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仅有高中文化的王峥嵘,平生最得意的有两件事:一是女儿读上了北京中科院的博士,二是自己创作的“跃进”字体,被北大方正收进中国汉字字库。
女儿的学习,王峥嵘没操什么心,而“跃进”字体,则花费了他十几年的心血。
圣诞节那天上午,记者在公安县老城区一间简陋的刻字店里,见到了这位“文字奇侠”。
王峥嵘出生于1958年,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大跃进”年代,他的乳名也叫“跃进”。“文化大革命”时,他正好上小学、中学。那时,满街都刷有“打倒走资派”、“人民公社好”、“斗私批修”等标语口号。十几岁的他,觉得这种看似简单的字体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势与“雷霆万钧”之力。于是,便对排笔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段时间,他对“忠”字格外着迷,没日没夜地练习,揣摩。
王峥嵘参加工作是在县图书馆。1990年,作为副馆长,他牵头办起了“打字复印”店,兼做一点户外广告,以文补文,生意一时还很红火。那时,前来制作过街横幅和会标的客户,都喜欢他一手粗犷有力的排笔字。
随着电脑的普及,他的一手好字面临淘汰,生意日渐萧条。王峥嵘思考:现有的电脑字库中,还没有他这样的字体。如果开发成字库,应当有更大的使用价值。同时,用这种方式将字体传承下去,还可以名留千秋。
于是,一台老电脑,一把破藤椅,一本旧字典,组成了他的工作室。10年里,王峥嵘吃住在小店,白天挣钱养家,夜晚潜心创作,每天忙碌到深夜。那段时间,他经历了夫妻双双下岗,女儿从中学生到博士后。没有钱,他卖掉了唯一栖身的住房,老婆外出打工,自己则借居在亲戚的小店。他就像一名孤独的侠客,剑走偏锋,在家人的不解和社会的冷嘲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说:“人活在世界上,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并非每一手好字都适合做成字体,即使是著名书法家的。王峥嵘的字体,近似一种超粗的仿宋体,但横、竖、撇、捺、折基本一样粗,字形方正,笔画粗而不呆,结构舒展平稳,美观大方,字体越大越好看,特别适合用作报刊的标题、会标等。他将自己这套字取名为“跃进体”,既怀念那个逝去的年代,又融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2006年,王峥嵘带着自己创作的字体,主动求见北大方正专家,但没有得到认可。他们不相信,一个小地方的草根书法爱好者,能够创作出什么像样的字体。
老实说,创作一种字体要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在方正已有的字库中,平均一个字的成本高达100美元。即使是专业团队,一种字库从设计、开发到测试,少则需要1—2年,多则3—5年。方正开发一种字库一般只有6763个字,而王峥嵘独立完成“跃进体”,则用了10年,繁简体汉字加在一起达到27485个。当年10月24日,国家版权局为“跃进体”颁发了《著作权登记证书》。这对王峥嵘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谈话间,王峥嵘从小阁楼里抱出他的全套字样,A3的打印纸,每页66个字,堆在地上足有一尺多高。
2013年5月,王峥嵘再次找到北大方正,毛遂自荐。一个星期后,“跃进体”终于通过了专家评估小组的审查。大家对它的原创性、独占性、艺术性与市场前景给予充分肯定。7月25日,方正公司与王峥嵘达成了字体著作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王峥嵘获方正公司数万元转让费,此外,50年内,还可每年分享20%的市场开发利润。至此,“跃进体”与启功先生的“启体”、舒同先生的“舒体”一起,正式进入方正汉字库。
据说,“跃进体”在经过方正公司专业人员最后修改定型后,2014年可以推向市场,走向全世界。这正是王峥嵘1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
如今,王峥嵘依然过着苦行僧一样的日子。生活虽然清苦,可他的内心却显得无比富足。
女儿的学习,王峥嵘没操什么心,而“跃进”字体,则花费了他十几年的心血。
圣诞节那天上午,记者在公安县老城区一间简陋的刻字店里,见到了这位“文字奇侠”。
王峥嵘出生于1958年,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大跃进”年代,他的乳名也叫“跃进”。“文化大革命”时,他正好上小学、中学。那时,满街都刷有“打倒走资派”、“人民公社好”、“斗私批修”等标语口号。十几岁的他,觉得这种看似简单的字体气势磅礴,有“排山倒海”之势与“雷霆万钧”之力。于是,便对排笔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有段时间,他对“忠”字格外着迷,没日没夜地练习,揣摩。
王峥嵘参加工作是在县图书馆。1990年,作为副馆长,他牵头办起了“打字复印”店,兼做一点户外广告,以文补文,生意一时还很红火。那时,前来制作过街横幅和会标的客户,都喜欢他一手粗犷有力的排笔字。
随着电脑的普及,他的一手好字面临淘汰,生意日渐萧条。王峥嵘思考:现有的电脑字库中,还没有他这样的字体。如果开发成字库,应当有更大的使用价值。同时,用这种方式将字体传承下去,还可以名留千秋。
于是,一台老电脑,一把破藤椅,一本旧字典,组成了他的工作室。10年里,王峥嵘吃住在小店,白天挣钱养家,夜晚潜心创作,每天忙碌到深夜。那段时间,他经历了夫妻双双下岗,女儿从中学生到博士后。没有钱,他卖掉了唯一栖身的住房,老婆外出打工,自己则借居在亲戚的小店。他就像一名孤独的侠客,剑走偏锋,在家人的不解和社会的冷嘲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说:“人活在世界上,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并非每一手好字都适合做成字体,即使是著名书法家的。王峥嵘的字体,近似一种超粗的仿宋体,但横、竖、撇、捺、折基本一样粗,字形方正,笔画粗而不呆,结构舒展平稳,美观大方,字体越大越好看,特别适合用作报刊的标题、会标等。他将自己这套字取名为“跃进体”,既怀念那个逝去的年代,又融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2006年,王峥嵘带着自己创作的字体,主动求见北大方正专家,但没有得到认可。他们不相信,一个小地方的草根书法爱好者,能够创作出什么像样的字体。
老实说,创作一种字体要耗费大量人力与财力。在方正已有的字库中,平均一个字的成本高达100美元。即使是专业团队,一种字库从设计、开发到测试,少则需要1—2年,多则3—5年。方正开发一种字库一般只有6763个字,而王峥嵘独立完成“跃进体”,则用了10年,繁简体汉字加在一起达到27485个。当年10月24日,国家版权局为“跃进体”颁发了《著作权登记证书》。这对王峥嵘是一个莫大的鼓舞。
谈话间,王峥嵘从小阁楼里抱出他的全套字样,A3的打印纸,每页66个字,堆在地上足有一尺多高。
2013年5月,王峥嵘再次找到北大方正,毛遂自荐。一个星期后,“跃进体”终于通过了专家评估小组的审查。大家对它的原创性、独占性、艺术性与市场前景给予充分肯定。7月25日,方正公司与王峥嵘达成了字体著作权转让协议。根据协议,王峥嵘获方正公司数万元转让费,此外,50年内,还可每年分享20%的市场开发利润。至此,“跃进体”与启功先生的“启体”、舒同先生的“舒体”一起,正式进入方正汉字库。
据说,“跃进体”在经过方正公司专业人员最后修改定型后,2014年可以推向市场,走向全世界。这正是王峥嵘1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
如今,王峥嵘依然过着苦行僧一样的日子。生活虽然清苦,可他的内心却显得无比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