斗。A25异地参赛,我难以保持情绪稳定、作息自如。A26比分落后时,仍能斗志不衰。A27见到队友的不良行为我能及时制止。A28注意力始终维持在当前的活动上,维持在“此时此地”正在做的动作上。A29甚至犯错误后也能保持注意力或迅速把注意集中于比赛。A30我能抵制诱惑,为了长远的目标放弃现在的满足。
3 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量表的编制
3.1 被试
随机抽取江苏体工队武术、足球、排球、田径、篮球、羽毛球等项目的220名运动员( 其中男124人,女96人,年龄为21.7±6.72岁)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 始问卷进行测试。
3.2 项目分析
项目分析旨在进一步检查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难度与鉴别作用,为题目筛选提供依据, 本研究采用临界比进行难度分析及采用积差相关进行区分度分析。
临界比分析:即求出每一题项的“临界比率”值(CR值),其方法是将所有被试的总分 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得分前27%者为高分组,得分后27%者为低分组,求出高低二组被试 每题得分的平均数,然后进行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题项的CR值达到显著性水平,即表示 这个题项能够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如果题项的CR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则作为项目删 除的首要考虑条件[2]。本研究中A26的CR值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故删除。
积差相关分析: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公式计算出各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区分 度指标,删除区分度低的题目(即项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低于0.3)。本研究中A11、A 18、A26、A30的相关系数小于0.3,故删除。
3.3 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编制测验时,当对所测量的行为特质不清楚的情况下,探索性因素分析可以帮助人们 回答这个行为特质包含了那些因素。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1,P<0.001, 说明因 子的相关系数矩阵为非单位矩阵,能够提取最少的因子同时又能解释大部分的方差,故适合 运用因数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初始因素载荷矩阵。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提取四个公共因素,采用最大正交旋转法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表2)。根据因素结构 的坡度图,结合特征值及研究构想,将因子负荷小于0.4的题项删除(即删除A8和A21两个 题 项),剩余24个题项分别属于四个因素,共同解释总方差的85.452%,结构明确,容易解 释。
4 我国部分项目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4.1 被试
随机抽取山东省体工队240名运动员(男136人,女104人,年龄22.5±7.96岁)为研究 对象,其中健将级运动员62人,一级运动员125人,二级运动员53人,采用运动员自我控制 能力正式问卷进行测试。
4.2 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如表5所示,不 同 性别的运动员在总量表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男运动员的得分低于女运动员的 得分,表明女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男运动员。
4.3 不同年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按照年龄将运动员分为17~20岁、21~25岁、26岁以上三个年龄组,如表6所示,不同年龄 组的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效能、自我监督、行为控制维度的得分均差异显著(P<0.05 ) ,在情绪控制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显示,2 6 岁以上年龄组与17~20岁年龄组的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效能、自我监督、行为控制维度的 得分均差异显著(P<0.05),26岁以上年龄组与21~25岁年龄组在总量表的得分差异显 著(P<0.05);表明26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好于17~20岁及21~25岁 年龄组的 运动员,26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自我监督、行为控制能力好于17~20岁年龄 组的运动员。
0.043* 4.4 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如表7所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均差异显著(p<0.0 5),在自我效能、情绪控制、行为控制维度的得分均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LSD法 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显示,健将级运动员与一、二级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均 差异显著(p<0.05),一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在总量表及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均差异不 显 著(P>0.05);表明健将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好于一、二级运动员,其自我监督能 力较强。
0.041* 4.5 不同运动年限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分析
按照运动年限将运动员分为5 a以下、6~10 a、10 a以上三个组,如表8所示,不同运动年 限的运动员在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差异显著(P<0.05),在总量表及自我效能、情绪控 制、行为控制维度的得分均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显示 , 10 a以上组运动员在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与5 a以下组及6~10 a组均差异显著(P<0.0 5),5 a以下组与6~10 a组运动员在自我监督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表明运动年限在10 a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强于运动年限在10 a以下的运动员。
本研究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Kuhl的行动控制理论及自我资源损耗理论,从自我 效能、自我监督、情绪控制及行为控制等四个维度构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测试项目。在访 谈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编制了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初始问卷。该问卷经过专家的 评定与修改,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然后在预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 析完成题目筛选,制成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最后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模型的构 想效度进行检验及采用内部一致法和分半法进行信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 信效度。本问卷在编制过程中遵循了心理量表编制的原则与方法,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为 此可作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测试工具。
采用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正式问卷对运动员进行施测,表5结果显示女运动员的自我控 制能力高于男运动员。可能与女运动员偏于顺从而男运动员偏于独立有关,一般来说女运动 员的性格相对比较温和,做事认真细致,比较服从教练和领队的安排,从而较好的约束自己 的行为;而男运动员偏于独立,好胜心强,易冲动,行为控制方面则相对较差。表6结果显 示26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好于17~20岁及21~25岁年龄组的运动员,26 岁以上年龄组的运动员的自我效能、自我监督、行为控制能力好于17~20岁年龄组的运动员 。不同年龄运动员的差异可能与成熟有关,一般来说年龄大的运动员的训练年限相对较长, 经历较多,表现得相对比较成熟,注重采用意志策略进行行为选择和行为导向,从而能够较 好的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而年龄小的运动员仍倾向于外控,易受外界干扰,行为约束及自 我监督方面则相对较差。此外,年龄大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相对比较稳定,处理问题相对比 较成熟,从而自我效能感也相对较高。故年龄大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其自我效能 感及自我监督、行为控制能力好于年龄小的运动员。表7结果显示健将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 能力好于一、二级运动员,其自我监督能力较强。可能与运动水平高的运动员对自我的要求 较高有关,运动水平越高,其自我效能感也就越强,训练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高 ,从而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监督、控制与管理,以期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表8结果显示运动 年限在10 a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强于运动年限在10 a以下的运动员。运动年限在10
a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较强可能与成熟有关。我国运动员开始从事运动训练的年龄 一般都较小,很多运动员在六、七岁便开始了训练,相当多的运动员在20岁以期便拥有了10 多年的运动经历,绝大部分运动员是在训练过程中慢慢成长、成熟的,从而导致运动年限在 10年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相对较强。
6 结 论
1) 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由自我效能、自我监督、情绪控制及行为控制四个维度构成, 含有24个题目,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运动员自我控制能力的测试工具。
2) 女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男运动员。
3) 年龄大的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其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监督、行为控制能力好于年 龄小的运动员。
4) 健将级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一、二级运动员,其自我监督能力较强。
5) 运动年限在10年以上的运动员的自我监督能力相当较强。
参考文献:
[1] 杨丽珠,董光恒.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 005,(4).
[2] 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 王永富.浅谈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自我控制[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1,3 .
[4] 钟明英.浅析体育比赛中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J].贵州体育科技,2002,3.
[5] 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1.
[6] 郭庆科.心理测验的原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82.
[7] 候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4,7.
[8] 邹丹杰.学生学习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监控辨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
[9] 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10] 宋亦春,高凯,李士英.中国武术散打运动员自我控制调节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山 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1] 郑猛,张力为.竞技运动中自我控制的逆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74-1 78.
[12] 王桂平,陈会昌.儿童自我控制心理机制的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6 ).
[13] 王曦,李树义.意志品质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5 ).
[14] 金俊清.自我控制的资源模型简介[J].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
[15] 谭树华,郭永玉.有限自制力的理论假设与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 08,16(3):309-311.
[16] 张剑杰,包卓利克.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自我控制力的特点研究[J]. 沈阳体育 学院学报,2009,28(6):88-91.
[17] 孙士杰,张萍. 我国青年女子排球运动员心理控制点类型的研究与分析[J]. 沈阳 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