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

来源 :中国科学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mk07j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过揭示Xa7高抗、广谱、持久、耐热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机制,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效防控奠定了基础。
  白叶枯病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的“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前,白叶枯病常导致水稻减产20%—30%,严重时可达50%,甚至绝收。
  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俭民介绍,由于我国主栽水稻品种引入Xa4、Xa21、Xa23等抗性基因,白叶枯病曾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白叶枯病菌不断变异,陆续出现了新型致病變种,导致主栽水稻品种逐渐失去抗病性。
  “近些年,水稻白叶枯病呈逐年加重趋势,‘老病新发’问题日益严重,产量损失巨大。”周俭民说。
  一直以来,Xa7是国际公认对白叶枯病菌抗性最持久的“明星基因”,从最初发现其持久抗病性至今已有20年。但由于该抗病遗传位点的序列与参考基因组完全不同,国际上许多实验室在Xa7基因的分离鉴定上一直未获成功。
  浙江师范大学马伯军团队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团队多年联合攻关,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精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辐射诱变和遗传筛选,终于将Xa7锁定在28kb范围,并通过大量分子功能验证,成功克隆Xa7基因。
  同时,研究还表明在高温下,Xa7受诱导产生防卫反应阻止病菌入侵表现更为突出。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该基因具有更大育种价值。
其他文献
近日,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公布了2020年度权威奖励获奖名单,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贺福初荣获蛋白质组学杰出成就奖。  贺福初院士率先提出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科学目标与技术路线,倡导并领衔了人类第一个关于组织、器官的蛋白质组计划,揭示了人体首个器官(肝脏)蛋白质组。2014年,贺福初院士领导启动“中国人蛋白质组计划”(CNHPP)。此次获奖是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对他率先提出并反
期刊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领导的国际团队在一项对全球小麦生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10+基因组计划中,对代表全球育种计划的15个小麦品种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这将使科学家和育种人员能够更快地识别出具有影响力的基因,从而提高小麦产量、害虫抗性和其他重要的农作物性状。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最多的谷类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约占全球人类热量摄入的20%。据估计,到2
期刊
据外媒SlashGear报道,在浩瀚的太空中,有一些极其明亮的恒星和星系。但很多人都以为大部分的太空都是极其黑暗的。然而,一项即将发表的新研究发现,外太空并非漆黑一片。根据这项研究,外太空充满了光。  来自亚利桑那州国家光学天文台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利用美国宇航局的“新视野号”(New Horizons)探测器任务研究深空中的光线。“新视野号”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冥王星,在花了6个月时间做完这些工作后,它
期刊
随着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人们在更多地关注个人卫生的同时,也知道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性。“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也成为2020年的热门词汇之一,与“在家办公”(WFH,work from home)、“自我隔离”(self-isolation)等的英语词汇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  除了人,很多动物也有社交行为,包括群居性昆虫(如蜜蜂、蚂蚁),一些海洋鱼类(如热带鱼、黄鱼),很
期刊
据最新一期《科学》杂志报道,美国科学家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给每个癌细胞打上独特标记,绘制出一个详细的癌细胞演化图谱。新研究不但更清晰地描述了癌症转移背后的动态过程,而且发现了促进癌细胞转移的“热点”基因和“中转枢纽”。  当癌症仅限于体内某个部位时,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来治疗。然而,与癌症有关的大部分死亡由癌细胞在全身的转移造成。转移的确切时刻非常短暂,常常淹没在肿瘤细胞发生的数百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状况稳中向好发展,大众开始意识到以往在各领域发展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为确保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各领域能够在获得更加持久的自然资源,创造洁净绿色生产生活环境,大众开始注重多样化的绿色建设。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充分探索当下康养植物在山西园林景观应用中的障碍,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康养植物;园林景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康养植物
期刊
抗蛇毒血清的确是一种救命药,但它的生产成本昂贵、耗时,而且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临床医生进行管理。然而一种新的低成本抗蛇毒血清可以在现场立即自行使用。传统的抗蛇毒血清生产方法是先从圈养的蛇的毒牙中“榨取”毒液,然后将少量毒液注射到马等动物体内。这些生物的反应是产生中和毒液的抗体,之后工作人员从它们的血液中提取出这些抗体并净化,最终用于抗蛇毒血清。  这可能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并且提取毒液的工人还要冒被
期刊
人类和黑猩猩的蛋白质编码基因组非常相似,只有1%的差异。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生物学特征,是一个引人入胜又争论激烈的研究领域的一部分。  据《每日科学》报道,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SIB)和洛桑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首次精确定位了大脑中人类特异的基因调控方式的适应性变化。这些结果为人类进化、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视角。近日,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进展》。  为解释是什么将人类和类人
期刊
据英国《自然》杂志2日发表的一项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将小鼠眼睛的神经元,重编程到一个更年轻的状态,让它们的视力获得再生和恢复。该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揭示了衰老机制,同时为青光眼等年龄相关性神经元疾病的治疗指出了新的潜在靶点。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眼内的一种神经元,它们能将伸长的部分(称为轴突)从眼睛连接到大脑。这些轴突如果在发育早期受损,是可以存活下来并再生的,但到了成年以后就不行
期刊
看起来枯燥、高冷的算法,在经过不断迭代升级之后,如何变成可感知外界的人工智能,成为辅助人类决策的工具?在本届进博会上,这一过程有了生动的展示。人工智能可以是“读心”的乒乓球机器人,可以是灵活装配、节省成本的生产线“魔术师”,也可以是瞬间读懂人体密码的“灵魂捕手”。在与人类的相生相伴中,人工智能不止一面。  一位优秀的教练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具备“共情”能力,即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而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