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的三代华商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ling_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华人比例约占1/5强的马来西亚,华商为当地发展所作的贡献不可磨灭。一代又一代的华商在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中创造了新的事业和生活。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王春贵曾评论说,马来西亚华商在帮助马来企业家进军中国市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扮演重要角色,成为马来商人与中国合作的桥梁。
  有人说来到马来西亚的第一代华商是郑和,虽然他不是作为商人被载入史册的,但在马来西亚,他已被称为第一次来此经商的华人。2005年7月5日,在马来西亚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上,马来西亚首相阿都拉巴达维说,郑和带领庞大的舰队到访马六甲,但却未曾如葡萄牙人侵占马六甲,只是来经商,这为马中人民友好关系奠下了良好基础。
  600年后,几代华商通过在马来西亚发行华文报刊、举办华文教育、开展宗亲联谊等活动,仍然与中华故土保持文化和情感上的密切联系。伴随世界经济的空前增长,东南亚国家实行外向型战略,许多华商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迅速崛起。
  
  华商第一代:把根留住
  
  若要了解华人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就一定要去马六甲。建于1403年的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通要冲,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最早聚居的地方,唐人街仍然保持着中国浓郁的传统特色。
  在马六甲还被荷兰、印尼统治的时期,就有不少中国人来经商。1957年马来西亚从英联邦独立,他们就成为了马来西亚的第一代华商。在中西合璧的多元化色彩中,种族排外、经济国有和反共反华三股浪潮严重冲击着第一代华商,这一代华商中以广东、福建移民最多。
  在位于马六甲的广东会馆、福建会馆,从各地赶来的华商们大多开着奔驰,很热情的来见中国的记者,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最大几家华文报纸的马六甲驻地记者也过来一探。在会馆,华商用各种乡音谈起他们自己和父辈的经历,让人感慨的是,他们并没有多说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只是把过去的苦难作一段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他们的父辈大多在1930年代左右来到马六甲,靠着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美德和同舟共济的群体观念互相扶持,虽然现在他们的乡音已不再纯正,甚至不再记得宗祠,族谱也因各种原因被毁掉,但他们依然坚持让马来西亚的各种华人会馆挺立,富有的华商在支持着华文独立小学、中学,他们说:“因为这里是马来西亚,所以更要把根留住。”
  马六甲东方贸易公司的董事长陈展鹏(他同时身兼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副总会长、马六甲中华总商会副会长)对记者说,“华人的勤劳、刻苦、节俭、宽容、重信用、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感以及重视教育等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的经商影响特别大。”
  陈展鹏还说,作为近代第一代来马来西亚经商的代表人物是郑良得、张汉山。生于1921的郑良得,祖籍七区东波乡(今属潮南区沙陇镇)。青少年时在家乡修完小学、中学。1938年去泰国谋生。他用自行车载米到马来西亚贩卖,又从马来西亚采购衣服、小电器等回来出售,获得厚利,后来吉隆坡创办泰南隆米行。1942年与吉隆坡殷商张汉山的女儿张美英结婚后,资本更加雄厚后,直接从泰国采购米粮行销马来西亚,成为马泰米商巨子。后又在马来西亚陆续经营橡胶园、面粉厂、饲料厂、船务运输业等,成为第一代华商的代表之一。
  张汉山更早来到马来西亚,创办了四海栈集团,成为著名的物业发展商,现在仅是位于万达镇(Bandar Utama)的404.7公顷土地就市值几十亿马元。除了进行房地产发展,他的儿子张泗清也于1991年创办了私立学校万达学院,是马来西亚私立教育史上的后起之秀。万达学院也成为马来西亚教育部首批获准开办3 0学位课程,及首批得到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馆认证的私立学院。
  这些早年飘洋过海的华商成功后不忘祖国,关心桑梓。郑良得先生1980年捐资为家乡东波办自来水工程;1983年捐资建设东波启迪学校校门、“锦娣礼堂”及教学楼。
  
  华商第二代:投资中国
  
  在马六甲主要靠经营土产、粮油、杂货等在马来西亚站稳脚跟的福建广东人,多数仍是在这些行业发展,就某些农产品种类来说,马来西亚市场上的90%的产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被誉为马来西亚第二代华商的代表是钢铁大王丹斯里钟廷森,祖籍广东省潮阳。他掌控的金狮集团(Lion Group)旗下有11家上市公司。其旗下的百盛百货是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自1994年开设首家店面后,目前已在全国开出了39家百货店,并在2005年底于香港上市,计划大规模投资中国市场。
  与第一代华商不同,很多第二代华商都有回国投资的经历,1980年代初到中国投资结果又不尽人意的居多,有商会会员感慨地说是“不懂中国政策”。但是现在,他们又开始了第二次中国投资的计划,对政府对投资环境都有很大信心。早年在中国投资失败的一位华商,于2005年上半年将所有连锁药店都转让给屈臣氏,全部注入中国鹭燕(福建)集团有限公司,为鹭燕公司做强做大进而进军国际市场取得良好开端。
  林金煌是第一位到中国大陆投资的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是马来西亚弹簧垫褥制造业的先驱。在东南亚金融风暴期间,林金煌因其在股市的出色表现,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拥有现金最多的私人企业家。
  目前,他正在操作投资一个十几亿马币的项目:I-CITY城。为了吸引人潮,林金煌将首创一条1千尺长的步行购物娱乐街,并以大手笔装置光辉璀璨的特殊灯光效果,让整条街都绽放出耀眼光芒。预计每年吸引1200万名消费游客,为城内置业的商家带来滚滚商机与可观报酬,实现它作为一座名符其实,光芒万丈世界名城的目标。据当地媒体报道,I-CITY的“智慧商城”计划在马来西亚是一项创举,特别是林金煌正在拟订一套培养未来科技企业家的财务援助配套,包括只收象征式租金及提供收费低廉的支援服务更是引人关注。
  马来西亚最有影响力的一批华商中,海鸥集团的陈凯希是相当活跃的人物之一,海鸥集团是马来西亚最大的中国商品代理经销集团。他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华人,但他30年来的创业经历和他的言谈都让人可以很快被他的中国情结所感动。他生于新加坡,是华人第二代,为了生存,养成了自强不息的个性。1974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陈凯希凭着自己的政治敏感与远见,带着几分乡土情结,和好友商议创办专销中国货的公司。1975年,陈凯希开办了一家小公司,因为他们所经营的第一个商品是中国的“海鸥”牌洗发水,取名为“海鸥”。30年后,“海鸥”牌洗发水及其系列产品已从中国销声匿迹,而“海鸥”公司却因经营中国商品而成长壮大、兴旺发达起来。在困境中发展壮大的海鸥集团,由一个品种年销几百箱,发展到100多个品种年销数万箱,占马来西亚中药酒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的规模,并于1996年成功上市。2004年,营业额已达到1亿9千多万马币。陈凯希也因一直倾心于中马经贸被当选为马中友好协会秘书长。当中国品牌已凝聚了大规模的实力,欲加大步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时,陈凯希又专心推动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做中国品牌的集体东拓开路人。
  
  华商新生代:落叶生根
  
  第一代南洋华人要的是叶落归根,第二代、第三代就是落叶生根了。
  “为什么许许多多的新生代从未回过中国,以大马为家,却在会三国语言的同时仍然懂得说中文?”到了马来西亚,你会发现这与他们从小接受的华文教育和华文报纸是分不开的。
  马来西亚现有华文报共18家,是海外拥有华文日报最多的国家。其中南洋报业集团属下的《南洋商报》和朝日报业集团的《星洲日报》、《光华日报》是主要的华文报。在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28%,但18家华文报的日销售量超过马来文报和英文报。马来西亚有华文期刊63种,6套广播节目中4套有华语广播。
  财鑫知识经济管理集团总裁特别助理姚丽萍,毕业于马来西亚国立师范大学社会教育系,曾任新加坡关怀辅导中心辅导员。无论是在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她都是以看华文报纸为主。她所服务的财鑫知识经济管理集团是台湾李幸模博士于1979年创立的,1989年10月在马来西亚成立分公司,是第一家以华语媒介提供当地企业服务的顾问公司。姚丽萍正是凭着国际化的管理理念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得李幸模博士青睐。
  说到马来西亚新生代华商的代表,不得不提的是2004、2005连续两次被评为马来西亚杰出青年的拿督伍伟成。他的JF国际美容连锁在马来西亚有51家连锁据点,在美容业界广为人知,门市和教学并驾齐驱,成为马来西亚首屈一指的美容连锁机构,但伍伟成在社会活动中引人注目的身份还有一个:马来西亚青年创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伍伟成不仅仅把精力投入到管理好门市和学校,同时还热心投身青年创业活动,积极组织马中青年一代合作交流,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新一代华商的创业激情。
其他文献
世纪金融危机正渐行渐远,美国与新兴市场引领全球股市强劲反弹,大宗商品价格触底回升,主权债务风险凸显,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预期上升,美元等货币危机概率增大。  国际金融已开始步入一个“大动荡不多”但“中小动荡不少”的“后金融海啸时代”。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格局演变是历史的必然。当前,中国等新兴大国在面临巨大金融挑战的同时,也赢得重大金融发展机遇。    美元渐暗淡大国货币露头角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
日前,WTO多哈回合非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小组敦促各谈判代表在年底前就汽车市场的准入门槛达成一致。这意味着成员国之间的汽车市场将进一步开放,本土汽车生产商很难从政府的贸易壁垒中获得特殊保护,必须参与国际竞争。    来势汹汹进口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汽车工业是一个1∶10的产业,即汽车工业1个单位的产出,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各环节总体增加10个单位的产出。  据国家发改委统
一条所谓的“经济逻辑线”,极具霸权主义特征的“强盗逻辑线”,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试图捆绑着中国经济。  从目前甚嚣尘上的“中国经济责任论”,到与之一脉相承的“顺差国责任”、“债权国责任”、“储蓄国责任”以及“能源消费大国责任”、“碳排放大国责任”等等一系列强加给中国的“义务”,都是这条逻辑线上的“点”,穿起这些“点”的目的,无非是让中国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最终买单人”。  更恶劣的是,为了使“中国经
“钱荒,正在把浙江中小企业群体逼上绝路。这不是危言耸听。”6月一个阴雨的傍晚,浙江商人杨广槐(音)一脸沮丧地陷在藤椅里,向记者诉说着自己的“伤心事”。在浙江, 越来越多像杨广槐这样的中小企业主,正在因“钱紧”而被迫接受高利贷的“救急”。  在浙江,巨大的资金需求,最终衍生出一个由银行——大企业集团——高利贷公司共同组成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正在以集团化、组织化的发展方式“茁壮成长”。  这是一个
这是一份“迟来的爱”。尽管姗姗来迟,但对于河南而言,已是弥足珍贵。  金秋十月,河南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跻身“国家队”。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    河南经济的十字路口    “我们正在编制相关的配套规划及实施细则,还有
沉寂了数年之后,社会保障税作为官方首次正式提出的一个新税种,再次引起了热议。  4月1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出“完善社会保障筹资形式与提高统筹级次相配合,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下称‘社保税’)。” 这一新税种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媒体和业内人士的热捧。10天之后的4月10日,谢旭人在中国财政学会2010年年会上再次提到社保税开征,似乎印证着这个新
现在的欧洲,“谈债色变”,似乎成了投资者的禁地。然而,走出欧元区,倒也并非处处危楼。“波兰是如今欧洲最健康的经济体,可以说我们是欧洲美好的一面。” 波兰驻华大使塔德乌什·霍米茨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波兰的价值  一个对中国人而言陌生而遥远的东欧国家——波兰,现在已是世界第20大经济体。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11年“世界最具吸引力投资国”报告中,波兰名列第六,仅次于金砖四国和美国。20
“降低手机国内漫游费上限标准”听证会将在1月22日举行,国家发改委和信息产业部为此公布了两个降低手机漫游费的方案。我们注意到,近期舆论对此方案虽不无欢欣,但在诸多技术环节上抱怨犹存。  大体归纳起来,社会各界对于即将举行的听证会主要持有三点异议:其一,听证内容不应仅限于漫游费如何降低而更应讨论是否取消;其二,听证方案过于复杂,听证代表未必能够完全明白;其三,相关企业拒不公布漫游成本,听证过程缺乏依
编者按  6月14日,本刊2010年第23期刊登了《山西芮城“摊派销酒”调查》一文,披露了山西省芮城县疑似下达行政指令推销本地酒,甚至出现要求农民“领粮食直补卡必须先买酒”现象。文章刊出之后,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芮城县政府新闻发言人也做出官方回应。但这份回应又遭到了外界新的质疑和批评。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追踪采访。    6月22日,芮城县政府网站、运城新闻网、山西新闻网相继刊载了芮城县人民政府新闻
中秋将至,今年夏天的饮料大战基本已经收官。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传统的碳酸饮料已经把价钱降到了最低,但是在这场各大厂家比拼3个月之久、号称“史上最华丽的促销战”中,果汁饮料的市场份额上升仍显示出不可阻挡之势。  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果蔬汁类饮料已占据饮料市场17.81%的份额,今年1-5月,果蔬汁类饮料产量增长率达29.2%。数据同时显示,目前中国果汁及果汁饮料人均年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