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对高危产妇给予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有高危因素的产妇542例,给予护理干预,作为干预组,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有高危因素的产妇558例给予常规护理,作为常规组,观察2组产后2h内出血量≥200ml的出血例数、产后2h至24小时内出血量≥200ml的出血例数。结果:干预组产后2h内、2h至24小时内出血例数都比常规组少。2组相比P﹤0.05,有差异。结论:明确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有效治疗,对降低产后出血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护理干预;防治
产后出血(PPH)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明确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有效治疗,对降低产后出血临床意义重大。我院2011年以来对高危产妇采取护理干预降低产后出血,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高危因素主要为:孕次≥2次、年龄≥35岁或≤18岁、有挂宫史或者子宫肌瘤剔除史者、生殖器发育不全或畸形、妊高症、合并糖尿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合并中重度贫血、死胎、巨大儿、前置胎盘等。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做产检并在我院分娩的的孕妇1688例,产检时有高危因素的孕妇542例,有一种高危因素的433例,合并2种高危因素的98例,合并3种高危因素的11例,此542例产妇给予了产前、产时、产后的护理干预,作为干预组。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596例,产检时有高危因素的孕妇558例。此558例有高危因素但未进行护理干预,只做常规护理,作为常规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组干预方法①妊娠期的干预: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监护,加强对孕妇的教育,指导其合理摄取营养,避免肥胖、糖尿病及巨大儿等的发生几率。对合并症较轻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饮食指导;对严重妊高症、前置胎盘、重症肝炎等不宜继续妊娠者适时终止妊娠;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妊娠晚期提前入院观察,及早做好早处理的准备工作。入院后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初步决定分娩方式,嘱产妇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防止疲劳和产程延长,并做好心理护理。②分娩期的干预:剖腹产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大,尤其是非临产剖宫产是造成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因素,所以要向产妇做好宣教,减少择期剖宫产。对高危产妇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应备好米索前列醇、垂体后叶素、羟乙基淀粉等抢救药物,必要是备新鲜全血。临产后要全程密切关注,注意患者情绪,耐心安抚,鼓励配合。对阴道分娩的重点做好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处理,在第二产程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者,应安排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医师在场守候。当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脉点滴催产素20U,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重要的一环,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③产后干预:产后2 h阴道出血量超过200 mL,则应积极查找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出血量的估计用容积法测量。
对因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在静脉点滴催产素的同时,遵医嘱给肛门内放置米索前列醇。前列腺素衍生物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首选药物[1]。保持静脉通畅,做好产妇的保暖。产后护理人员要抱新生儿与产妇及早皮肤接触,协助早期哺乳,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2h后回病房继续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早期解小便或注意尿管的通畅,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
1.2.2常规组 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发生产后出血时及时根据病因积极处理,如按摩子宫、给药、缝合软产道等。
1.3觀察指标 观察2组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200ml的出血例数、产后2h至24小时内出血≥200ml的出血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产后2h内、2h至24小时内出血例数都比常规组少,2组相比P﹤0.05,有差异。
3.讨论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500ml或2h内出血量≥400ml[2]。PPH大多发生在产后2h内,占产后出血的80%。颜建英,徐霞[3]等研究显示:产后出血胎盘娩出时的出血量最多,产后30分钟次之。提示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前积极干预,做预防性的处理。本文的资料也显示产时干预组产后2h内发生出血的比常规组少,P﹤0.05有差异,证实了干预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
所有孕妇都有发生产时出血的可能,但部分孕妇在产前就已潜在存在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产时在某个时段发生较大出血的可能。而这些相关因素在孕期是可检测的,对孕前已存在这些因素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前充分估计评估,危重孕妇应于分娩前转诊到有抢救条件的医院,避免出血以外。对有体重过大、贫血、异常妊娠史、巨大儿等的高危孕妇在孕期早发现,早处理,临产时要有充分的估计,完善各项预防措施,有效控制产后出血,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黄雪芳,陈雪山,陈冬梅等,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对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4(4):485-486.
[2] 谢幸,苟文丽等,妇产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颜建英,徐霞,徐榕莉等,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3):201-204.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护理干预;防治
产后出血(PPH)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明确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有效治疗,对降低产后出血临床意义重大。我院2011年以来对高危产妇采取护理干预降低产后出血,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高危因素主要为:孕次≥2次、年龄≥35岁或≤18岁、有挂宫史或者子宫肌瘤剔除史者、生殖器发育不全或畸形、妊高症、合并糖尿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合并中重度贫血、死胎、巨大儿、前置胎盘等。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做产检并在我院分娩的的孕妇1688例,产检时有高危因素的孕妇542例,有一种高危因素的433例,合并2种高危因素的98例,合并3种高危因素的11例,此542例产妇给予了产前、产时、产后的护理干预,作为干预组。选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孕妇1596例,产检时有高危因素的孕妇558例。此558例有高危因素但未进行护理干预,只做常规护理,作为常规组。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分娩方式等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组干预方法①妊娠期的干预:孕早期开始产前检查监护,加强对孕妇的教育,指导其合理摄取营养,避免肥胖、糖尿病及巨大儿等的发生几率。对合并症较轻的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饮食指导;对严重妊高症、前置胎盘、重症肝炎等不宜继续妊娠者适时终止妊娠;对过去有凝血功能障碍史者定期检查凝血功能;妊娠晚期提前入院观察,及早做好早处理的准备工作。入院后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初步决定分娩方式,嘱产妇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防止疲劳和产程延长,并做好心理护理。②分娩期的干预:剖腹产发生产后出血的几率大,尤其是非临产剖宫产是造成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因素,所以要向产妇做好宣教,减少择期剖宫产。对高危产妇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应备好米索前列醇、垂体后叶素、羟乙基淀粉等抢救药物,必要是备新鲜全血。临产后要全程密切关注,注意患者情绪,耐心安抚,鼓励配合。对阴道分娩的重点做好第二产程、第三产程的处理,在第二产程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者,应安排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医师在场守候。当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脉点滴催产素20U,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重要的一环,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③产后干预:产后2 h阴道出血量超过200 mL,则应积极查找原因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出血量的估计用容积法测量。
对因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出血,在静脉点滴催产素的同时,遵医嘱给肛门内放置米索前列醇。前列腺素衍生物是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首选药物[1]。保持静脉通畅,做好产妇的保暖。产后护理人员要抱新生儿与产妇及早皮肤接触,协助早期哺乳,刺激子宫收缩,减少出血。2h后回病房继续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阴道流血量,早期解小便或注意尿管的通畅,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
1.2.2常规组 给予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发生产后出血时及时根据病因积极处理,如按摩子宫、给药、缝合软产道等。
1.3觀察指标 观察2组产后2小时内出血量≥200ml的出血例数、产后2h至24小时内出血≥200ml的出血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产后2h内、2h至24小时内出血例数都比常规组少,2组相比P﹤0.05,有差异。
3.讨论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500ml或2h内出血量≥400ml[2]。PPH大多发生在产后2h内,占产后出血的80%。颜建英,徐霞[3]等研究显示:产后出血胎盘娩出时的出血量最多,产后30分钟次之。提示对于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产妇在胎儿娩出后,胎盘娩出前积极干预,做预防性的处理。本文的资料也显示产时干预组产后2h内发生出血的比常规组少,P﹤0.05有差异,证实了干预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意义。
所有孕妇都有发生产时出血的可能,但部分孕妇在产前就已潜在存在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产时在某个时段发生较大出血的可能。而这些相关因素在孕期是可检测的,对孕前已存在这些因素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前充分估计评估,危重孕妇应于分娩前转诊到有抢救条件的医院,避免出血以外。对有体重过大、贫血、异常妊娠史、巨大儿等的高危孕妇在孕期早发现,早处理,临产时要有充分的估计,完善各项预防措施,有效控制产后出血,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黄雪芳,陈雪山,陈冬梅等,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对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4(4):485-486.
[2] 谢幸,苟文丽等,妇产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颜建英,徐霞,徐榕莉等,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3):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