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是怎样当上毛泽东秘书的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train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伯达(1904—1989),福建惠安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撰有《中国四大家族》《窃国大盗袁世凯》《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政治论著,成为当时中共党内有影响的理论宣传家之一。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递补为中央委员,中共八大后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及《红旗》杂志总编辑等职,著有《毛泽东论中国革命》等书,并协助毛泽东起草过一些党的文件。“文革”期间任“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积极参与林彪、江青的阴谋夺权活动,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被开除党籍。1976年9月被捕,1981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随后保外就医,1989年9月卒于北京。
  
  一
  
  陈伯达生于福建惠安县岭头村一个破落的秀才之家,原名陈建相,字尚友。15岁那年,他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考入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师范学校。读了两年半后,回到惠安老家当上小学教员,一年后到厦门小学任教。
  在厦门小学任教期间,18岁的陈伯达不但在三四所小学里同时兼课,还在厦门同文书院学习英文。忙里偷闲时,他还写一些小文。1922年4月出版的第九卷第四期《学生》杂志上,登出《兵?否?》一文,署名:陈建相,这是陈伯达的“处女作”。19岁那年,陈伯达爱上了诗,倾慕中国诗坛“新星”郭沫若,一遍又一遍拜读《女神》,情不自禁地致信郭沫若,大谈感想。郭沫若给了他回信,他兴高采烈。
  1924年,陈伯达在中共早期党员、福建人张觉觉帮助下来到上海,一边在一家小报当记者,一边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上海大学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与中共合作创办的,校长虽为于右任,但总务长却是中共党员邓中夏,邓为该校的实际负责人。在校执教的除有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张太雷之外,还有一大批进步学者如陈望道、沈雁冰(茅盾)、郑振铎、俞平伯、施存统、蒋光赤等,均应聘在该校授课。陈伯达在这所大学里,受到了共产党人的熏陶,初步接受马列主义理论的教育。
  1925年春,陈伯达回到厦门。当时正是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21岁的陈伯达信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人介绍参加了国民党。
  
  二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开始“清党”,首先在上海向共产党举起了屠刀,赵世炎、陈延年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倒在蒋介石的枪口之下。就在这时,陈伯达由厦门乘船抵达上海。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陈伯达在回忆往事的手稿中,写了他的入党经过:“我是在蒋介石、国民党清党大屠杀的时候,在上海申请入党的。在大屠杀的反革命恐怖中,在各大报纷纷登出共产党组织被破坏和大批叛徒自首启事的恐怖中,我自愿列在伟大的共产党队伍中,于是就免了我入党的候补期。”
  1927年4月下旬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陈伯达很难在上海立足。他便奉党组织之命,跟随王明(陈绍禹)、李立山、罗亦农、王荷波等一批共产党人,一道坐船撤向武汉。到了武汉,组织上分配他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出版科科长。不久,陈伯达接到党组织的通知,派他赴苏联学习。
  陈伯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后,被分配在一年级二班。跟他同班的同学有凯丰(何克全)、陈昌浩等,同级不同班的有张闻天、王稼祥、孙冶方、伍修权、乌兰夫等。
  这时,被称之为“苏联红军之父”的托洛茨基已被斯大林逐出了苏共中央政治局,斯大林正在全国发动声势浩大的“肃托运动”。在中国学生之中也开展了“肃托运动”。由于陈伯达与中国的“托派”学生十分亲近,故而“肃托运动”也涉及了陈伯达,陈伯达受到了党内劝告处分。
  
  三
  
  在苏联度过了3个春秋,1930年底陈伯达获准回国。1931年春,陈伯达来到上海,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到了上海,陈伯达出乎意料,不但见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班同学王明,还见到了校长米夫。尽管王明与陈伯达同岁(当时皆为27岁),可是他已经以“中央领导”的身份和口气跟陈伯达谈话了。
  看了一些党内文件,陈伯达才得知,1931年1月7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会议竟是由王明主持。王明一跃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取代了李立三,掌握了中共的实际领导权。
  陈伯达在上海逗留了两个月,被王明派往天津,到中共顺直(今河北)省委宣传部工作,任务是负责出版编辑《北方红旗》刊物。
  1931年4月8日,陈伯达由上海坐船抵达天津。这一天,中共顺直省委机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化名王通的陈伯达与省委组织部长陈原道、省委书记许兰芝以及刘宁一、刘亚雄(女)等15人一同陷入特务的魔掌。由于省委书记许兰芝的叛变,特务突破了全案。在法庭上,敌人让许兰芝与陈伯达当面对质。陈伯达看到是许兰芝,大吃一惊说:“呵,竟有这样的事!”这样,陈伯达不得不承认是由上海来做宣传工作的。
  1931年9月4日,陈伯达与陈原道等人从天津被押解到北平。陈伯达被判处两年半徒刑,关进“北平军人反省院”,俗称“草岚子监狱”里服刑。陈伯达在狱中患病,不但鼻孔大出血,而且淋巴腺也一天天肿大起来。虽经开刀,可是淋巴腺不但不收口,反而更加蔓延了,脓流得更多了,样子变得十分可怕。陈伯达不得不给福建军阀张贞写信求救。
  陈伯达认识张贞,还是1926年夏天的事。当时陈伯达在汕头担任国民党汕头市党部秘书,结识了驻防汕头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张贞。张贞也是福建人,颇为赏识陈伯达,看中了他的笔头才能,便聘他为秘书。同年底,张贞升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四师师长,陈伯达也就变成了少校秘书。1927年初,王荷波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来到福州组织工人纠察队,找到故人陈伯达,问他愿不愿意担任工人纠察队的顾问。陈伯达爽快地答应了,由此他的一举一动引起国民党右翼人士的关注。尽管陈伯达当时并不是中共党员,但是那些右翼人士探知他与中共来往密切,称他为“赤色分子”。一天,张贞收到来自南京的曾任闽军司令的福建反共大头目宋渊源的密电,要他就地处决陈伯达。张贞下不了手,秘密通知陈伯达立即逃离福州。
  如今,张贞接到了陈伯达从“草岚子监狱”发来的求救信,赶紧派专人前往北平,不惜花大钱为陈伯达打通了“关节”,将其赎出。
  后来,陈伯达曾跟毛泽东谈及张贞。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我看国民党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张贞就救过陈伯达一命……”
  
  四
  
  陈伯达于1932年出狱,1933年初党组织派他赴张家口到吉鸿昌部队工作。1933年春,吉鸿昌与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成立了抗日同盟军。陈伯达在吉鸿昌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写点宣传鼓动文章,编编刊物。
  蒋介石此时正大肆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吉鸿昌公开抗日恨之入骨,下令逮捕了他。可是,押解吉鸿昌的国民党军士兵却十分景仰这位抗日英雄,悄悄地把吉鸿昌给放跑了。吉鸿昌潜往天津,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继续开展抗日工作。
  陈伯达无法再在吉鸿昌部队立足,只得躲在北平西山,埋头写他的第一部史论著作《论谭嗣同》。书稿写就,陈伯达去天津找吉鸿昌求助。吉鸿昌慷慨解囊,帮他出资印刷。《论谭嗣同》一书,是陈伯达出版的第一本书。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运动爆发次日,陈伯达受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指派,赶到北平与李葆华、柯庆施等一道,领导当时北平全市学生的总罢课,并负责执笔起草北平学生运动的宣传大纲。
  1936年春,刘少奇以中央代表的身份来天津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改组北方局,提名彭真任组织部长、陈伯达任宣传部部长、林枫任秘书长。自此,陈伯达在党内开始有了一定的地位。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此时,中央北方局任命黄敬、林铁、陈伯达组成相当于中共北平市委书记的“北平三人委员会”,负责主持中共北平市委工作。随后,黄敬建议陈伯达还是到根据地为好。于是,陈伯达于8月上旬离开北平来到天津。天津在日军铁蹄之下一片混乱,陈伯达期望着能有稍微安定的环境,可以继续他的著述,希望能够前往延安。
  中央北方局同意了陈伯达去延安的要求,指示他由天津坐船到青岛,然后跟黄敬一道出发西行。黄敬在青岛人熟地熟,很快就弄到车票,将陈伯达一家带至济南,然后转车往西安。车到西安,黄敬前往华北抗日战线担任中共区委书记,陈伯达则带着妻儿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五
  
  陈伯达到延安时,正值陕北公学刚开始创办,很需要教员。因陈伯达曾在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教过书,中共中央组织部便安排他到陕北公学当一名教员。
  陈伯达只宜写文章,不适合当教员。他那一口闽南方言,实在让人难以听懂。他讲课时,要不断地在黑板上写粉笔字,学生才能明白他讲的意思,与其说是讲课,倒不如说是“写课”。
  在陕北公学教了一阵子书,陈伯达被调往中共中央党校当教员。党校校长是刚从共产国际回国工作的康生(赵容)。说起康生,陈伯达一点儿也不陌生。1924年,陈伯达与康生同时进入上海大学,只不过当时康生在社会科学系,名唤张叔平。
  1938年5月5日,马列学院在延安成立。这是中共中央培养理论干部的院校,院长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张闻天(洛甫)兼任。张闻天跟陈伯达很熟,他们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期同学。张闻天当即把陈伯达调到马列学院当教员。
  有一次开会,毛泽东来了。张闻天当众向毛泽东介绍道:“这是刚从北平来的陈伯达同志!”当时,毛泽东并未注意到陈伯达。
  教书毕竟非陈伯达所长,因为学员们反映听不懂他的闽南话。常常出现这样的怪事:陈伯达给中国学员上大课,往往要带“翻译”,将他的闽南话译成普通话。
  于是,陈伯达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被任命为出版科科长。1927年陈伯达入党后不久便在武汉担任此职,哪知在11年之后,他竟然仍担任此职。
  
  六
  
  陈伯达初到延安时,并未得到中共中央的重用,心境不那么舒畅。但一次偶然的机会,陈伯达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那是一次由毛泽东参加的理论座谈会,内容是讨论孙中山的思想。会上,大家对孙中山思想的“阶级性”发生了争论:一种意见说,孙中山的思想属于“小资产阶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孙中山的思想属于“民族资产阶级”。
  毛泽东很仔细地倾听双方的争论,双方各有道理,争论颇为激烈。就在这个时候,陈伯达发言了,他尽量讲得慢一些,以便大家能听懂。陈伯达高明之处,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加以阐述,他说:“我认为,孙中山的思想有两个两重性——既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又包含‘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
  堪称“辩证法大师”的毛泽东注视着陈伯达。陈伯达发言完毕,毛泽东站了起来,很高兴地说道:“刚才陈伯达同志的发言很好,很恰当地分析了孙中山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
  散会之后,毛泽东把陈伯达留下来,问了一些关于他的情况。
  那天傍晚,毛泽东派人通知陈伯达,要他赶到机关合作社食堂吃晚饭。陈伯达闻讯急急忙忙赶去。到了那里才明白,毛泽东要宴请一位美国记者。毛泽东对陈伯达说:“今天顺便也请你——请你和美国客人。”
  这次请客很简单,毛泽东、翻译、美国记者、陈伯达4人同桌而餐。起初,毛泽东跟美国客人说了一些客套话。后来,他转向陈伯达,问起北平文化界的情况,问起张申府的近况。张申府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曾参与中共的创建活动和工作,他和夫人刘清扬是周恩来的入党介绍人,其后张又与周恩来一起介绍朱德入党。后来张刘夫妻双双皆脱党。
  陈伯达告诉毛泽东,张申府作为进步教授,正执教于清华大学,与夫人刘清扬一同住在清华园内。刘、张虽不在党内了,但从不损害党,与党组织还有联系,并积极组织学生跟国民党的卖国“不抵抗政策”作斗争,夫妻俩都曾被国民党抓进监狱。现在,夫妻二人均在武汉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毛泽东得知陈伯达在北平中国大学开过“先秦诸子”课,而他本人对中国古代哲学也饶有兴趣。这样,他们之间便有了共同的话题,越谈越投机,竟把美国客人撂在一边。
  这一天,成了陈伯达人生的转折点。
  
  七
  
  被毛泽东看中之后,陈伯达不再坐“冷板凳”了。
  经毛泽东提议,陈伯达在延安举办“中国古代哲学”讲座。每一次讲座,毛泽东差不多都去听,毛泽东一去,许多人也跟着去。虽然陈伯达的话很难听懂,但听久了也慢慢习惯了。很快,陈伯达在延安理论界有了名声。
  1938年秋,延安成立“新哲学会”,陈伯达成了这个学术团体的领头人,执笔写了《新哲学会缘起》一文,发表于1938年9月的《解放》周刊。
  1939年1月,陈伯达写出《墨子哲学思想》一文,恭恭敬敬面呈毛泽东,请求给予指正。
  毛泽东很仔细地读完《墨子哲学思想》,亲笔给陈伯达复了一封信——
  伯达同志:
  《墨子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为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笔者注)来了。有几点个别的意见,写在另纸,用供参考,不过是望文生义的感想,没有研究的根据的。
  敬礼!
   毛泽东
   二月一日夜
  毛泽东的书信通常很短,一二百字而已。而这次因《墨子哲学思想》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复了信仍觉意犹未尽,便又写了好几页纸的意见附在信后。
  陈伯达所擅长的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正是毛泽东当时思索的热点,当然毛泽东的见解要比陈伯达高出一筹。
  陈伯达一见毛泽东对他的文章如此看重,于是又向毛泽东呈送上他所写的《孔子的哲学思想》、《老子的哲学思想》两篇文稿。
  毛泽东读后,兴致依然很浓,于1939年2月20日写了一封更长的信,致张闻天转告陈伯达。在这封信中,毛泽东详细地写了7点意见,针对陈伯达的文章,谈了自己对“孔子哲学思想”的看法。
  陈伯达收信后,当即遵照毛泽东的意见作了修改,再呈毛泽东。
  1939年2月22日,毛泽东又写一封信致张闻天转告陈伯达:
  伯达同志的文章看了,改处都好。但尚有下列意见,请转伯达同志考虑。
  ……
  是否有当,请兄及陈同志斟酌。
  在这封信中,毛泽东又补充了3点意见。
  借助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探讨,以及呈送文章向毛泽东请教,陈伯达与毛泽东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和话题,这样陈伯达为毛泽东所看中,就是势所必然了。
  1939年,张闻天找陈伯达商谈调动工作的问题。张闻天告诉陈伯达,毛泽东提名调他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陈伯达以欣喜的心情一口答应下来。
  
  八
  
  陈伯达调任的职务是“中央军委主席办公室副秘书长”。中央军委主席为毛泽东,因此陈伯达也就是毛泽东办公室副秘书长。
  毛泽东给陈伯达拟定了四项任务,即四个研究课题:《抗战中的军事》、《抗战中的政治》、《抗战中的教育》、《抗战中的经济》。
  在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陈伯达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陈伯达说,是毛泽东帮助了他,把他的研究工作的注意力从古代转向现实生活。
  自此,陈伯达便一直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职务不断地在变动着:他成为中共中央秘书处的秘书不久,中央研究院成立,院长为张闻天,陈伯达任秘书长兼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后来,中央政治研究室成立,陈伯达被任命为主任。
  他的职务虽然在不断变动,但实际上一直在做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由于毛泽东的信任,陈伯达进入中共高层,接触到中共高级机密。尽管他的职务并不很高,但工作岗位却显然占据要职。陈伯达以后得以飞黄腾达,起飞的起点便是毛泽东的秘书这一职务。
  
  九
  
  1945年,陈伯达在中共七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那时,中共虽已有党员120万,但中央委员会却相当精简,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加起来才77名。按得票多少排列,陈伯达在中央候补委员中名列第三。
  1949年3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陈伯达被递补为中共中央委员。
  195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任命中共中央主席秘书:陈伯达、胡乔木、叶子龙、田家英、江青,俗称“五大秘书”,陈伯达为首席秘书。当时,中共中央主席是毛泽东,所以中共中央主席秘书实际上就是毛泽东的秘书。
  “五大秘书”分工如下:陈伯达、胡乔木为政治秘书,叶子龙为机要秘书,田家英为日常秘书,江青为生活秘书。
  紧接着,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陈伯达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论年纪,陈伯达这时才过“天命”,但毛泽东及中央其他领导往往用“老夫子”戏称之,由此可见陈伯达当时在中央的声望。
  1966年8月,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上,陈伯达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排列在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之后,一跃成为中共“第五号人物”。几个月后,陶铸被打倒,陈伯达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仅次于周恩来的中共“第四号人物”。
  
  十
  
  陈伯达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枝笔,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曾做过一些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但多年以来,陈伯达总是在揣摩着毛泽东的心思,摸测毛泽东的动态,察言观色,凭着他那特有的看风向、摸气候的本领,对于毛泽东的一句话、一个主意、一个动作,他都很注意,然后投其所好。
  从1957年开始,毛泽东逐渐向“左”偏航,他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使其在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治问题上混淆了是非,以致在“文革”中陷入“左”的迷误。而陈伯达在毛泽东的这一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为毛泽东晚期的错误理论引经据典作论证,用他的笔阐述并发展了“极左路线”、“极左理论”、“极左政策”、“极左方法”,以至于最终堕落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之一,成为历史的罪人。
其他文献
摘要:以阿拉尔垦区棉花为试材,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棉花根系组织和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其生态功能。结果显示,棉花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Chao1)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显著大于根系组织内生细菌丰富度指数(Chao1)和多样性指数(Shannon)。棉花根际土壤中细菌的各分类水平(门、纲、目、科、属)数量大于棉花根系组织中的数量。物种注释结果表明,根系组织和根际土壤两个微环境优势菌群明
那個丫头学习特别好,语文常常是全班第一,还是英语课代表呢!她在多家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作文,挣了800多元的稿费。你说,她牛吧?可就是这么牛的丫头,却时常做出一些不靠谱儿的事儿,令人大跌眼镜。什么,你不信?唉,让我带你去瞧瞧吧!镜片去哪了  那天早上,她兴致勃勃地和妈妈收拾好东西,准备出门。上车后,她突然感觉眼镜和平常有些不一样:咦,怎么一只眼睛看得清楚,一只眼睛看得模糊呢?她觉得很奇怪,便把眼镜
看似呆板的板龍
桂陵之战,魏军被齐军打得大败,魏国的属国卫国又叛魏归齐了。  对于卫国这种“墙头草风吹两边倒”的行径,魏惠王很生气,诅咒说:“这些叛徒一定会被天打五雷轰的!”  轰隆隆!天上还真的电闪雷鸣,紧接着就下起大雨了。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糊涂了,被天打五雷轰的并不是卫国,而是魏国。  瓢泼大雨笼罩着魏国的首都大梁城。  “庞将军,你不是说能呼风唤雨吗?能不能想办法把这些雨转移到卫国去?”魏惠王边指
晋、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hú),奕不胜则啮(niè)其子。人曰:“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hé)亦反而思之乎?”弗喻。卒病躁而死。——明·刘基《郁离子》
本期刊载的《廉州知府李逊勇斗珠池太监》,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文章虽不长,却既描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廉州百姓的艰难生活,又介绍了李逊肃贪律弊的一系列施政措施,还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广西合浦县古称廉州,我们今天就以李逊的故事为例,来一个“廉州说廉”。  李逊,江西人,进士出身,明正统五年(1440年)出任浙江嘉善县知县,明景泰五年(1454年)因政绩突出被任命
为了期刊出版的规范和与国际接轨,《棉花科学》严格执行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和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现特对作者投稿提出以下要求。  1. 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对具有生产指导意义的稿件要注意时效性,一般要在应用季节的前两个月投稿,同时所提出的技术措施必须是经过大面积使用的成功技术。  2. 所投稿必须具备封面和正文两部分。封面页包括题目(
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住着小鸟一家,他们全家都活泼开朗,除了小鸟莉莉。莉莉觉得自己不漂亮,所以总是躲在家里,不愿出门。  一年春天,莉莉的姐姐在樹上快活地唱着歌,莉莉被她甜美的歌声吸引住了,也想高歌一曲。可她想到自己的长相,便躲在家里默默流泪。后来,莉莉长大了,她妈妈就不停地对她说:“莉莉啊,你应当出去走一走,这样妈妈就知足了。”终于有一天,莉莉为了让妈妈开心,决定出去走一走。  首先,莉莉去了商店买
踏着泥泞的路,穿着湿漉漉的裤子,带着因昨天下雨未去成的遗憾,我们来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粉红邮局。  斯里兰卡的粉红邮局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殖民者建立的。旅游攻略上说,这里气候宜人,很凉快。其实啊,我告诉你,下雨时来这里旅游必须穿羽绒服,不然冷死个人,比起重庆这个大火炉,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顶着滚滚而来,白茫茫一片的寒气,我开始想念炎热的重慶了。粉红邮局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英式建筑,只不过它的
相关数据表明,近数十年来,每年都有数十亿磅的塑料垃圾倾倒入海洋,而且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对此,60多岁的杰姆斯·霍尔姆可谓深有体会。  霍尔姆是美国加州一位拥有40年船龄的老水手。2005年的一天,霍尔姆在巴拿马运河航行时,被满眼的塑料垃圾震惊了,于是他决定为此做些什么,从此开始寻找可以共同为这一目标而努力的搭档。第二年,霍尔姆认识了当时48岁的斯瓦米纳坦·拉梅什,他是德国巴斯夫公司的一位高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