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间有深意 矛盾细剖析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lmmtt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汪曾祺的散文呈现出清淡冲和、淡而有味的美学特征。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但若能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如对金岳霖先生眼疾情况的三次说法不一、其他教授入文与宣威火腿入画等,慢慢咀嚼,就会发现韵味无穷。
   关键词:文本细读;汪曾祺散文;《金岳霖先生》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为著名国学大师金岳霖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语言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充分体现了汪氏散文风格:拆开来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很有味道。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往往因阅历、心智的不成熟,易浮于文本的表面:只看到金岳霖先生的有趣或怪异,却看不见其背后更丰富的人格魅力;只看到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却看不到作者笔端隐藏着的复杂情感。
  孙绍振先生曾对文本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文本分析的无效之所以成为顽疾,就是因为文本内在的矛盾成为盲点。”他认为,文本内容的矛盾可从情感逻辑、文本价值、历史背景、写作风格等七个方面去比较还原,这启示我们要正视文本的“矛盾”,把它还原到客观事物的原生状态,并与作品中的形象差异作比较,揭示矛盾,再把它作为研究文本的起点,进行联想和想象。实际上,《金岳霖先生》就存在不少矛盾之处,以下笔者选择其中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能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矛盾一:“治好了”—“好一些”—“还是不大好”
  笔者发现,在描写金岳霖先生的外貌时,作者对他眼疾情况的三次说法不一。第一次说金先生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又马上改口说“好一些”,最后提到他的眼睛“即使是到了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为什么同一件事,作者的表述前后矛盾?还原到事实的真相,我们知道金先生的眼疾并没有好,只不过好了一点点,但为什么作者以为他“治好了”呢?这就是真实状态与文本形象不一致的地方。再联系金先生之前深受的眼疾之苦:“常年戴着一顶呢帽”,夏天也不能脱下;“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以致走路看不清,“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的过程中不知要撞到多少人,摔过多少跤。这个眼疾给他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和痛苦!换了眼镜之后,“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说明他受眼疾之苦很久,久到躯体都已习惯这种“不正常”的生理反应了,而他还是一个要用眼睛看书做学问的大学教授。试联想一下,金先生一只眼睛是怕光的,但是看书的時候总要用到灯,他如何用一只眼睛看书又得保持另一只眼睛不受光的侵袭?他的睿智博学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楚?他是多么希望摆脱这种疾病的困扰啊!哪怕是这么一点点的改善,对这位真性情的先生来说,也足够让他欣喜若狂了。也许正是他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了汪曾祺,让汪以为他的眼睛“治好了”。在外人眼里只是好了的那么“一点点”,在金先生自己却是放大了成千上万倍的喜悦。许多教师在对此文的教学中,多限于对金岳霖先生怪异有趣的性格泛泛而谈,却忽视了汪曾祺上述看似不经意的笔误。通过上文对情感逻辑的还原,在品味语言艺术的过程中,我们能更具体地感受金岳霖先生热爱生活的真性情,他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问的痴迷程度,以及用超常的毅力专注学问的孤往精神;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汪曾祺对他执着坚毅的治学精神的赞叹和敬意。
  矛盾二:其他教授入文—宣威火腿入画
  《金岳霖先生》从题目上看似为金岳霖作传,但它的开头却和题目有矛盾。如果是为金岳霖先生作传,为突出传主的地位,开头可用“……者……也”的判断句句式,写成“金岳霖先生,是西南联大一位有趣的教授”。为什么要写成“西南联大有许多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呢?联系文章的末尾“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再联系文中处处可见的“闲笔”,原来作者并不是为了写金岳霖而写金岳霖,而是要通过写金岳霖来反映西南联大灿若群星的教授们,是对西南联大整体风貌的回忆,更是对“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之堡垒”的西南联大这一精神圣地的赞美与怀念。
  细究这些“闲笔”的细节,也不乏矛盾之处。作者在讲到王浩回国讲学时写道:“他托一个同学要我给他画一张画,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画的。”这里又出现了一处矛盾:火腿很少入画,为什么还要画火腿呢?虽然他在后文作了解释:“以慰王浩异国乡情”,可王浩是山东人,火腿是宣威的,是云南的特产,“乡情”从何说起?通过人物活动背景还原的方法,我们不妨回到王浩的生活中去,联系他的生活环境,正本清源。
  王浩1938年进入西南联大数学系学习,师从金岳霖先生,1943年毕业。他在西南联大待了5年,对云南这块红土地,自有一种别样的深情。而且“火腿”和西南联大还有另一层渊源。由于办学条件艰苦,“教室里没有课桌,为了节省木料,学校在每个人的课椅扶手上钉一块木板写字、记笔记用,云南的宣威火腿很好吃,而椅子上的那块木板又像一条火腿,所以同学们都称它为火腿椅”。“火腿椅”见证了王浩的青春时代,也是他学术生涯的起点,让他一见火腿想联大,这样便能慰他的“异国乡情”!它也是更多联大人的集体回忆,是专属联大人的情感密码。“火腿椅”本身就暗含着这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在警报声里仓皇逃命、在物质极端困苦中苦读钻研的中国学子天性的乐观和不屈服命运的坚韧!“火腿椅”里暗藏的,是作者对西南联大“刚毅艰卓”校风的赞叹和自豪。正是这样的西南联大,才能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培养出最杰出的人才。“当时世界办得最好的大学不是牛津不是哈佛不是剑桥,而是中国的西南联大”,汪曾祺的这句评价,是联大学子对母校最深沉的感激和骄傲。
  汪曾祺的“西南联大情结”,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通过对“闲笔”的矛盾分析,可知汪曾祺营造出的不仅是金岳霖先生在联大校园生活的真实感,更是对那个自由宽松、傲骨铮铮、痴迷学问、顽强不屈的大学精神的缅怀。
  汪曾祺曾说:“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像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然有点不好意思。”正是在这样的写作观影响下,他的散文呈现出清淡冲和、淡而有味的美学特征。那些浓烈的、激动的、过于悲伤的东西都在他的娓娓叙述中变得淡而又淡,但若能抓住文本的矛盾之处,慢慢咀嚼,就会发现韵味无穷。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环境搭建”即在建立文本“类”意识的基础之上鉴赏作品,可减少阅读者对文本内容解构的阻力,深化阅读者对文本的建构。寻“用”归“类”和随“文”辨“类”是在辨别文本的“类”时可采用的两种策略。相较于传统的单篇的阅读方式,“类”的阅读通过整合、归纳、提炼,拓展了阅读的空间,构建了一个相对开放又有“径”可循的阅读教学指导形态。   关键词:阅读教学;环境搭建;教学策略  一般而言,阅读鉴赏作品
期刊
摘 要:《小狗包弟》是巴金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现被选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隐藏在其中的“良知呼唤”问題。借助于海德格尔的良知现象学分析,会发现作者的自责和忏悔正是来自于作者的良知。良知告诉“我”,“我”不应该把包弟送向死亡,“我”是有罪责的。在良知呼唤中,那个被日常生活遮蔽着的、沉沦于世的“我”就被唤醒了。被良知唤醒的“我”也就是本真此在的“我”,
期刊
胡奇良,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青年语文教师发展课题组成员,绍兴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学科教研大组(学科教学研究核心组)成员,绍兴市“考试与评价”项目组成员,绍兴市首届中小学教科研指导工作委员会成员。2015年8月—2017年1月在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第四中学支教。现就职于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曾获“鲁迅作品教与学”征文比赛全国二等奖,浙江省“学科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主题论文评比一等奖,绍兴市青
期刊
2017年底,90岁高龄的文学巨擘余光中先生逝世,海内外文坛“余粉”们纷纷举行各类悼念活动来纪念这位文学大师。那么,高一学生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纪念他呢?  2018年初,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确定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
期刊
【教學背景】  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具有难点多、份额重的特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回归与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广大的一线教师也都密切关注着本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相关话题。怎样抓牢“言”去深入地品“文”,从而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目标是笔者在教学中始终探索的一个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一首词。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苏
期刊
摘 要:“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需明确“整本书”的选取原则,选定“整本书阅读”的篇目,编写“整本书阅读”的校本教材,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整本书阅读”的课型及其实施方式、评价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课型  “整本书阅读”作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引发了众多教师的关注和思考。其实,“整本书阅读”列入语文
期刊
摘 要: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而中华民族最灿烂的诗歌文化,往往被初中教学“雪藏”。初中诗歌教学,应结合统编教材对诗歌内容的编排,倡导生活与诗同行,引导文化与诗同行,指导创造与诗同行,指导学生学会教材倡导的读书方法和阅读策略。   关键词:诗歌教学;统编教材;生活;文化;创造  诗歌是集情感、美感和文化性于一身的文体。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诗歌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乐教”与“乐学”的最
期刊
俞赛琼老师在“浙派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教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示范课,这是苏轼流放黄州时写的一首词,对这首词的理解,学界是存在着一定争议的。因此,怎样引导初中学生恰当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及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难度的。俞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迎难而上,根据学生的原有起点恰当定位,巧妙引导,由浅入深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下面只着重谈两点听课感受。  一、灵动  灵动在于教学环节的
期刊
摘 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病症的冷静思考,展现了在经历“人的自觉”之后,知识分子对生命意义的进一步思考。《兰亭集序》中反映的东晋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变化、精神的突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调和性,即以自我的意欲调和、持中儒道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的历程。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生命意识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的一场修禊宴会的经历,也表达了王羲之对魏晋时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