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咏侠诗述论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iming336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人咏侠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土壤以及汉魏以来咏侠文学这一深厚的文化渊源。处在盛唐的李白不仅有任侠经历,而且还创作了不少历代传诵的咏侠诗。通过对这些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李白积极用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
  关键词:李白 咏侠诗 功成身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唐人咏侠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土壤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唐代帝王的崇侠尚义,唐代民族大融合与开放的文化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唐代边塞战事引发的向往立功边塞的时代精神以及唐代武举、府兵制的实行等,都是构成唐人咏侠这一文学、文化现象深刻的社会现实基础。
  与此同时,唐人咏侠还有自战国秦汉以来侠文化的浸润和汉魏以来咏侠文学传统的哺育这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正式全面给了游侠一席之地的《史记·游侠列传》开始,文人与侠士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咏侠诗也日渐繁盛起来。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在《结客少年场行》的题解中说:
  “《后汉书》:‘祭遵尝为部吏所侵,结客杀人。’曹植《结客篇》曰:‘结客少年场,报怨洛北邙。’《乐府解题》曰:‘《结客少年场行》,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广题》曰:‘汉长安少年杀吏,受财报仇,相与探丸为弹,探得赤丸斫武吏,探得黑丸杀文吏。尹赏为长安令,尽捕之。长安中为之歌曰:‘何处求子死,桓东少年场。生时谅不谨,枯骨复何葬。’按结客少年场,言少年结任侠之客,为游乐之场,终而无成,故作此曲也。”
  据此,我们可大致看出游侠诗体的演变轨迹。它源于汉民歌,由于汉成帝任用酷吏尹赏残酷镇压京师豪侠,从而在民间社会产生了强烈震动,众怨所结,发为歌诗。汉魏之际,对游侠的歌咏从民间进入社会上层,并且成为乐府诗歌传统主题之一,曹植《结客篇》大概是这一诗体最早的文人创作之一。汉魏至隋,以游侠为题材的诗歌时有出现。初唐时,游侠诗有了长足发展。在虞世南、陈子昂、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诗坛圣手的诗歌中,游侠形象频频闪现。而盛唐,在经过长期的充分准备之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出现了蔚为大观的歌咏任侠精神的热潮。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从程度看,盛唐诗坛对任侠精神的歌颂都是空前的。
  生于盛唐的李白不可避免地会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他自幼好侠,刘全白在《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中提到李白“少任侠,不事产业,名闻京师”;魏颢的《李翰林集序》也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新唐书·文艺列传》称李白“喜纵横术、击剑,好任侠”。而且李白的轻财好施也与侠如出一辙:“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上安州裴长史书》)
  同时,李白还创作了不少咏侠诗,在《李白集》中直接咏侠的诗共有十余首,主要为乐府。由于受文化传承的影响,李白的咏侠诗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白马篇》)、“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兰蕙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少年行》)、“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结客少年场行》),这类斗鸡走马、膏粱恶少、逞酒杀人等时人所谓的侠行描写。他高歌的“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少年子》)也不过是侠少纵马游猎的情景,明清的一些笺注多从为古人讳的主观愿望出发,将其解释为李白对富家子弟的讥讽,事实上汉唐人的侠观念中确有这方面的内容,他们并不像后人那样鄙薄此类行为。
  李白咏侠诗中更看重的是侠士们轻身重义、快意恩仇、放任自为的处世方式,义气相激、知遇报恩的朋友交往,以及那种平交王侯、立抵卿相、一匡天下、尽力为国的风采,特别是功成身退的人生境界。
  
  一 轻身重义
  
  李白对那些驰骋江湖、纵横猎场、武艺超群、胆气过人的人物常常倾心赞美,对他们身上散发的咄咄逼人的强梁气息由衷欣赏。他笔下的侠士轻身重义,知恩必报,且有济世之情,为国为民,死而无悔。
  如《行路难》其二: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写了古代的侠士为报知遇之恩,可谓竭尽所能。
  在《结袜子》中李白分别赞扬了刺杀秦王与吴王的侠士高渐离、专诸,称赞他们“感君恩重许君命,太山一掷轻鸿毛。”对他们为报知遇之恩,置生死于不顾的精神品质大加颂扬。
  《白马篇》描写一位游侠从军边塞,立功回朝,最后归于草莽的事迹。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肖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
   诗歌肯定了游侠轻权贵,淡荣利,慷慨自负,傲岸不倨,放任自为的英雄性格。
  《侠客行》写魏国侠士侯赢、朱亥在秦急攻赵之时,计窃兵符,夺权代将,解邯郸之围的事迹。诗中称赞二人“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感人意气。对他们的功业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幽州胡马客歌》中写胡马客为事君报国,亦可置生死于不顾: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出门不顾後,报国死何难。”
   诗人对胡马客高超的武艺和事君报国的忠心发出由衷的赞叹。
  在《临江王节士歌》中说:
   “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
   充分表明了壮士的济世之情,以及事君报国、一匡天下的雄心。
  
  二 重侠轻儒
  
  李白虽然有时自称为儒生,然而却不甘做一个皓首穷经而缺乏实践能力的儒生,他对儒生拘泥守常的生活尤其鄙视。他所深深倾慕的是古代侠士们慷慨悲歌、豪迈放浪的生活态度和他们所奉行的游侠精神。他在诗中这样描述:
  “青云少年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少年子》)
  这首诗将鞍马倏忽,挟弹杀人的少年游侠与隐居西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的伯夷、叔齐相比照,肯定了游侠及时行乐,放纵不羁的生活态度。
  “咸阳二三月,百鸟鸣花枝。玉剑谁家子,西秦豪侠儿。日暮醉酒归,白马骄且驰。意气人所仰,游冶方及时。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赋达身已老,草玄鬓若丝。投阁良可叹,但为此辈嗤。”(《感遇》其二)
  此诗以“意气人所仰”的西秦豪侠儿与“赋达身已老”的杨雄相比,嘲笑了迂儒的晚遇。
  李白的名篇《侠客行》的最后两句“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也是嘲笑“杨雄之草《太玄经》,老于书阁之下”,而不如侠客的“意气慷慨,有如虹霓,义勇之声,震惊一国。”
  在《行行且游猎篇》中,诗人描写一个边地的少年游侠,在秋高马肥之际射猎的场景。他武艺高超,箭不虚发,使观众惊奇不已。诗的最后两句“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用汉儒董仲舒的故事,感叹白首下帷讲诵经典的儒生,不如游侠活得倜傥潇洒,为人钦羡。
  其实从李白的诗中可以看出,他所轻视、戏谑的是那些于国无用于世无济的腐儒,而对于身怀经国济世之策的儒生则是非常欣赏的。这一点从李白对叔孙通的态度可以看出。李白在《嘲鲁儒》诗中说鲁儒“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叔孙通,秦汉时人,先为秦博士,历事义帝,项羽,最后降汉,曾协助汉高祖制定朝廷礼仪。在李白眼里,他是一位能够通晓时务,经世致用的儒生。因而他在诗中将叔孙通与无用之鲁儒相比,并引为同调。从中当可窥见李白轻儒现象之实质。
  
  三 重名轻利
  
  在咏侠诗中,李白多次提到古今侠客视钱财如粪土的节义行为,如“鲁连逃千金,圭组岂可酬”(《赠崔郎中宗之》)、“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古风其九》),诗中提到的鲁仲连以“能设诡说解患于围城,轻爵禄,乐肆志”而著称。事实上,真正的侠士必然不会以聚敛钱财作为个人的目的,义气相激,性命都可舍弃,更何况身外之物的钱财?
  在李白的笔下,侠士轻利却重名。尽管他在《侠客行》中歌颂的侠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实际上无论是真正的侠客,还是诗人们想象中的侠客,侠名可以说是侠客毕生的追求,李白在他的咏侠诗中尽情地歌颂古代侠名极盛的豪杰之士,“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侠客行》),述说的正是这种扬名后代,流芳百世的观念。他在描写女侠时亦是如此,“岂如东海妇,事立独扬名”(《东海有勇妇》);“何惭聂政姊,万古共惊嗟”(《秦女休行》)。即使像“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那也只是在出名、成名之后才可能具有的想法和行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名气,又何所谓藏或不藏呢?
  在李白看来,有名还不行,还要成功。因此李白对失败的英雄,有同情,但更多的是遗憾和慨叹,如“豫让斩空衣,有心竟无成”(《东海有勇妇》);“羞道易水寒,徒令日贯虹。燕丹事不立,虚没秦帝宫。”(《结客少年场行》)
  
  四 功成身退
  
  功成身退本是道家的思想,出于《老子》。战国时期,由于斗争风云变幻,荣辱生死,变化倏忽,一些纵横家也从历史教训中悟出了功成身退是全身远祸的途径。李白笔下的功成身退一方面基于历史的经验:如: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行路难》其三)
  另一方面,当时李邕,裴敦复被杖杀,皇甫帷明、韦坚被赐死,李适之被贬自杀的事实,也使他看到了官场的险恶及黑暗从而萌生退意: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答王十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但李白笔下的侠客更多的则是出于对权贵的鄙视,对自由的向往,而追求功成身退。如《侠客行》中的“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还有《白马篇》中的“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羞入原宪室,荒径隐蓬蒿”等。
  李白在诗中一再申述自己“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留别王司马嵩》)的志向,主要的原因是他复杂的思想在“功成身退”中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由干受纵横家和儒家思想影响,李白有着很强的事业心,希望建功立业。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师从侠士赵蕤学习纵横术,受赵蕤所著《长短经》的影响很深,从而以策士自命。后来又去山东学剑,自认为文武全才。他青年时期的志愿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在开元末期写的《邺中赠王大劝入高凤石门山幽居》诗说:“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君王制六合,海塞无交兵。……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可见他是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他的一生大半过着漫游和干谒生活,渴望有一天能够得到赏识而平交王侯、立抵卿相、一匡天下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
  而李白一生除了积极用世之外,也有受求仙的一面。由于家风和社会习气的濡染,李白自幼崇信道教,他曾受道于于齐,一生交往过不少道徒。他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说“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并非夸张。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
  李白驳杂的思想和用藏出处的矛盾,都统一在“功成身退”的理想当中。儒家的用世与道家的出世、道教的求仙,侠义之士的不矜其功、羞伐其德,都统一在其“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赠卫尉张卿》其二)的理想中。这既合于老子“功遂身退”和全身远祸的思想,又符合扶危济弱、不图报答的侠义行为准则;既能施展他的才能抱负,实现他的自身价值,又能保持他价格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这些在李白所咏的那些在国家危急关头,勇于舍身赴难而不居功、不贪恋爵禄的豪侠身上都得到了体现,从中可以看出李白借游侠形象抒写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 汪聚应:《唐代任侠风气的社会文化成因》,《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3] 刘飞滨:《盛唐诗歌的任侠精神》,《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4] 詹:《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童李君,女,1982—,江苏苏州人,博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从小出生于美国的美籍华裔人被称作“香蕉人”,其生命历程经历着来自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与挤压,而这种现象在汤亭亭的《女勇士》里被详细地加以描述,具体表现为东方文化对“香蕉人”的强制性侵入、“香蕉人”夹杂于两种文化中的困惑、“香蕉人”对西方强大话语权的顺从与反驳等三个方面。  关键词:汤亭亭 《女勇士》 香蕉人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香蕉人”指的是从小在星条旗下长大的
期刊
摘要从新格林童话的几则童话可以发现,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的文体,它是随着安徒生的出现而出现的。童话里的童年是一种想象里的童年,作为一种幻想故事,其内涵已经远远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游戏,也就是说,童话里包含着的深邃的成人文化观念,反映着社会和人的多方面的诉求与愿望。  关键词:新格林童话 童年 文化观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已经穿越时空,流传了近三百年,影响
期刊
摘要在其代表作《西方世界的花花公子》中,辛格将幻想与现实巧妙结合,运用幻想的喜剧形式表达现实的悲剧核心。这一独特的手法体现了“超绝现实中的狂欢”,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艺术对话,美与现实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幻想与现实 喜剧形式 悲剧核心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约翰·辛格(John Millington Synge,1871-1909)被看作是“爱尔兰戏剧运动中第一位重要
期刊
摘要朦胧诗是中国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它是诗人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为20世纪中国大陆第二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的成果之一——意识流手法在朦胧诗中得到了运用。意识流以其固有的主观随意性,赋予诗作以更为广阔的表现视野及“高速幻想”的特质。本文从西方意识流手法的基本特征谈起,用朦胧诗歌的代表人物顾城、舒婷等人的诗歌为例,剖析了朦胧派诗歌里面的意识流倾向和
期刊
摘要儒家经典《论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又以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理念,显示出超时代的魅力。而“和谐为本的人际观”、“安民主义思想”和“弘扬正气的政治观”则构成了《论语》和谐社会观的基本构架。  关键词:和谐社会观 《论语》 体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先秦时期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及其门徒言行的语录体著作,也是代表着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期刊
摘要赏罚是领导人树立自身威信、督促将士认真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这一手段运用得当,可以明显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或部下的工作效率,但这一手段若运用失当,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高明的领导人所以能挖掘出部下的潜力,与其严肃而分明的赏罚大有关系。本文尝试从分析《三国演义》中几个主要领导人物的激励和惩罚艺术,总结并归纳四个方面的要义来启示我们的现代管理学。  关键词:三国演义 激励 惩罚  中图分类号:I206.2
期刊
摘要本文立足于前人名物考辨的基础之上,对“黄鸟”与“仓庚”在《诗经》中兴起的情感含蕴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前者与思亲、离别之类眷恋和失落的感情有关,而后者则是春天、婚爱、愉悦的同义词,两者含义大相径庭,从而推断出《诗经》黄鸟均专指黄雀,不同于别名黄鹂的仓庚。  关键词:《诗经》 黄鸟 仓庚 兴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诗经》涉及了近40种鸟类,大多不是单纯作为品名出现的,往
期刊
摘要刘禹锡博大的人生情怀在其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时时给人以激奋昂扬的力量。这种诗情气质的形成与诗人的人格气质、理想追求、审美创新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关键词:刘禹锡 昂扬 博大 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一    在中唐诗歌内敛的总体氛围中,刘禹锡的诗却别具一格。无论是在逆境中,还是在达观时,刘禹锡的诗始终有种昂扬奋发的律动力,有一种高扬开朗、催人奋进的力量
期刊
摘要阮籍与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但二人在言谈、行为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在处世的“入”与“出”、行为的“达”与“敛”上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二人在生活态度、政治态度、处世行为、遗训后代、人生结局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了封建文人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入世与出世抉择的痛苦,指出了政治乱世实是导致封建文人之悲的深刻根源。  关键词:阮籍 嵇康 命运 比较 文人之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五代十国文人似乎比前代各朝的人都更会享受人生,他们不仅追求世俗的物质享受,而且注重脱俗的精神享受。富足的生活为士大夫提供了享乐的条件,作为应歌娱乐的词也到达了繁盛的顶峰。为更好地满足当时男性的心理需求,当时词作着力于全方位塑造富贵、美艳、多情的女性形象,从而形成盛极一时并影响深远的“花间词风”。  关键词:五代 文人 词 醉入花丛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五代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