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全新文化课堂的尝试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ny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知人论世,畅饮源头活水
   《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其人”是指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阅历、思想倾向、处事态度、创作动机及创作风格等;“论其世”是指应结合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去考察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是传统的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它对今天的中学古诗文教学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它是缩短文本与学生之间距离的一把钥匙,可以使作者成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因素。我们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必须教会学生知人论世。只有学生掌握了这种鉴赏方法,才能对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容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如比较鉴赏李清照的《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愁,哪一首词的愁更重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知人论世,了解李清照的生平遭际和创作风格的变化。李清照的创作生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不同时期。南渡之前,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生活美满,多写闺情相思,其词“如清水芙蓉,如九霄鹤唳”;南渡之后,国破家亡,大病孤栖,多悲叹身世,其词“沉哀入骨、有泪彻泉”。《一剪梅》是李清照前期的杰作。元朝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人的离愁别绪满含着对丈夫浓烈的思念之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首词表达的就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词中浓重哀愁是幽凄孤寂的国破家亡夫逝之痛。词情凄黯的《声声慢》字字泣泪,句句啼血,个中愁滋味更甚于《一剪梅》。
   《一剪梅》《声声慢》两首词,反映了女词人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词人笔下得到了形象逼真的再现。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文学作品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作品要从作者的生平经历、品行修养、创作背景、生活环境等方面入手,知人论世,会更准确、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主旨和人物情感。
   二、诵读吟咏,诱发民族情感
   诵读吟咏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眼、口、耳、心并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文本是一个有声的生命存在,它将浓厚的民族文化情感潜匿于静止的文字符号之中,学生诵读体验的过程便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将无声藏情的语言转化为有声溢情的语言。”①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全身心地吟诵,才能感受古诗文内在的音乐美,领悟作品浓厚的韵味,才能在悦耳动听的韵律中融入意境,诱发情感。
   诵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范读,一是自读。教师范读时,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优美动听,“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②学生自读,要求感情充沛,声情并茂,根据课文感情基调用不同的语调表达不同的内容。《出师表》读得深沉凝重;《离骚》读得慷慨激越;《登高》读得沉郁顿挫;《记承天寺夜游》读得沉静平和……
   在琅琅书声中,学生把自己的全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读《陈情表》,学生会为李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拳拳孝心而落泪;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爱情怀而动容;读《岳阳楼记》,对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强烈责任感心生敬佩……“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学生就会体悟出语言的生命情致,激发出内蕴的民族情感,从而获得感情的陶冶和审美的享受。
   三、涵泳鉴赏,品味文化韵致
   涵泳品味,是鉴赏古诗文的重要方法。所谓涵泳,就是通过对作品进行体味和推敲,以获得其中之味的一种鉴赏方法。古诗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的艺术,具有隽永、凝练、含蓄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文精粹生动的词句认真推敲,仔细揣摩,在反复涵泳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推敲炼字,品味语言的隽永美。诗句下字有法,诗家称为炼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炼字,就是品味诗人经过反复琢磨,精选出的最贴切、最精确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形象生动的效果。学生在仔细推敲炼字的过程中,不仅会品味诗词语言的隽永美,而且还会品味出其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推敲炼字的主要方法是鉴赏诗眼,也就是仔细品味诗中最传神最精美的一个字。如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中的“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诗人用“入”“归”两字将红、青两色写出了动态,好像红色不是桃花开出的,青色也不是由柳叶生出的,而意在强调是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诗人紧扣“早春”二字,用富有情趣的“入”“归”两字,写活了桃花初开和柳叶新生的清新春景。
   辨析修辞,领悟语言的形象美。如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如吴均《与朱元思书》里“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其中“竞”“争”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静态的山以生命和动感,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山峰相互依恃,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其它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双关、对偶、设问、互文、叠字、反复、顶针等,在古诗文中比比皆是。我们在指导学生鉴赏古诗文时,从修辞手法入手,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品味语言,在深入感悟诗的语言形象美的同时,学生自然会领悟出诗词含蓄蕴藉的审美情趣。
   四、联想想象,感受诗情画意
   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③意境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更是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而创造出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一种韵味无穷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因此,意境鉴赏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取丰富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
   倡导形象思维,填补诗歌“空白”,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品悟意境。古典诗歌是一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学体裁,古人作诗填词往往“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以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自由地发挥联想与想象,引导学生领悟、填补诗歌中的“空白”,将各个散在的、看似不相关联的具体物象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与画面,从而进入并扩展诗歌的艺术空间,品悟诗歌的丰富内涵,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    把握形象和情感,启发再造想象,开拓意境。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④。形象是一首诗歌创作的重要艺术要素,只有把握住诗歌的形象,通过对其倾注心性的品味鉴赏,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思,驱遣学生的想象,进而领悟形象中包含的丰富内蕴,达到对诗歌作品更深层次的审美境界。意境鉴赏教学,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体会诗歌意境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与诗人进行对话,领会诗人的情感,感知诗人的心灵世界,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如,辛弃疾在《水龙吟》中说“无人会,登临意”,词人对“登临意”没有具体表白,可让学生通过了解背景资料,驱遣想象仔细品味词人的所感所思,具体谈谈都有哪些“登临意”。借助想象,让学生在词人描绘的情境交融的意境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和无限感慨:词人空有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备受南宋统治集团的猜忌排挤,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五、读写结合,注重文化渗透
   教育家叶圣陶说:“读与写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稗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同。”⑤正如叶老所说,阅读和写作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训练反过来也会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倡导“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思路,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促进两者同步发展,从而达到强化思维、训练表达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中学语文教材精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篇章,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些文章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精神享受,同时还可以学习借鉴到许多的写作技巧,获得思想情感和写作能力的双丰收。
   阅读古诗文,学习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正确、规范使用汉语,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古诗文是汉民族语言的根石,是学习现代汉语的源头,也是中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在教学古诗文中让学生细细品味每篇文章的语言,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体会古人锤炼字句的非凡功力,对学生进行遣词造句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追求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习惯,并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从而夯实学生作文的语言功底。如我国古诗文音韵和谐、形象优美,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巧妙引用经典的古诗文或使用成语、警句等,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习作文采纷呈,意境开阔。
   阅读古诗文,学习古诗文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体会古人作文结构的严谨,构思的精巧,提升学生整体构思的能力。古诗文中直抒胸臆、烘托映衬、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卒章显志、虚实相生等表达技巧,以及用典、对偶、比拟等修辞手法,会大大提升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古诗文中汲取营养,诵读品味,反复咏叹。在字斟句酌,仿效借鉴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一定会摸索积累到古人的许多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阅读古诗文,学习古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进而纯净其文风。“文以载道”,思想道德是文章的灵魂。“文如其人”,文章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品德情操和思想境界。作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而且是思想感情的反映,学生的道德思想境界直接决定着学生作文的水准。只有经过大量古诗文阅读的熏陶和滋润,学生的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升,才能使作文言之有物,避免夸夸其谈,进而才能纯净文风,写出有浩然之气的好文章。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努力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让学生在灵魂深处逐步建构起高尚的精神家园。
  ————————
   参考文献
   ①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262、91页。
   ②叶圣陶:《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文史教育》创刊号,1941年第1期,第7页。
   ③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人间词话》(修订本)齐鲁书社出版,1986年第1版,第31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16页。
   ⑤叶圣陶:《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叶至善等,《叶圣陶集》(十六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页。
  [作者通联:山东济南长清一中初中部]
其他文献
通过真空镀膜技术将Ag蒸镀在PET薄膜上,然后用于鲜牛肉包装,以此延长鲜牛肉的货槊寿命。本文讨论了经该薄膜包装储存一段时间后的鲜牛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变化,研究了该抗菌
广州驰玖通用设备有限公司最近推出一种计量充填机。该机的充填精度可达到±1%,充填量可达到15-5000cc/次,计量充填机可充填黏稠液体、含颗粒黏稠液体、调理包……等等。适用
“教师的语言是人类最美最美的语言,教师的语言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曼妙、细腻、唯美、豪迈;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深邃、练达、智慧、仁爱;教师的语言是一种功力更是一种品位,情趣、意境、修炼、魅力。”①   董一菲曾在自己的文章《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中提到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四美,即:诗意美、理性美、素朴美、情义美。这段时间研究了董一菲老师的几节公开课
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的一致性是达成价值共识的根本所在。如果价值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根本对立或者不可调和的,那就不可能达成价值共识。如果从利益主体之间对各自经济利益
一、漫漫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选有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文中有“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一语。对句中的“漫漫”,课本没有单独注释,《教学参考书》把它译为“没有目的”。這一翻译似是而非。如果不顾及上下文,单就这一句而言,这样的翻译似乎可通,但如果联系后文看,这样的翻译则明显不妥。因紧接着作者明确说“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如果说作者的游览是没
1.研究目的美国体育测量的研究成果对大众体育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科学指导的作用,其影响波及世界各国。相比较我国的体育测量,在手段、方法的研究上往往缺乏科学性论证,或缺少一种
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出发,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以归纳和演绎为思维工具,描述了目标、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及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意义,分析了建
摘 要:通过对专业太极拳运动员和非专业太极拳运动员16项个性心理特征的测试和综合分析后认为:优秀太极拳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乐群性、稳定性、敏感性、有恒性和自制性。了解这些特征不仅对于提高太极拳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的技术水平尤为重要,而且对于选拔优秀的运动员也很重要。  关键词:太极拳;心理特征;初探    太极拳既是一项古老的文化遗产,又是一项纳入现代体育赛事的竞赛项目。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学校教育把文言文学习列为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各个教学阶段。在初中阶段,总共安排了近50篇文言文供学生学习。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什么众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言文的字词意义和用法比较难掌握。  一、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文言文的字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有通假字、
歌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而文学则是一门语言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使两者无论在思维方式、形象塑造,还是在表现手段、传播媒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作为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