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洛克与他的权力制约思想
约翰·洛克的思想奠定了现代国家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还学过自然科学,所以他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全才。他的著作《政府论》奠定了现代政治学的基础。
美国的政治制度受洛克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洛克是英国人,但是他的思想在美国体现得更彻底。在美国制定宪法、成立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洛克的思想被当作根本原则。纳税人是主体,政府统治者则不是。纳税人花钱让政府办事,所以无代表不纳税。当时美国还受英王的统治,英国君主带有传统的专制观念,他们认为制定一个征税的制度,纳税人就必须纳税。美国公民没有话语权,都在被动地接受赋税,所以美国人最后揭竿而起,决定通过斗争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洛克的设计包含两权分立的概念,他认为立法和执行要分权。现在美国是三权分立,即行政、司法和立法分权。
英国勋爵阿克顿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就要产生绝对的腐败。如果权力不受限制,每一个人拥有一定权力之后就都会有滥用权力的冲动,这是人固有的弱点,不能够指望好人政治。选一个道德特别高尚的人,指望他可以不滥用权力,这是不可能的。
什么政府可以倒闭,什么政府不可以?
中国人对于国家的概念,首先认为国家就是根,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这就是我的国家,相当于英文中的“country”。它只是一个乡土的概念,不是政治上国家的概念。国家的第二个概念,即英文“nation”,是按民族来划分,但在美国很少有这样的国家概念。在美国,国家就是一部宪法,用宪法来治国,所以用“state”表示国家政治统治的概念。如果说爱国,到底“国”指什么?如果我非常爱我的乡土,我的祖祖辈辈都生长在这个地方,我对一草一木都有感情,那么这就可以称得上爱国。还有一种说法,爱国不等于爱政府。政府本身就是选出来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人民觉得哪个政府领导人不好,就不再投他的票,让他不能再尸位素餐,这样的制度使得这些人不会永远占据政府的角色。
此外,如果各种权力已经分散,大家各司其职,政府存在与否就没有很大关系。比利时就有一段时间就没有政府,那里的人们照样安居乐业,所以有时政府存不存在关系不大。但是像美国政府却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对外义务太繁杂,它要“领导”全世界,什么事都要管。所以美国政府从前是弱势政府,“二战”以后就变成了强势政府。总的来说,一个民主国家的政府本身应该处于弱势,即使一段时间政府缺席都没有多大关系,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
市场经济既需要法律也需要自制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的地位尤其重要,尤其是金融方面的法律。从根本上讲这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在产出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财产靠什么来保护?财产不管是以货币方式出现,或以房产方式出现,都需要得到保护。比如在一个正常的法治国家,政府是没有权力随时剥夺个人财产的,而这需要法律来保证。还比如互相之间做生意,在中国过去常常是靠口头信誉,但是在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的经济来往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仅靠熟人的信誉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家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一个刚性的约束,每一个人都会有不择手段来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冲动。所以,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转。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或者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越来越高级的工业化社会,只能靠非常细致、完备和刚性的法律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而且这个法律要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因为如果大家都按章法行事,对大家都有好处。法律,孤立地看对人有约束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能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所以法律非常重要。而且法律是在政府和政府官员之上的,也就是说,法律必须是刚性的。
英国的《五月花号契约》体现的不仅仅是法律,还有自制精神。一群人自愿地组织起来,不需要国王,自己管自己,离开英国来到美国,建立了一个自制体。这种自制精神贯穿在契约里,每个人都参与讨论,一旦大家同意了,都必须执行。当然,这和英国自《自由大宪章》以来沿袭的传统也不无关系。《自由大宪章》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制约君主的权力。君王在法律之下,通过议会和法律来限制国王的权力。但是贯彻这个精神并不容易,后来国王不愿意继续受约束,所以要经过不懈努力,甚至流血牺牲,才能够最终贯彻。
教育、法律、医疗与新闻不应该资本化
医疗、新闻、法律、教育不应该资本化。正如索罗斯所说,教育、法律、新闻、医疗不应该进入资本市场,因为索罗斯认为这些都属于人的基本权利,不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教育属于人的基本权利这一点并不是索罗斯首先提出的,更早时候,比如卡内基、洛克菲勒,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他们最主张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竞争。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一个人要是发财了,那说明他的能力强、聪明、勤奋;一个人要是受穷了,那只能表明不够努力或资质平平。
英国人乘着五月花号来到美国,就是为了寻找人人平等的机会,但是后来有两件事情造成了不平等现象,由此机会也就不平等了。一个是教育不平等现象。对于第二代移民,有的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有的人因为家里太穷,没有机会受到很好的教育,这样就产生了不平等的现象。还有一个是医疗状况不平等。人的健康程度如果不一样,竞争机会就会有失公允,如一个病人跟一个健康人就很难竞争。所以要平等地竞争必须有平等的教育条件和平等的健康医疗,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方面就变成了人的基本权利,也就不属于资本化的范围。后来索罗斯又提出法律和新闻不应该资本化。他认为律师现在的收入如此之高,本身就不对。因为这样会使得在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有人打得起官司,有人打不起官司,所以现在有很多法律援助、政府指定律师之类的补救办法。除此之外,不能资本化的还有新闻。索罗斯不赞成用广告来养新闻,他认为新闻应该是一个福利事业,属于公益性质,大家都应该投钱来发展新闻事业。 当然,这些很难做到。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特别相信人和人的能力有差别,因此它觉得产生贫富差距不应该是个问题,只要竞争的条件是公平的。但是在竞争条件不公平的情况下,贫富差距就成了问题。把医疗、新闻、法律、教育放到市场上去自生自灭,在美国被认为是不符合人的基本权利的。人有四大基本权利,即信仰、言论、出版、结社,在现代社会,很多国家又增加了教育和医疗两项。
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导致目前教育公平的缺失,从这种意义上讲,是政策的严重失误。现在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课题制本身就是把学术和教育货币化,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现在教授的评审机制也出了大问题,它的标准不是看教授的教书水平以及学生的评价,而是发表了多少文章,而这本身也是用课题来控制的。所以这就等于将学术货币化。
鼓励创新的制度是美国经济的一大引擎
很多人对美元抱有比较大的信心,对美国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主要有几个原因,创新是其中之一,另外法制和纠错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美国的创新一直走在世界前面,因为它有一个专利权制度:一个发明创造变成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短得多。而且,一旦出现法律问题,纠错的可能性比其他国家更大。
科技本身不等同于生产力,它必须应用到工厂才能够变成生产力,所以,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相较美国而言,欧洲有些国家的官僚程序比较多,所以创新方面的竞争力较差。
另外,美国的教育制度也在鼓励创新,鼓励个性的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化的发展过程,它的教育本身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开展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只要你让他尽情地发展下去,按照他的想法去做,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变成非常优秀的人。这种教育理念旨在让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中国现在的教育在鼓励创新和个性发展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欧盟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
欧洲的文艺复兴,从思想上来讲,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几乎所有的新思想都出现在欧洲,尽管有一些没有在那里实现,却在美国或其他地方实现了。比如,洛克的民主政府思想,实际上是在美国最完整地实现的,但根源却在欧洲。欧洲确实是一个出思想的地方。
欧洲本来有很多民族,它们之间打来打去,打到后来基本上融合得差不多,于是就基本上以民族划分国家边界。不同的民族争斗到一定程度之后,又有了实现欧洲大联盟的理想,这个理想在雨果的时代就已经很向往了。欧盟代表的是欧洲人几百年的一个希望——向往永久和平的世界。但是,他们实现的关键是德法之间的世仇得到化解,而这两个国家恰恰是欧盟的真正核心。
成立欧盟还有一个条件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要是细分起来,欧洲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应该在同一个发展阶段。此外,观念、思想、信仰或者价值观等方面,基本上也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成立一个像欧盟这样的大联盟。当然这个联盟的建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几十年的讨价还价,要解决的问题牵涉方方面面,大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小到个人的工资、福利水平。
欧盟的成立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有很多经验教训供后人参考,至少从此以后欧洲不会再有战争。从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也是一个创举。虽然欧元区可能会有倒退或者其他问题,但成立欧盟这个观念是不会倒退回原始状态的。(编辑/可敬)
约翰·洛克的思想奠定了现代国家代议制民主的基础。他既是哲学家,又是教育家,还学过自然科学,所以他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全才。他的著作《政府论》奠定了现代政治学的基础。
美国的政治制度受洛克的影响非常大,虽然洛克是英国人,但是他的思想在美国体现得更彻底。在美国制定宪法、成立美利坚合众国的过程中,洛克的思想被当作根本原则。纳税人是主体,政府统治者则不是。纳税人花钱让政府办事,所以无代表不纳税。当时美国还受英王的统治,英国君主带有传统的专制观念,他们认为制定一个征税的制度,纳税人就必须纳税。美国公民没有话语权,都在被动地接受赋税,所以美国人最后揭竿而起,决定通过斗争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
洛克的设计包含两权分立的概念,他认为立法和执行要分权。现在美国是三权分立,即行政、司法和立法分权。
英国勋爵阿克顿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就要产生绝对的腐败。如果权力不受限制,每一个人拥有一定权力之后就都会有滥用权力的冲动,这是人固有的弱点,不能够指望好人政治。选一个道德特别高尚的人,指望他可以不滥用权力,这是不可能的。
什么政府可以倒闭,什么政府不可以?
中国人对于国家的概念,首先认为国家就是根,生于斯长于斯,祖祖辈辈都在这儿,这就是我的国家,相当于英文中的“country”。它只是一个乡土的概念,不是政治上国家的概念。国家的第二个概念,即英文“nation”,是按民族来划分,但在美国很少有这样的国家概念。在美国,国家就是一部宪法,用宪法来治国,所以用“state”表示国家政治统治的概念。如果说爱国,到底“国”指什么?如果我非常爱我的乡土,我的祖祖辈辈都生长在这个地方,我对一草一木都有感情,那么这就可以称得上爱国。还有一种说法,爱国不等于爱政府。政府本身就是选出来为人民服务的,如果人民觉得哪个政府领导人不好,就不再投他的票,让他不能再尸位素餐,这样的制度使得这些人不会永远占据政府的角色。
此外,如果各种权力已经分散,大家各司其职,政府存在与否就没有很大关系。比利时就有一段时间就没有政府,那里的人们照样安居乐业,所以有时政府存不存在关系不大。但是像美国政府却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对外义务太繁杂,它要“领导”全世界,什么事都要管。所以美国政府从前是弱势政府,“二战”以后就变成了强势政府。总的来说,一个民主国家的政府本身应该处于弱势,即使一段时间政府缺席都没有多大关系,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小政府大社会。
市场经济既需要法律也需要自制精神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的地位尤其重要,尤其是金融方面的法律。从根本上讲这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在产出越来越多的时候,你的财产靠什么来保护?财产不管是以货币方式出现,或以房产方式出现,都需要得到保护。比如在一个正常的法治国家,政府是没有权力随时剥夺个人财产的,而这需要法律来保证。还比如互相之间做生意,在中国过去常常是靠口头信誉,但是在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人们的经济来往如此复杂的情况下,仅靠熟人的信誉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家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一个刚性的约束,每一个人都会有不择手段来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冲动。所以,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转。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或者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关系和越来越高级的工业化社会,只能靠非常细致、完备和刚性的法律来约束每一个人的行为。而且这个法律要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因为如果大家都按章法行事,对大家都有好处。法律,孤立地看对人有约束作用,但是从整体看它能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所以法律非常重要。而且法律是在政府和政府官员之上的,也就是说,法律必须是刚性的。
英国的《五月花号契约》体现的不仅仅是法律,还有自制精神。一群人自愿地组织起来,不需要国王,自己管自己,离开英国来到美国,建立了一个自制体。这种自制精神贯穿在契约里,每个人都参与讨论,一旦大家同意了,都必须执行。当然,这和英国自《自由大宪章》以来沿袭的传统也不无关系。《自由大宪章》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制约君主的权力。君王在法律之下,通过议会和法律来限制国王的权力。但是贯彻这个精神并不容易,后来国王不愿意继续受约束,所以要经过不懈努力,甚至流血牺牲,才能够最终贯彻。
教育、法律、医疗与新闻不应该资本化
医疗、新闻、法律、教育不应该资本化。正如索罗斯所说,教育、法律、新闻、医疗不应该进入资本市场,因为索罗斯认为这些都属于人的基本权利,不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换。教育属于人的基本权利这一点并不是索罗斯首先提出的,更早时候,比如卡内基、洛克菲勒,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他们最主张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竞争。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一个人要是发财了,那说明他的能力强、聪明、勤奋;一个人要是受穷了,那只能表明不够努力或资质平平。
英国人乘着五月花号来到美国,就是为了寻找人人平等的机会,但是后来有两件事情造成了不平等现象,由此机会也就不平等了。一个是教育不平等现象。对于第二代移民,有的人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有的人因为家里太穷,没有机会受到很好的教育,这样就产生了不平等的现象。还有一个是医疗状况不平等。人的健康程度如果不一样,竞争机会就会有失公允,如一个病人跟一个健康人就很难竞争。所以要平等地竞争必须有平等的教育条件和平等的健康医疗,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方面就变成了人的基本权利,也就不属于资本化的范围。后来索罗斯又提出法律和新闻不应该资本化。他认为律师现在的收入如此之高,本身就不对。因为这样会使得在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有人打得起官司,有人打不起官司,所以现在有很多法律援助、政府指定律师之类的补救办法。除此之外,不能资本化的还有新闻。索罗斯不赞成用广告来养新闻,他认为新闻应该是一个福利事业,属于公益性质,大家都应该投钱来发展新闻事业。 当然,这些很难做到。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它特别相信人和人的能力有差别,因此它觉得产生贫富差距不应该是个问题,只要竞争的条件是公平的。但是在竞争条件不公平的情况下,贫富差距就成了问题。把医疗、新闻、法律、教育放到市场上去自生自灭,在美国被认为是不符合人的基本权利的。人有四大基本权利,即信仰、言论、出版、结社,在现代社会,很多国家又增加了教育和医疗两项。
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导致目前教育公平的缺失,从这种意义上讲,是政策的严重失误。现在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课题制本身就是把学术和教育货币化,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现在教授的评审机制也出了大问题,它的标准不是看教授的教书水平以及学生的评价,而是发表了多少文章,而这本身也是用课题来控制的。所以这就等于将学术货币化。
鼓励创新的制度是美国经济的一大引擎
很多人对美元抱有比较大的信心,对美国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主要有几个原因,创新是其中之一,另外法制和纠错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美国的创新一直走在世界前面,因为它有一个专利权制度:一个发明创造变成产品,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过程比其他国家都短得多。而且,一旦出现法律问题,纠错的可能性比其他国家更大。
科技本身不等同于生产力,它必须应用到工厂才能够变成生产力,所以,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化过程显得尤为重要。相较美国而言,欧洲有些国家的官僚程序比较多,所以创新方面的竞争力较差。
另外,美国的教育制度也在鼓励创新,鼓励个性的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化的发展过程,它的教育本身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开展的:所有的孩子都是天才,只要你让他尽情地发展下去,按照他的想法去做,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变成非常优秀的人。这种教育理念旨在让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中国现在的教育在鼓励创新和个性发展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欧盟的成立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
欧洲的文艺复兴,从思想上来讲,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几乎所有的新思想都出现在欧洲,尽管有一些没有在那里实现,却在美国或其他地方实现了。比如,洛克的民主政府思想,实际上是在美国最完整地实现的,但根源却在欧洲。欧洲确实是一个出思想的地方。
欧洲本来有很多民族,它们之间打来打去,打到后来基本上融合得差不多,于是就基本上以民族划分国家边界。不同的民族争斗到一定程度之后,又有了实现欧洲大联盟的理想,这个理想在雨果的时代就已经很向往了。欧盟代表的是欧洲人几百年的一个希望——向往永久和平的世界。但是,他们实现的关键是德法之间的世仇得到化解,而这两个国家恰恰是欧盟的真正核心。
成立欧盟还有一个条件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要是细分起来,欧洲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应该在同一个发展阶段。此外,观念、思想、信仰或者价值观等方面,基本上也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成立一个像欧盟这样的大联盟。当然这个联盟的建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经历了几十年的讨价还价,要解决的问题牵涉方方面面,大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小到个人的工资、福利水平。
欧盟的成立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重要的探索,有很多经验教训供后人参考,至少从此以后欧洲不会再有战争。从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也是一个创举。虽然欧元区可能会有倒退或者其他问题,但成立欧盟这个观念是不会倒退回原始状态的。(编辑/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