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是否徐徐走来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8月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
  这是央行自7月中旬加息之后的今年第四次加息举措,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如此之快都是历年罕见的。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此举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紧缩银根,使在A股上的资金适量回笼到银行。目前,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都处在高位运行,关于通货膨胀的讨论又卷土重来。]
  
  通胀仍处可控范围内但压力增大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郑京平指出,虽然近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明显加快,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但整体上仍处于可控范围内。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明显扩大,通胀压力增加值得重点关注。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达到5.6%,比6月份的4.4%又高出1.2个百分点。1至7月份CPI上涨幅度达到3.5%,其他方面的价格通货膨胀压力也都在增大。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且比较平稳,从2003年到现在GDP增长都在10%以上,且波动不大;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在前几年增幅较高的基础上,今年前五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42.1%,增长幅度加快6.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支配收入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增长14.2%,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
  投资与消费不平衡突出表现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仍处于高位。虽然今年以来投资和消费不平衡关系有所改善,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很高,而且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先高后低,使得今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数较低,增幅自然会高,这给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带来困难。而且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及储蓄率比较高,造成消费率很低。
  
  货币贬值才是通胀标志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表示,通胀就是多印了钞票。不在于CPI涨了多少,关键在于什么涨、什么不涨。也就是要看CPI的上涨是货币贬值造成的还是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
  分析7月份CPI数据的特点,最突出的是食品价格上涨高于非食品。前者上涨了15.4%,后者上涨仅0.9%。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涨幅更是高达45.2%。
  很明显,此轮CPI的持续走高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而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还越来越值钱,中国进口的东西越来越便宜,出口价格在上升。如此分析,5.6%的CPI涨幅并不必要引发通胀压力加大。对于央行设置的3%的警戒线,目前并没有太大意义。价格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胀,价格下降也不一定就是通缩。
  目前食品价格拉动的CPI上涨对中国来说是个好现象,表明中国低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在提高,内需在扩大。肉价能够不断上涨就证明有购买力基础在支撑,否则肉就只能臭在案板上了。
  
  理解通胀 应对通胀
  
  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要了解通胀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通胀是物价普遍上涨,不是某一种商品涨价。换句话讲,通胀是“钱不值钱了”,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不是因为某种货涨价(比如猪肉),带动了物价上升。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历史上用价格管制的办法治理通货膨胀,最后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近的例子是非洲的津巴布韦,通货膨胀到了70倍。总统下命令,一切物价统统减半。得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纷纷走上街头帮助政府检查商店的价格。其结果是商店经营亏损,纷纷关门大吉,造成生产进一步萧条,失业增加,局势更加糟糕。我去过津巴布韦多次,眼看它如何不顾经济规律,一步步走向混乱,现在已经近乎失控。
  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是钞票发多了,是相对于市场所需要用的钞票太多了。需要的钞票是多少?大体上和生产总量成正比。所以钞票的增加应该大体上等于GDP的增加。当然会有一些别的因素掺杂进来。比如住房原来是计划经济低价供应,现在依靠市场,实现了货币化,即使生产没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也会增加。再如现在许多人用信用卡付账,对货币的需求会减少等等。还有出口增加,对国内的商品供应减少,会减少对货币的需求,即使GDP没变,也会导致物价上升。准确估计市场对货币的需求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
  钞票一旦多发,就会发生通货膨胀。但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在美国这个滞后超过24个月。相反,发现通胀,立刻减少货币供应,也得两年后才能够见效。在我国,虽然有许多行政控制的手段,这个滞后期也未必能缩短很多。1994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4%,经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次年降到17%,第三年降到8%。宏观调控的代价是经济增长率降低四个百分点,华南的房地产业全面暴跌,其后果一直延续至今,烂尾楼陆陆续续还在爆破。那次通货膨胀的来临也经过了两三年的发展。1991年就有3%的通胀,1992年上升到6%,1993年达到了15%。已故的货币理论大师弗里德曼曾经说过,通货膨胀好像喝醉酒,喝的时候非常痛快,但是治理的时候非常痛苦。所以对通货膨胀要严加防范。
  通胀既然是货币问题,就得用货币及有关货币的政策解决问题。这是中央银行、货币委员会、商业银行、外汇管理局及证券业的事,不是商务部的事。管一下欺行霸市,价格串谋,当然有好处,但是解决不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现在通货膨胀的苗头已经出现,会不会发展到跟1994年相仿的程度还很难说。从过去货币发行来看,数量非常巨大。因为中央银行多年来用人民币购买美元,一方面发生大量外汇储备,另一方面又有巨额人民币投放进入市场。虽然中央银行用票据收回了大部分,但是这些钱的所有者不是中央银行,而是民间企业或居民。不同的票据变成现金的难易程度不同,如果企业和居民愿意变现,将证券换成钱去买物,就会有大量货币流入市场,物价就会迅速上升。另一方面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也很多。首先是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其次是收缩货币供应,减少信贷额度,控制基建投资。所以医治通货膨胀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把通胀降下来,同时不让经济增长率受到太大的伤害。
  
  中国处于轻微通胀期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轻微通胀期。
  本次价格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的拉动,而并非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核心CPI仍处于1%以下。
  核心CPI比笼统的CPI更能说明问题。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于食品和能源价格会受到一些异常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大幅波动,并模糊消费价格的真实变动趋势,因此,一般将剔除了食品和能源消费价格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核心消费价格指数”。
  对于CPI数据的统计是可信的,它还是能作为判断通胀与否的标准的。个人对物价的感受与统计数据是有区别的,这很正常,这跟个人的消费结构有关系,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权重较大的人,目前对物价上涨的感受会更明显。
  房价不统计在CPI中是因为住房不是单纯的消费,还是投资品。而房屋租金是纳入CPI的。这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CPI统计方法。
  
  中国未进入严重通胀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犁表示,相对于今年上半年11.5%的经济增速,5.6%的CPI增幅还是比较协调的。
  CPI本身就是通货膨胀的代名词,是中性的。关键是判断其是缓慢的通胀还是恶性通胀。
  各国中央银行都会设置一个通胀的警戒线。如果在美国,CPI增幅超过2%即是通货膨胀,日本的这一指标是1.5%。但上述标准针对的是美国、日本这类成熟的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增速处于相应的低位,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速仅为0.7%,为2002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国央行虽然确定CPI上涨3%为警戒线,但我国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自2003年以来都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因此,对目前的中国来讲,5.6%算一个比较适度的CPI增幅,还不能说是进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期。
  
  宁防其有 不赌其无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表示,目前关于是否存在通货膨胀压力,存在多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目前CPI上涨较快,主要是因为猪肉等食品价格引起的,有的认为目前存在很多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通货膨胀危险不可等闲视之。我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当前存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存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直明显高于下游产品价格。由于各种原因,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一直受到阻碍。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累积到一定程度时,这种传导必然会发生,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压力。7月份虽然一些上游产品价格上涨较CPI低了一些,但是值得关注的企业商品价格上涨幅度仍然高于CPI。因此我们仍需要密切关注上游产品价格的变化,防止由于成本推动造成价格全面上涨。
  第二,存在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各种比较复杂的原因,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得不到缓解。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此外,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双双超过了经济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提高是一件好事,长期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状况必须通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加快来改变。但是在当前CPI涨幅加速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也同时会成为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因素。
  第三,经济增长速度过高形成价格上涨压力。自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这种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工业的高速增长,通过投资的高速增长实现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趋于恶化,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的经济增长和过快的投资增长会成为出现通货膨胀的动因。
  第四,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实现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成本价格的上升。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规定,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这是十分重要的两个目标任务,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又是两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增加投入,必然形成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在初始阶段形成价格上升的压力。
  第五,国际市场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会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近期,世界市场上在石油,谷物等重要商品价格呈上涨趋势的同时,美国次级债问题爆发,使得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增强。这些因素,特别是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上涨趋势。可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苏州西山镇是个千年古镇,6月28日将正式更名为金庭镇。当地媒体报道称,部分有意向投资的外商,常对“西山”产生误解,认为有“日落西山”之意,阻碍了招商引资。在当地电视台调查中,81%的观众反对更名。   西山镇改成金庭镇好在哪里?该镇党委书记称,金庭就是金色的庭院或者金色的大家庭;这位书记还旁征博引道,西山岛要发展旅游,就得跟云南的思茅县更名为普洱县,安徽屯溪更名为黄山一样,要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照着
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后,国际油价再次进入了新一轮的上升通道。继7月2日突破每桶72美元创下10个月以来的最高纪录之后,近日纽约油价再次逼近80美元关口。    国际炒家哄抬油价    在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疯涨势头不减的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油价创历史新高。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虽然对冲基金等参与能源交易的投机行为对国际油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趋紧的石油供求关系
胺碘酮是一个广谱的抗心律失常药,对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较好,但是,静脉应用胺碘酮的剂量各家文献报道差异较大.我们观察了小剂量胺碘酮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取得了满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导管室的工作内容不断增加,介入治疗操作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危及患者生命的意外情况,导管室护士配合医生进行迅速的抢救对
2001-01~2004-04我们应用阿魏酸钠注射液[成都制药一厂生产,批准文号:川卫药准字(1981)第000421号]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42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诊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日前发布的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11.2%。受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商业发展的推动,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占到4/1左右,中国也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但是对我们来说,要紧的并不是津津乐道于此,而是要问一下:我们从“中国经济对全球增长贡献最大”中得到了什么?]    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总量指标地位的不断攀升,影
HIPDC (Huaneng International Power DevelopmentCorporation) Dalian Power Plant is situated in thecoastal Dalian city of Northeast China Region.In this plant twoM
近日,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的调查,在2105名受访者中,没买任何保险的仅占21.6%,71.4%的人“买了一些”,另有7.1%的人“买了很多”。值得注意的是,在购买了保险的人中,“自己购买商业保险”的比例最高,达61.9%,55.9%的人表示“买了强制的或单位代缴的保险”。  除了保险推销员死缠烂打的劲头“令人望而生畏”之外,国内保险产品设计不完善、保费过高和信誉度不
中国财税关系格局严峻或将爆发严重危机。中央与地方最基本的经济政治关系是财政税收关系,其格局应当按照促进经济发展、明确各自事务、一级税源一级政权、减少转移支付体制成本、提高及保持税收效率等原则进行设计。从目前的体制和状况来看,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中,中央集中过多,地方财税收入不稳定,许多市县级政府财政实际已经破产,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成本高昂及漏损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认真予以调整和解决,将会积累和爆
10月9号,美国主要的电力企业美国电力公司与司法部门达成和解协议,同意接受46亿美元的巨额罚金,从而了结对其长达8年的环境污染联邦诉讼。这则消息有三个关键词,电力巨头,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