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逝世20周年: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汪曾祺

来源 :现代视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b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5月16日,“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离开了我们。20年来,他的人、他的文不断被人们提及。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诗情画意却不矫情,他的文字中总是流淌着对生活默默的温情,打动人心。汪曾祺生于1920年,是江苏高邮人,他曾是西南联大中文系的学生,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在中国当代作家里,读汪曾祺的小说,
其他文献
详细分析了晶体各向异笥温度因子的求解过程和它的几种数学表达形式,从它的执糁数的演化,讨论了它和三轴放置椭球的数学关系。
央视春晚与省级卫视春晚,已经成为普天下华人的重要“年俗”,尤其是央视春晚,面对涉及各年龄段的收视人群和覆盖世界五大洲的收视地域,无论谁来“掌勺”,都难调众人之口。这道视觉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肩负着重要使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11·7"重要讲话精神,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扎根基层、紧跟时代、持续学
提升新闻作品的影响力是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重要基础。而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则是其自身影响力的前提。新闻作品生命力的提升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主流价值;要脚踏
没有太多炫酷的音乐、没有实时新闻和路况,如何实现让城市人在众多城市广播电台中"爱上乡村广播",如何向城市人"营销"乡村广播成为了乡村广播人急需破解的课题。本文结合实例,对"
据新华社12月28日报道,2017年,我国将全面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允许文创产品收入纳入预算统一管理、鼓励社会力量与文博单位深度合作等一系列“政策红包
介绍了喷码机补号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为生命倾注力量,为心灵点盏明灯。创作正能量的作品是电视这一主流媒体的责任。特别是在基层电视台,"打造暖频道,传播正能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党和政府及媒体发展的需要。
随着移动换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批量的手机应用软件(APP)应运而生。人们听有声节目的方式逐渐从传统广播转移到有声读物APP,作为传统广播的延伸,有声读物APP的发展模式从最初向
"千篇一面"的程式化新闻报道容易引起受众的心理排斥,恰当文学语言的运用能够提升新闻作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本文结合具体工作实例,探讨文学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