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翻拍的本土化困境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gaowan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步入疲软期的国产电视剧在审查制度与畸变市场的双重冲击下更显低迷,整体质量严重下滑,一度陷入“爆款虽多,鲜有佳作”的创作僵局。各大影视制作平台另辟蹊径,纷纷购入热门日本影视剧的版权,试图以翻拍的形式挽救作品口碑,现实却多是观众嫌恶,批评声不断。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比近期热门的翻拍作品与日式原作,从叙事逻辑与文化背景出发,聚焦剧情与人物,挖掘翻拍剧鲜受认可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叙事逻辑 文化背景 精神内涵 价值核心 本土化
  国产电视剧从20世纪80年代的萌芽期一路成长到如今井喷式成长的爆发期,作品数量逐年递增,工业流水线日益流畅,唯独成品质量一路走低,虽然不乏广受好评的精良巨制,但寥寥几部显然无法改变整体疲软杂乱的格局,题材狭隘,剧情劣质,制作粗糙,演技敷衍,似乎已经成了多数观众心目中国产电视剧的代名词,此种情况加之商业力量的驱动与传媒文化的发展,各大影视制作平台纷纷瞄准“翻拍”这一救命稻草,企图通过复制原作的核心剧情,利用原作的观众基础及社会影响力,为新版本的艺术口碑与最终盈利保驾护航。从国剧经典到欧美大片,从热门小说到知名动漫,基于文化与政策等因素的多重考虑,以“立意深刻,篇幅短小,质量上乘”闻名的日本影视剧一度成为诸多制作单位的首选,尤其是最近几年,更是掀起了一阵日剧翻拍热,但无论是开拍前网友们的严正抗议,还是开拍后观众们的嗤之以鼻,都毫不例外地指向了对此类翻拍剧的不认可与不苟同,从《深夜食堂》到《女子图鉴》系列的集体受挫,一再印证着翻拍日剧进军中国市场后的水土不服现象。
  不管是观众迁怒于制作团队能力低下,唯金钱论的叱责,还是制作团队声称观众要求甚高,创作空间太小的满腹牢骚,观众的反馈与市场的选择总是相依而生的,一部好的电视剧需要两者共同打磨和筛选,由此看来,对本就有口皆碑的经典日剧进行翻拍不仅不是所谓十拿九稳的轻松活计,恰恰相反,在异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这一过程对保留原著精华与适当调整剧情结构及人物形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诸多“前车之鉴”的基础上,当务之急不是义愤填膺式的痛批与指责,而是仔细分析个中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确保翻拍后的日剧可以作为中式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剧精品,为广大观众谋福利。
  一、叙事逻辑混乱——人物与情节的失活
  一部好的电视剧需要兼具深远的立意,鲜活的剧情与典型的人物形象,多数高品质日剧之所以能够广受好评甚至走出东亚文化圈,原因之一就是制作团队对上述基础元素的反复打磨与精心呈现,在周密的叙事逻辑中阐述故事脉络,表现情节变化,塑造人物性格,实现对剧作题材的深刻思考,在几十分钟不等的单集时长里保证观众可以获取完整的有效信息,收获良好的观影体验;有别于日剧小而精的制作模式,近年来国产电视剧在市场操刀下,一度陷入冗长且拖沓的剧情怪圈,将几个回合就能表述完毕的情节无限延长至十几个镜头也拍不完的一团乱麻,导致作品节奏缓慢,人物角色定位混乱,叙事逻辑被严重注水的故事情节扰乱,极大地拉低了成品质量,成为观众口中的视觉垃圾。两者之间近乎极与极的矛盾在翻拍过程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致使脱胎于原版日剧的翻拍剧最终只能得到与原作相去甚远的评分。
  2016年,由棚田由纪导演、水川麻美主演的改编自漫画《东京日历》的《东京女子图鉴》(以下简称《东京女子》)在日开播,该剧以主人公绫在东京只身一人打拼为主要框架,记录了她从二十多岁步入四十岁这段时间里作为职场女性的奋斗历程和不同的情感经历,通过个体角色绫的成长来透视东京这座城市的光明与黑暗以及城市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更是将男权社会背景下职业女性的悲喜日常刻画得入木三分,将爱情与面包这一经典命题深藏在绫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更迭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极具代表性又极富普遍意义的女性形象——不完美但贵在十分真实;2018年,翻拍自《东京女子》的《北京女子图鉴》(以下简称《北京女子》)、《上海女子图鉴》(以下简称《上海女子》)先后播出,并引发观众对剧情核心与可信度的空前热议,同样都是聚焦一线城市中的女子生存实况,感情生活与职场经历双线并行,两部电视剧虽然保留了原作中通过剧情诠释“独立”与“成长”的核心叙事观念,并在前期试图真实还原“北漂”与“上漂”的辛酸生活,后期却深陷“玛丽苏”“大女主”“逆袭女王”的套路模板,将图鉴实录变成金手指大开的爽文模式,割裂了整体叙事的逻辑链,导致了人物与情节之间的断层,与“反传统”的命题背道而驰。
  以感情生活为例,绫的择偶观通过与现实生活的种种激烈碰撞得以不断更新和完善,她在不同人生阶段与恋爱对象的结合既有强烈的社会典型性,也反映了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带给绫的变化,青春少女时代时期陪伴在身边的是不婚主义的富二代,步入而立之年时结识一心求子的前夫,经历婚姻挫败后与理想主义的小帅哥陷入爱河,迈入中年后携手相伴的富人伴侣,在这几段关系中绫不仅面临着爱情与工作、孩子与自我的抉择,也在社会与道德、个体与集体的推搡中前进,她的成熟与理智恰恰来自一次次犯错后的自我反思,从试图通过婚恋突破阶层壁垒的理想主义者,到追求激情与快乐的浪漫主义者,再到拥有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理性主义者——参加专门结识富二代相亲会的拜金女、为爱痴迷的家庭破坏者、期待平静与美好生活的妻子,绫的每一份情感体验都是一种有所指向的顺其自然,既不是为了刻意渲染剧情氛围,也不是为了迎合熱点话题,单纯地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并将其作为主人公的成长路径展示给观众;《北京女子》中的陈可依与《上海女子》中的罗海燕也有着丰富的感情经历,每一段关系中的恋爱对象也体现着阶段性的身份特征与性格色彩,两部剧对“初恋情人”的刻画尤为出彩,将年轻时代“有情饮水饱”的热情拿捏得恰到好处,获得了观众的极大认可,但后续角色则流露出一种刻意为之的巧合与偶然,他们不仅是陈、罗二人感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另一半,也是两人职场上出谋划策的贵人,这种神兵天降的戏码一是让陈、罗二人的蜕变变得毫无头绪,二是默认抛弃了故事的真实性与逻辑性,生硬地将奋斗纪实变成“灰姑娘”的童话,这样的布局让观众油然而生一种被套路化的厌恶感,也让陈可依与罗海燕的角色魅力大打折扣,削弱了故事的深刻性,也由此开始了与原作创作核心的巨大分歧。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诗词教学与鉴赏之间的开裂处,或可以诗人专题的方式来弥补。在专题中浸润和体悟,去触摸历史的风尘、感受时代的余温,以情理的体会取代技法的训练,也许能够开出古诗词教学的一条小路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杜甫 诗人专题  古诗词的教学向来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难点,既难在教学文本本身,又难在教学对象的低幼。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无论是题材分类、题型把握等大视角,还是如关注意象词、情感词的微视角,都已
期刊
摘 要:保罗·策兰的CORONA一诗暗藏着黑、红、灰三种颜色,它们分别与策兰的人生遭遇、心理动因和生存状态相对应,这首诗也可作为策兰的心灵成长史。本文主要对CORONA一诗进行文本细读,通过比较德语原诗和多个译本进入,这能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诗歌。  关键词:CORONA 保罗·策兰 颜色 犹太诗人  在保罗·策兰的诗歌中,由黑、白、灰、蓝、绿、红等色彩组成的诗句充满着隐喻,每一种颜色映衬着一
期刊
摘 要:古人在抒发“忧”时的不同遣词映射出不同的心境,体现出不同词汇的不同价值。本文立足于前人注释,就《说文解字》中下属心部含“忧愁”义的重言词进行意义辨析,发现具有相同的上位义的各词间仍存在程度与侧重点的微殊。所有的义位之间都不是整齐排布的,意义彼此交错发散,具有一定层次结构,义素之间各有联系又具微殊。本文梳理其意义发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说文解字·心部》 忧愁 重言  元代吴师道《目疾谢柳
期刊
摘 要:鲁迅的“狼”情结,不仅在鲁迅小说的研究方面不容忽视,而且在鲁迅思想的研究领域,也应该值得关注。鲁迅作品中的“狼”,除了作为象征运用的意象之外,也是鲁迅思想内容的侧面折射,鲁迅与狼的关系始终贯穿着自然与非自然的主客观两条线索,而这正是中西方文化对鲁迅思想影响的反映。有关鲁迅“狼”情结的研究,有利于对鲁迅作品和其思想的再认识,同时对当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再塑也有借鉴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鲁迅
期刊
摘 要:预设触发語是预设的主要研究内容,本研究以列文森(Levinson)对预设触发语的十三种分类为理论依据,选取俄罗斯有代表性、知名度较高的广告语篇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俄罗斯人的语言习惯,探索预设触发语在俄语广告中如何达到“劝说”的目的,如何作用于消费者,产生最佳效果。  关键词:广告语篇 预设 预设触发语  一、前言  预设(presupposition)又称前提、前设、先设。对于预设的分析研究
期刊
摘 要:艾略特的特殊身份——基督教宗教哲学家诗人,使其诗歌中总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意蕴深刻的宗教象征意义意象,为其诗歌增添了几分深沉感。基督教强调时间观念的不朽与永恒向度,在其《四个四重奏》中,艾略特赋予洪钟、玫瑰花以独特的意旨,对时间进行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思考,构建了历史进程中时间的拯救意义。目前国內外关于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意象研究更加倾向于玫瑰花,而对于洪钟则寥寥数笔带过,而笔者将从洪钟这个意
期刊
摘 要:庄子在《逍遥游》中描写了“无待”的自由,自由即服从自己,不受外力束缚,体现了一种“自适其性”的审美的人生。庄子的这种审美观,在西方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中也得以呼应。庄子与康德都认为美具有无利害性、主体性。  关键词:庄子 康德 审美无利害 自由游戏  对审美活动的分析,从古至今都是哲学家关注的一大问题。在中国的先秦道家时期,庄子就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人们应在“适性之游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结合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探讨2009年后网络文学女性观的呈现及流变。本文探讨了女性类型人物所体现的女性观,论述了不同题材作品中的女性观表达,研究现今网络小说中女性观的定位,将现有的网络文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的普遍观点进行总结概述。  关键词:网络小说 女性观 女性意识  一、 引言  网络文学从20多年前开始萌生渐渐发展至今,有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计2442万部
期刊
摘 要:元轻白俗是苏轼对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诗歌风格的评价。笔者从作家生活、审美观念、时代风气等方面入手,结合相关诗文作品,旨在探索二人尚俗、写实的文学创作理念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元轻白俗” 尚俗 写实  “元轻白俗”这个评价最早出现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祭柳子玉文》中,一经提出,大为后世赞同。中唐时期,元稹和白居易本就相交甚欢,又因二人在写诗风格和政治理念上观点相近,在当时齐名,世称“元白”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从情节、语言特色以及修辞特色等方面考察欧·亨利短篇小说The Last Leaf所彰显的语言技巧和散发出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The Last Leaf 情节 语言特色 修辞特色 赏析  一、引言  欧·亨利(O.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现代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泊桑(Guy de Maupass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