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苏里和演员黄婉秋的故事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n_w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9年2月2日上午10时,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接待室里,长影为离休的著名电影导演苏里举办的庆祝苏里诞辰80周年庆祝活动正在举行,接待室的电话铃声响了。电话是黄婉秋打来的,她对苏里说:“苏叔叔,今天是您的80大寿,婉秋不能亲自到您面前为您祝寿,就让婉秋在遥远的南方为您祝寿吧!”苏里连声说:“谢谢婉秋!谢谢你这些年来对我的关心!”
  由苏里执导的电影《刘三姐》,使黄婉秋一夜成名,也使黄婉秋经受了许多非人的磨难。几十年过去了,不管经历了多少人世间的荣辱,黄婉秋对苏里的感激始终没变……
  
  没有苏里就没有黄婉秋
  1961年秋,在广西正是大片柑橘红了的季节。刚刚拍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上集)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苏里,接受了执导电影《刘三姐》的任务来到了广西。那时,苏里42岁,年富力强,已经执导了《平原游击队》、《红孩子》、《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多部群众喜爱的影片,事业正处在蓬勃发展时期。来到广西后,苏里马上和先期来广西的中国作家协会的乔羽一起研究改写《刘三姐》剧本。
  当时,广西自治区党委对拍电影《刘三姐》非常重视,为了挑选合适的“刘三姐”扮演者,党委书记韦国清亲自参与挑选工作。他让广西有些名气的画家,每人画一幅想象中的刘三姐交给他过目,很快,他的办公桌上就放了100多幅刘三姐画像。最后,他选定了广西歌舞团的演员付锦华。主要演员定下来了,其他演员就由苏里等人来选了。当时,有人向苏里推荐说桂林戏剧学校有一个叫黄婉秋的学生长得很漂亮,演刘三姐演得很好,已由戏校C组演刘三姐调到A组演刘三姐了。听了这些介绍后,苏里马上去了桂林戏剧学校,见到了当时只有16岁的黄婉秋。一见黄婉秋,苏里眼睛一亮,黄婉秋长得小巧漂亮,一张圆圆的脸,一双亮亮的眼,歌声和笑声都清纯迷人。苏里就在小本子上记下了黄婉秋的名字,选中了她做电影《刘三姐》的演员。
  1962年春天,挑选演员、试镜头等工作结束了,苏里就带着一大群演员横穿大半个中国回到长影,投入到《刘三姐》的室内拍摄工作中。在演员分工时,苏里给黄婉秋分了一个出镜较多的角色,让她演舟妹。室内拍摄紧张地进行着,拍到刘三姐被莫老爷关在笼子里的镜头后,样片就拿到广西送审。广西方面的领导对付锦华演的刘三姐不大满意,认为付锦华唱歌时嘴型不好看,要求换演员。苏里觉得黄婉秋有灵气,形象好,可以试试演刘三姐。黄婉秋一下子由一个不知名的小演员突然就浮现出来了。
  黄婉秋出生在桂林市一个城市贫民家里,是戏班出身,艺名叫艺群,从小跟师傅学戏,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再加上她年龄小,对人生体验不深,演刘三姐这个角色,开始时确实不入戏,常常是形似神离。为了使黄婉秋进入角色,每场戏开拍前,苏里都要细细地给黄婉秋讲戏,让黄婉秋体会刘三姐面对不同的人唱歌时不同的心理感受,甚至唱歌时一个打手心的动作,苏里也要示范几遍。军人出身的苏里性子比较急,为了加快拍片速度,同时也为了节省胶片(当时胶片要从国外进口,很贵的),有时,黄婉秋演不到位,苏里就急了,发火说:“你怎么这么笨呢?”遇到这种时候,黄婉秋总是纯朴地笑着,一点也不生气。有时苏里觉得批评黄婉秋言语重了,就问:“婉秋,我批评你,你生气吗?”黄婉秋总是笑着说:“生什么气呀?苏叔叔还不是为我好!”随着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完成,苏里和黄婉秋的感情在加深,黄婉秋总像女儿一样不离苏里身前身后,一口一个“苏叔叔”地叫着。
  1962年7月,《刘三姐》室内镜头拍完了,苏里带着摄制组返回广西,在漓江边上的阳朔县拍外景。广西的7月,温度大都在零上40度左右。拍外景时,工作人员都穿着游泳衣,机器一停就跳进江里消暑。就是在这样的大热天里,苏里却被开水烫伤了。一天早晨,剧组早早起来拍外景,苏里是最后一个从宿营地出来的,他手里拿着一个馒头,一边走一边吃,上山时,他看见两个剧务抬着一大桶开水往山上走,前边的剧务把桶抬得高高的,后边的剧务吃力地支撑着,苏里想帮后边的剧务一把,就伸手用力推住木桶。由于用力过猛,桶底被压掉了,满满的一桶开水全浇在他的腿上,他的双腿全被烫烂了。可苏里只在医院里住了一天,就双腿缠着绷带,躺在担架上指挥拍戏了。黄婉秋非常感动,眼里常常含着泪水,她觉得她的孩子气似乎一下子全没了,她觉得自己真的变成了活跃在广西山水间的刘三姐,演得非常专注而投入。
  历时半年多,电影《刘三姐》封镜了,演职人员都要回各自的工作岗位。黄婉秋等广西籍演员走时苏里到车站去送行,小演员们哭成一片。泪眼朦胧中,黄婉秋看见苏里低着头,不敢看她们,似乎也在流泪,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跑过去扑在苏里怀里……
  1963年,电影《刘三姐》引起了空前的轰动,黄婉秋一夜成名了。她成了世界华人心中的偶像。
  
  苏里的一句:我不该把你
  拍成刘三姐”,使黄婉秋泪水横流了
  拍过电影《刘三姐》以后,苏里又拍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下集)、《战洪图》、《奇袭白虎团》等影片。这期间,他几次去南宁,每次他都找机会到桂林去看一看黄婉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苏里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停止了工作,关起来劳动改造,整整10年没有拍戏。文化大革命中,黄婉秋也受到非人的待遇,她被打成“5.16”分子,被造反派剃成阴阳头,挂着破鞋,拉着游街。那时,广西的武斗很厉害,枪毙了不少人。为了折磨黄婉秋,造反派就让她拿着铁锹去挖死人,死尸腐烂了,臭气熏得人直呕吐,但造反派却让黄婉秋不停地挖死尸,挖出来埋上,埋上了再挖出来。
  1973年,苏里出来工作了。那一年秋天,广西方面请他去讲课,课一讲完,苏里就急匆匆从南宁来到了桂林,在桂林市文化局找到了黄婉秋。那是两个忘年之交在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次见面,黄婉秋还没有解放。那天,黄婉秋穿着一件白得亮眼的夹克,形容有些消瘦。一见苏里,黄婉秋就如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下子扑过来,紧紧地抓住苏里的手。黄婉秋向苏里讲述了她受到的非人的折磨,苏里感伤地说:“婉秋,让你受苦了,我真不该把你拍成‘刘三姐’啊!”听苏里这样一说,黄婉秋一下子泪流满面,她扶在苏里的肩上,哽咽着说:“苏叔叔,拍了《刘三姐》我一点也不后悔!苏叔叔,谢谢你使我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刘三姐’!”
  那次,黄婉秋给苏里引见了自己的丈夫何有才。何有才也是演員,他们是在患难中相爱并结合的,造反派批斗黄婉秋,何有才总是默默站在一边保护着黄婉秋。造反派用铁管打黄婉秋的头,何有才就用手拦着,手骨都被打裂了。后来,因为保护黄婉秋,何有才也被划为“5.16”分子,两个相爱的“5.16”分子结婚了。他们在桂林市没有住房,住在郊区何有才父亲的家里。那天,黄婉秋夫妇陪着苏里看了他们安在郊区的家。
  那个家在清清的漓江边上,典型的农家草房,周围全是翠绿的树木和青菜,还有开着花的药材。在农家草房前,黄婉秋给苏里唱了几首《刘三姐》中的歌。临别时,黄婉秋对苏里说:“苏叔叔,不要牵挂婉秋,婉秋虽然还戴着‘5.16’分子的帽子,但婉秋生活在桂林的山水间,活得很好!”
  
  黄婉秋夫妇希望苏里能到桂林和他们一起住
  1978年,中央电视台在文化大革命后首次播放了《刘三姐》。1984年5月,黄婉秋才真正解放。又过了4年,即1988年,苏里离休了。
  从噩梦中走出来,黄婉秋已是人到中年了,她拼着命想多做些工作。1991年,香港一个富商为她举办了“黄婉秋从艺35周年暨电影《刘三姐》拍摄30周年”庆祝活动。那是香港第一次举办大陆华语演唱会,整台晚会都是黄婉秋和何有才唱中国民歌,晚会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从香港回来后,经桂林市政府同意,黄婉秋在桂林成立了“桂林刘三姐工贸集团”,紧接着,又创办了“刘三姐艺术团”。由于受苏里影响较深,虽然黄婉秋身为经理、团长,但她一点架子也没有,总是为手下人做些服务性的工作。出外演出,每场演出结束,她总是手拿拖把拖舞台,以致人们叫她“拖把经理”。
  虽然工作繁忙,但黄婉秋没忘记使她成名、如今已离休在家的苏里,总是找机会把苏里从遥远的东北请到广西,还抽出时间陪苏里游览了桂林的山水。临别时,黄婉秋拿出早已为苏里买好的一双鞋,像女儿那样亲手给苏里穿上。黄婉秋对苏里说:“苏叔叔,如今您离休了,要保重身体,多做户外活动,多参加社会活动,多出来走走。”1994年7月,桂林刘三姐迎宾中心开业,黄婉秋把苏里请到了桂林;1995年,刘三姐工贸集团柳州分公司成立,黄婉秋又把苏里请到了柳州。
  1996年3月7日,苏里的夫人长影著名配音演员吴静去世了,得到这个消息后,黄婉秋非常悲痛,她同何有才给苏里发来唁电后,又给苏里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劝慰苏里节哀。吴静的母亲是俄国人,就因为母亲是俄国人,文化大革命中吴静受到了许多非人的折磨,吴静死于糖尿病和精神失常。苏里非常爱他的妻子,多年来一直和病妻相濡以沫,黄婉秋怕苏里过于悲伤,在那一年里,她每隔一段时间就给苏里打一个电话。
  那年秋天,黄婉秋又给苏里打电话,苏里在电话中沙哑的嗓音被一旁的何有才听到了。何有才就对黄婉秋说:“三姐儿,苏老儿失去了老伴,又有哮喘病,不如我们把他接来广西和我们一起住,让他在广西养病吧!”何有才的话提醒了黄婉秋,两个人认真商议了一下后,就向苏里提出了正式邀请,可是苏里没有接受他们的邀请,没有到广西来。后来,黄婉秋和何有才给苏里寄了一笔钱,让他治他的哮喘病。
  1998年冬,在全国第六届文代会上,作为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的黄婉秋又见到了苏里,她又当面向苏里提出了请他去桂林养病的邀请。黄婉秋动情地对苏里说:“苏叔叔,没有您就没有我黄婉秋,您对我的恩情我真的无以为报。您就接受我和有才的邀请,到桂林来养病吧。我们住在哪你就住在哪,我们吃什么你就吃什么,您答应我们的请求吧!”
  在那次文代会上,79岁高龄的苏里成了最幸福的老人。他对参加会议的代表说:“我这辈子拍了许多部电影,培养了许多演员和学生,像黄婉秋这样一生都记着导演的演员,真让人欣慰啊!”M
  (责编 周华)
其他文献
2000年4月16日,赣西云梦泽畔J市护城公安分局家属院院内,南湾公安分局局长冯敬文家的小保姆跳楼了,脑浆迸裂,其状惨不忍睹。刑侦人员现场勘验结果:自杀,有身孕,身上有一纸条,上面写着:冯敬文,我恨你。我死不瞑目。    都是“姚婆”惹的祸    现年46岁的冯敬文,是南湾公安分局局长,其妻陆琼为护城公安分局城北派出所副所长,女儿冯莉在市局户籍科工作。在外人看来,这一警察之家应该是很幸福的了。可冯
期刊
35岁,我终于有了一个小宝贝    1988年2月2日龙抬头这天,我期盼已久的儿子出生了。我是35岁的高龄产妇,生孩子是异常艰难的,医生怕我忍受不了生育之苦,打算进行剖腹产。当我被推进天津妇产科手术室时,我问医生能不能让我自然生产,医生惊讶地看了我一眼,为难地说:“挺得住吗?万一出现异常怎么办?”我说:“挺得住,为了孩子我什么苦都愿意吃!”  我被扶上产床,两个小时之后,孩子在我百般挣扎之中出生了
期刊
婴儿期孩子和母亲接触最多,早期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母亲身上。日本医学博士高桥悦二郎研究发现,正规的早期教育,应始于母婴间的四种交流。  触觉交流:母婴间的触觉交流,最常见的是母亲为婴儿授乳。因为,授乳已不单是为婴儿提供生长发育的营养,而且为婴儿最初的触觉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婴儿以其最为敏感的口角、唇边和脸蛋,依偎着母亲温暖的乳房,能在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这对其智力发育起催化作用。母亲经常
期刊
我听说暮秋已经很早了,他在我的想象里有一些神秘的传奇色彩。暮秋曾在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那里看过我写的诗,他说那些诗像水彩画般湿淋淋的透明。初次听到这话,我觉得十分奇特,它让我的心里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  但我们都没有刻意地去约见对方,我们能感觉到彼此的存在,却任由花开花落而无意去触摸哪怕一片花瓣。  在朋友家昏暗的灯光下,我第一次见到了暮秋。我知道我终有一天会见到暮秋的,但我从不去寻找机会。在两年后
期刊
“苦命的公婆把所有的关爱都给了我”  1986年,当芳龄20的韩保红刚刚成为滑县信用联社正式职工时,立刻引起单位许多同事的注意。因为这个姑娘不但娇小秀美,性格温柔恬静,而且肯下苦功钻研业务,上进心很强。“一家有女百家问”,年长的盼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儿媳,年轻后生则憧憬娶她为妻,登门求亲者络绎不绝。然而,保红一点也不急,说自己还年轻,要先把工作干好,个人问题以后再考虑。  1987年春,信用社来了一个
期刊
我和我先生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当时只觉得两人条件般配,就毫不犹豫地走到了一块儿。之所以毫不犹豫,仅出于基本的信赖,并非一见钟情,所谓谈恋爱是走过场,直奔结婚主题才是真正目的。以至于,我还没来得及听他说一句“我爱你”,就稀里糊涂把自己嫁掉了,真是后悔莫及!  后悔归后悔,两口子刚开始过日子时,那种新鲜感觉和形而下的实践自不必说。可惜的是,一向自诩擅长逻辑思维的先生,即使在蜜月里也没能抽象出爱情及形式上
期刊
一直想念如慧,记忆中依然是那个去了纽约的漂亮女博士如慧,那个喜欢反叛和逃课的少女如慧,那个将阳光阻挡在窗外的如慧,那个在三月的风中哭给自己看的如慧,那个有着“芭蕉情结”的如慧,那个也许正用我曾用过的杯子喝着咖啡的如慧……    东海大学的逃课女生     如慧刚进入东海大学法学院经济系,就满心厌恶读经济,矛头是对准父亲的。  因为从小看到在新竹当国小校长的外公很有名望,如慧也想长大后去教书,
期刊
对于女人,爱情有点像海洛因。她们不会轻易倾心于一个人,可一旦倾心了,就要生生死死地脱一层皮。  而对于男人,爱情只是一壶口感不错的酒。醒后照样左顾右盼,有说有笑。问他醉中人事,有些依稀记得,有些已经忘了。  “爱情的短命是恶名昭著的,可它偏偏喜欢天长地久的承诺。”这矛盾是女人一手制造的。女人总是情不自禁地走进幻影里,一边自己陶醉,一边梦话连篇地牵扯着男人。梦是女人的精神家园,女人们在那里种植爱情。
期刊
要成为事业有成的女性,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或已在中层干了多年仍得不到升迁的你而言,需要的不仅仅是勤奋和刻苦。而保持一种职业女性的工作仪态,随时给上司、同事以干练优雅的印象也很重要。  ▲上班提前5分钟就位,显出职业热情和干练风度。  ▲衣饰应有个人风格,严谨、整洁、不花哨,并能利用流行元素。应适当以鲜明装束表明个性,过分低调处理会有损权威。  ▲接受命令应站在上司的侧面,挡在前面是失礼的。  ▲报
期刊
(1)外出旅游,乔儿闹着不愿在外“流浪”了,要回家去。乔父训斥道:“别闹,小小孩儿,爸妈在哪儿,哪儿就是你的家。”挨训后沉默良久,一分钟后开口问:“如果爸爸在男厕所,妈妈在女厕所,那厕所就是我们的家了?”乔父结舌,乔母大笑。  (2)夏日在阳台乘凉,乔儿苦苦吟成两句诗:“白天是否有人看见月亮/晚上是否有人看见太阳。”乔父喜出望外,正夸女儿五岁年纪竟能作哲理诗,乔儿接着问:“可是我不懂‘是否’是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