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靖超家庭:兄弟并肩,火线“合作”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qi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累到站著睡着的訾靖超

  在疫情防控最为吃紧的时候,火神山医院里一位军人因过度劳累倚墙站立睡觉的照片感动了无数网友。照片的主角是今年刚29岁的徐州籍军人訾靖超。
  訾靖超于2008年入伍,去年刚立了三等功,现任东部战区总医院勤务保障分队队长。父亲訾中民对这个小儿子非常了解,1月29日他和訾靖超联系不上,就猜测儿子写下请战书去了武汉。2月2日上午,訾靖超到了武汉才给父亲发来信息,让他不要牵挂。
  疫情刚开始时,訾靖超就带领全队人员忙于安排救护车、转运病员、洗消车辆,做好本职防疫工作。递交请战书,接到驰援武汉的任务后,他又立刻带队准备抗疫物资,安排后勤保障,迅速适应了新的工作内容。“作为一名军人、一名党员,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时,我必须挺身而出,奋战在抗疫一线,能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他说。
  火神山医院里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区域也被分为“绿区”“黄区”和“红区”,负责勤务保障工作的訾靖超每天下午都要进入“红区”一次。火神山医院刚刚启用时,工作量非常大,他每天往返至少要走2万步,装卸的机械设备和保障物资更是重达五六吨。极高强度的工作让訾靖超累得倚在墙上就睡着了,而这幅画面被同行人员拍了下来。
  照片里,訾靖超脚上的靴子布满泥渍,大片磨损,成了真正的“战”靴,而靴子里面,是一双磨出水泡的脚。在老家的訾中民和爱人看到照片后说不出话,心疼得直掉泪。
  2月24日上午,訾中民的大儿子、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訾野也加入了驰援湖北的队伍。家里一下走了两个“顶梁柱”,老人说:“我们累点没什么。两个儿子都到抗疫一线,说实话我非常担心,但祖国需要他们,我就全力支持!我跟他们讲,一定不要辜负党和人民对你的培养,要为我们新沂人民争光。”
訾靖超
其他文献
2月19日,江苏省首次迎来了“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日子。至3月14日,全省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31例已全部治愈出院,在院本地确诊病例“清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千万江苏家庭积极配合、主动迎战,组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防线。有的家庭成员奋战一线救治患者,有的家庭成员坚守岗位全力防控,有的家庭成员参加志愿服务、筹物捐款……
期刊
一到大连问菜叶  1952年,董必武住在大连老虎滩招待所,这是他第一次到大连。接待方极为热情,对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尊重,安排得也很细致周到。  但董必武并不领情,有一次吃饭时,吃着吃着,他停下了筷子,让服务员赶快把食堂负责人找来。食堂负责人以為哪儿出了岔子没有安排好,便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董必武见食堂负责人表情紧张,便笑呵呵地问:“大连的油菜不长叶子吗?”  食堂负责人松了
期刊
仇爱清(左二)在分发物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仇爱清代表全家郑重缴上了1万元“党费”,“这是我、老伴及儿子、儿媳全家4个党员的一片心意,为抗疫尽一份绵薄之力。”他这样说。  仇爱清是盐城市亭湖区先锋街道东河村人。早年下岗后,他和妻子王粉兰从一只鱼桶起步,起早贪黑,靠自己的双手慢慢建起一个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他始终记着创业时受到党和政府的帮助,时刻把回馈社会放在心上。在妻子的支持下,仇爱清三十多年
期刊
錢忠明  “请如实填写信息申请‘苏城码’,这是现阶段外出必须的‘通行证’。”2020年3月6日中午,张家港市公安局法制大队三中队中队长钱忠明来到景溪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展走访,在排摸人员情况的同时,宣传推广“苏城码”。  与此同时,700多公里外的武汉,钱忠明的妻子李蕾正在紧张地救治着新冠肺炎患者——这已是她奋战在前线的第26天。李蕾是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主
期刊
2020年2月12日起,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钢花村街的青翠苑社区已经连续3天收到来自675公里之外的爱心物资。这份来自常州市武进区的包裹,由一个名叫“心疼武汉行动组”的民间组织寄出。它的发起人,是一对母女。  2月3日,钢化村街道的工作人员张军丽在团中央“青春不散场 创新不掉线”实名领奖群发布求助信息:“谁有N95口罩资源,我在武汉,单位急用。”其时市场已是“一罩难求”,群里的朱书阳看到消息后转告给
期刊
无数个“小家”共同行动,才能换来“大家”的平安无虞,救治、防控、宣傳、排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这一场艰难的保卫战,我们需要敢为人先的冲锋者,更需要无私奉献的后援军,在聚光灯外,我们还看到了更多普通家庭默默投身战疫的身影。
期刊
杨云楊雯  2003年,杨云的父亲在南京市江宁区卫生监督所工作,非典爆发后,他第一时间冲在了“抗非”一线。“那时,我住校读高中。我姐读大学,也住校。就听妈妈说,爸爸整天不着家,抗非典。”父亲整日在一线为了救死扶伤奔走忙碌,是2003年那场疫情给杨云和姐姐杨雯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唤起了杨云年少时的记忆,“我要和爸爸一样,投入这场战役。即使不能像白衣战士一样冲锋陷阵,至少可以做
期刊
李翠玲母子在管控卡口  2月5日清晨寒气逼人,泰州市虹桥镇26个村(居)的交通管控卡口上,李翠玲和吴桐母子俩和往常一样,已经早早地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李翠玲是我们支部的支部委员,24岁的吴桐入党已经两年时间。难能可贵的是,这对党员母子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影响带动了一大批同志。”虹桥新城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徐祥介绍,特别是吴桐,既當资料员、通讯员,又是守门员、巡查员,没有任何报酬,却从来
期刊
金怡全家福  金怡是镇江市京口公安分局刑事科学技术室主任,她的丈夫殷凯是京口公安分局法制大队教导员,疫情来临,他们携手战斗在抗疫第一线。2月8日,忙碌过后的金怡写下了当天的战疫日记——  2020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中国,作为一名21年党龄的党员,作为省人大代表,作为深爱祖国、热血在心的光荣刑警,我深知穿上这身警服就是该奔赴战场的时候了。今天是元宵节,已经连续一个月无休的我,出门
期刊
“一名医生。”32年里,邱海波无论在哪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愿意别人叫他“邱医生”。他说:“我是一名医生。”  他是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他依然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湖北最前线。他对团队和学生说:“没有好医生和不好的医生,只有‘医生’。对医生来说,治病救人是天职。”生死一线,ICU不相信眼泪  因父母支援新疆,邱海波1966年出生于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