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ju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的高中在2007年9月正式走入了新课程,新课程到底都有哪些变化,概括如下两点。
  ●内容变化较大。在保留原教材大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算法(与计算机科学密切相关)、几何证明选讲、参数方程、极坐标等内容。有些知识结构重新整合,呈螺旋式上升状态。
  ●“数学是做出来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而且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不仅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培养着创造能力。所以,教学设计的立意就显得尤为重要,表现出各种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数学组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在不断调整着教学模式,下面是我们的探索。
  
  一、新课程促成数学教学模式的变化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切身感受到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最明显之处,就是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下,教师的角色逐渐从单一到综合。上述理念落实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各种教学模式,且在教师的不断探索中得到发展。学校数学组针对“新授课”、“习题课”这两种主要课型进行了摸索与实践,并梳理出下面几种教学模式。
  (一)新授课
  1.启发式教学的模式
  基本程序是:导入→探究→归纳→应用→总结。如何体现以学生为本?首先,教师就要把单一的“教”改为丰富的“导”,而这种“导”就是“启”,通过“启”促进“思”。它既是新型的教学理念,又是区别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有归纳启发式、演绎启发式、类比启发式。
  2.结构式教学的模式
  基本程序是:自我实践→交流→提炼→形成结构→巩固练习。由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观具有内在一致性,所以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就可以采用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观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建构性,主张知识结构网络化。即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索,找出共性,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并对知识结构网络化。这种方式对揭示知识规律,认识知识本质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高三的一节复习课
  教学流程:重温实践第一次讨论(针对每一个问题)(小组)→第二次讨论(针对一个问题)(组长抓阄)→交流(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小节(教师、学生)→反思、反馈(教师、学生)。
  3.发现式教学的模式
  基本程序是: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组织交流→鼓励猜想→引导论证→运用结论。这种模式过去经常出现在公开课中,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它已走进平常的课堂。创设情境中的问题,体现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一基本观点;情景,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体现以人为本、体现创新。具体操作方法与启发探究式相似,重点是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素养。
  例如: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的算术平方根的教学。上课开始,教师提出问题:我有两块面积为1平方米的正方形布料(边叙述边简单画图、板书),想把它拼成一个面积为2平方米的大正方形桌布,你说我能拼得出来吗?(注:接缝处的材料损失忽略不计。如果能,请你告诉我如何拼;如果不能,请说出理由。)
  由于问题的背景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学生们自觉地想办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独立操作(学生用剪刀剪正方形纸片并进行拼凑,剪刀和正方形纸片由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教师予以提示:正方形有什么性质?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小学学过)是否能帮助你分割正方形?接着是小组同学间交流和班级交流(请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吹塑纸在黑板上演示)。
  以上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一方面,由于学生进行了足够的“操作”,从而形成了丰富的算术平方根概念的表象,那么,算术平方根概念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另一方面,用拼图的方法给出了一个面积为2平方米的正方形也是为了体现引入“根号”的必要性,强化的存在性。
  (二)习题课
  1.导练建构的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是:变式导练→应用建构→归纳提炼→完善建构。变式教学是指不变换问题的本质,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的一种教学方法。正像伽利略所说:“科学是在不断改变思维角度的探索中前进的。”
   通常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通过变式能巩固、加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教学有实效。这种模式对原有的习题课教学模式的突破体现在如下3点:更加科学,即抓住了变式教学的本质(核心不变);思维集中,使教学有实效;设置要求具体,体现以人为本。
  2.导学建构的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是:复习→交流→概括→练习。通过让学生系统梳理知识点并交流的过程,不仅复习了知识且培养了合作能力。该教学模式的突破体现在给学生建立起系统归纳知识的方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导练建构的教学模式强调“练”,在练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归”。导学建构的教学模式则是先强调“归”即概念、公式等的梳理,然后到练。
  3.功能题组的教学模式
  基本程序是:渐进题组→实践思考→归纳提炼→反思概括。用题组形成知识串、方法串、思想串。选题组的原则是:功能突出,目标明显,具有层次性、适时性、适中性。形式有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式、多题一解等。这种模式的突破点在于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内在教育性(题组之间搭成方法阶梯等)。
  
  二、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困惑及探索问题
  
  1.从困惑变为探索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困惑通过实践逐渐远去。最开始的对教材部分知识编排的迷茫,如不讲极限直接讲导数,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逐步理解:不把导数作为一个特殊的极限处理是为了突出导数的工具性、基础性、应用性,突出函数的功能,突出方程、函数、不等式的联系等。随着困惑的逐渐远去,教学探索不断攀升且走向深入,如必修课内容与相应选修课引申知识的衔接,体现新课程理念教法的进一步探索,学法的有效指导,教师对于新增知识的自身学习过程等。
  2.在探索中前行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突出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明显特点有3个:抽象性、精确性、应用的广泛性。所以,这对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在要把数学的生成过程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起来,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更加理性的活动过程。
  3.在前行中规划
  学校数学学科即将探索的问题,将围绕什么是数学本质,什么是学习本质,什么是数学学习的本质,以及新课程理念,进行数学组建设。这些问题与心理学、认识论和数学学习论密不可分。我们应如何发现、揭示数学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内在规律?实践者一定需要把引进他人、继承前人与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己的数学教学之路。具体实施层面如下。
  (1)提高全组教师的数学素养,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增强对新课标的理解能力。
  (2)认真钻研业务,整体把握数学课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学会研究学生,把以学生为本落到实处。
  (3)把素质教育与高考成绩、竞赛成绩融和。
  (4)把日常教学与教研、科研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高效。
  (5)加强校本教研。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备课组的同伴互助、各种渠道的专业引领提高科研能力。进行“实践——反思——开发——推广”的模式,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成熟。
  (6)教研组活动将进行主题式“校本教研”的实践活动。主题来自教学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有效教学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单位:张燕菱,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毛英,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编辑 王宇华
其他文献
教室的展示栏上有一片夜空,夜空中有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一闪一闪的。课下,孩子们经常在这片夜空下,仰着头,“一、二、三、四……”地数着。“我有八颗了。”“我都十颗了!”……孩子们高兴地说着。这每一颗星星都是孩子们通过努力取得的。望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我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喜悦。   体育节前夕,我们年级利用上操时间,搞了一次做操比赛,为体育节做准备。比赛前,我对学生们说:“比赛主要检验同学们做操的准确程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我来自一所百年名校,这里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智慧,丰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研究氛围,还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每次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我都会由
当前实行的层层筛选的淘汰式教育,必然使大部分学生一次次地体验失败,最终丧失信心,这种失败者的心态对学生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如何把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自信心和成功心态的培养有机地统一,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养成成功心态的小环境,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我采用的是分组的方式。    第一步:合理分组,让每一位学生各得其所   把全班学生按合理组合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各选一名组长,牵头组内的各种事务。  首先
2008年5月12日,这个带给亿万中国人巨大伤痛、巨大震撼的日子,让我们永远难以忘怀。在那山崩地裂的瞬间,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在顷刻间就成为了永诀!在电视转播中目睹着那
一年前的5月12日14点28分,从那一刻开始,我经历了一生中情感最最脆弱而又不断坚强澎湃的日子。面对电视机不断滚动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情画面,几乎每日泪眼蒙蒙,直至有一天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将我国民族文化内涵中优秀的方方面面充分地展示出来。古典园林设计包含了很多古代文人思想和哲学含义,将古代文人思想和时代审美情怀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理念。因此,本文探析了古代文人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影响,以指导现代景观设计。  一、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过程中所包含的文人思想和哲学含义  (一)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文人思想
期刊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 ,几千年来 ,在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自然和社会环境里 ,武术能滋生、繁衍 ,常青不衰 ,有其自身的存在价值。武术内容丰富 ,流派众多 ,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
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天津市研究生的运动兴趣 ,为天津市研究生体育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quo, this paper discu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