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m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版新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体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单位,体育院校更应与时俱进,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课标下,应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70-05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给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新课标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都给体育教师们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培养任务仍以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为重,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学方法还沿袭着旧有模式,没有大的改变,课程内容与教材的选用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缺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培养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人才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师资力量的摇篮,应与时俱进,抓住新课程标准的实质精神和要求,建立新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1.1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
  新课标规定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地、多样化地学习才能逐步达到。这意味着体育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不再是仅仅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而是一门经过学科之间整合后形成的课程。它要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健康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多元的,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生理学、心理学、卫生保健学、社会学、营养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及具备哲学素养、政治理论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1.2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新课标更侧重于对学生参与运动、组织运动、指导运动等主观能力的培养,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满足于动作技术的传授,而应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即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等。
  1.3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
  素质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因素及专业技术与技能的综合体现。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片面地看重业务素质,尤为看重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而忽视了其他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人文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活动、组织才能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等。新课标的出台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其素质结构应为:既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又具有过硬的身心素质;既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又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结构,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他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为、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指导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来看,符合新课标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课程体系
  2.2.1课程方案总体情况 2008年教学计划修订后,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三大块构成。必修课中,公共课总计804学时,占总学时的29.38%;专业课1392学时,占总学时50.88%;选修课中,公共选修、学科选修、术科选修各180学时,占总学时19.74%,详见表1、表2。
  2.2.2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功能结构分析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功能结构可分为三组课程模块、两种形式。三组课程模块即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包括专业理论课程和术科课程)、教育类课程,两种形式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从形式上来讲,符合素质教育及新课标的人才培养要求;尤其是新计划中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了课程领域,增设了很多人文素质教育课;还有一些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和工具类的课程如概率论基础、网页制作、SPSS统计软件在体育中的应用等;以及一些实用技能课程,如汽车驾驶、野外生存、自卫防身术等;这些课程的设置符合新课标下对体育教师提出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及较高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但从学时分配比例来看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失调,必修课总学时数为2196学时,占总学时的80.26%,而选修课总学时只有540学时,占总学时的19.74%;而且,选修课选择课程的自由度小,缺乏灵活性,如学科选修供选课程只有14门课程、术科选修19门,而公共选修虽然供选科目较多,达到68门,但却受学时总数限制,学生只能从中选5门课程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且我院选修课开课中普遍存在着全班共选一门课程的现象,这就很难满足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由上可见我院选修课所占比例过少,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导致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弹性,难以达到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规定。另外,体育教育专业既要求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同时又需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有体育专业的课程,又要同时开设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而我院现行的课程方案中教育类课程仅开设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而相关的师范类基本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书写等都没有开设。   2.2.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类型结构分析 目前,和大多数体育院校一样,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类型结构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术科课程与实践环节。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科课程与术科课程)共1304学时,而学科课程加专项理论总共才476学时,仅占总学时的36.5%,尤其是专项技术共468学时,而专项理论却只有72学时,明显存在着重术科、轻学科的倾向,这就导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中也不自觉地倾向于对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对其理论水平的训练,进而导致了学生技术水平高、达标成绩好,但教学能力差、讲解水平不高,有些学生毕业任教后甚至不会讲理论课。有学者曾将我国高校现行体育课程设置与日、美、俄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过比较。结果表明:我国体育教育课程中学科比例明显小于术科,而日、美、俄三国则相反。有数据表明日美俄三国的体育大学学科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在70%~80%左右,术科仅占10%~2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有着重技术、轻理论的传统。这一点在我院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也有显现。另外,现行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较少,仅有军训、毕业论文、毕业实习、毕业教育等教育实践内容,而缺乏劳动教育、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内容以及学术活动等科研实践内容。
  2.2.4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态结构分析 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通常指学生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学习的课程;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师风、学风、校园文化活动、学校传统、信念、价值观等因素,也可称之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众所周知,一个学校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远比显性课程大,也更为深远,但隐性课程的设置与形成的难度也更大。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活动较为丰富,经常开设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风的建设有较强的推进作用,但还不能把这类学生活动看成是隐形课程,原因有二:其一,没有很好地与课程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因此不能算作是显性课程的补充,隐形课程应该是课程内容在课外的延伸;其二,没有形成传统,很多活动都是昙花一现,应精心打造几项课外活动或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定期组织的活动如基本功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节等,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主观参与、组织、协调等各方面能力。
  2.3教学内容与方法
  2.3.1教学内容 通过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大纲的研究发现,在我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中,实践部分的内容很少。学科课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实践、自修与独立作业等部分的内容非常少,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践学时数也很有限,通常36学时的必修课程,其实践部分的学时大概只占2-4学时,有很多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也是偏重于理论的讲授,如《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等,其实验操作课时最多只占总学时20%;我院的术科课程教学内容也是以讲授和指导练习为主,大纲中规定了有关实践教学的安排,但实际上而有关学生参与运动能力、配合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裁判能力等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内容很少,且手段较为单一,大都是以教学比赛的形式来安排。
  2.3.2教学方法 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依旧按照传统的三个中心即“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多以讲授为主,照着教材满堂灌,很少有教师敢于尝试使用一些近年来学者们提出的例如建构教学法、反思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自学法等。导致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进而厌倦读书,厌倦学习,因为这些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与学生的实际兴趣与需要相脱离,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脱离。可以说我院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不适应新课标的教学发展要求。
  2.4考评体系
  2.4.1学科课程考评体系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考试通常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相加而成。通常平时成绩的分数只占总成绩的20%,而卷面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其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考试以及调查报告考试等几种形式。总体来讲,还存在着笔试多,口试少;重理论,轻实践;重概念,轻创新,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4.2术科课程考评体系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考试采用百分制,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加而成。而期末成绩仍然是决定学生分数的主要因素,其成绩主要由理论考试、技评与达标、综合能力等构成,形式较为单一,通常是教师评价为主。实践中,术科考试仍不能摆脱传统的以技术为主的考核观念,虽然各门课程的大纲基本都规定了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技术评定、理论、综合能力等多项相加而成,但技术评定与达标往往占总成绩的80%左右;而出勤、课堂表现、教学能力、综合能力总共只占20%左右,且往往教学能力与综合能力部分的评分也以技术分作为参考,技术好的自然而然综合能力会得到较高的分数,这已经成为教师评分的一种习惯,这样做显然有失公平,且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是不利的,个别项目的专修课程甚至还没有综合能力的考核。另外,考试标准一刀切,没体现区别对待,也没有体现出新课标下重过程性评价的要求。
  3.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3.1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课程设置一定要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压缩必修课程学时数,调整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专业课三类课程的结构,建构起突出教育性的课程体系。在巩固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同时增加教育科学课程门类,开设培养学生教育教学技能的课程,如教学设计、教学测量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等,改变体育教育专业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   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程范围,在保留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边缘学科到选修课程中,使课程设置更加灵活,充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自己想学的课程,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再次,完善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将实践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体系并实行学分制,增加教学计划中的实践课程学时,以教育实践和科研实践为主,军训、入学教育为辅,增设具有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实践课程,使之成为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隐性课程”,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一个功能结构健全、类型结构科学、形态结构合理的课程新体系。
  3.2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为适应新课标要求,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课堂上我们往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方法导致学生参与性不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思考问题,没有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兴趣不浓。如果我们多采取自主的、合作式的、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即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将体会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总结。这样的方法更能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能符合人才培养的目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
  3.3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学习参与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等内容纳入评价范围,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评价方式过分偏重于生物学的效果,它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能力水平等因素,既不能客观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能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脱离了体育课的学习目标。因此,应建立一种重过程性的评价模式,改变教师的传统观念,降低技术评定在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学生进步幅度的关注应多于最后成绩的关注。另外,还应打破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的方式,应建立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样既可避免考试老师说了算的主观性,做到公正公开;又可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对知识点和考点的理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主观技评能力,并通过比较,找出差距,提高自我认识。
  4.结语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学校输送体育师资人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人才素质和能力。面对新课程标准确的颁布和实施,我们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提高体育师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EB/OL],体育与健康网,2007.
  [2]卢忠瑾,车延龙,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2006(3):87-89.
  [3]吴长青,许瑞勋,等,专业化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及其实现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06(1):20-22.
  [4]于振峰,等,21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2006(3):67-69.
  [5]袁冲,新课标下体育教学评价探析[J],体育教学,2004(3):12-13.
  [6]魏忠凤,后现代课程语境下我国体育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5):110-113.
  [7]胡伟,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趋向与优化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6):112-117.
  [8]于振峰,王晨宇,中外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9):47-48.
  [9]张明良,从课程设置视角看中关两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分析研究[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6):206.
其他文献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与调查法,阐述了公共体育空间对全民健身的意义;分析了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城镇化所带来的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对公共体育空间的压缩以及城镇化中
一次性纸杯是人们经常要用到的消费用品了,全国每年一次性纸杯消费量高达万亿只.而且,纸杯市场还仍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个市场是一个很难饱和的市场.从另一个侧面看,茶饮料
期刊
<正> 范文程是清初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清朝著名的开国功臣之一。他一生经历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供职四十余年,对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有很大贡献。
<正> 近来报刊上好多文章都谈到了关于构成生产力的要素问题(有的叫作因素,我看都是一个意思),有的主张作为生产力主体是人和生产工具两项,显然这是根据毛主席的说法。不过,我们不应当忘记,毛主席当时提出这个问题时,在生产上利用新的科学技术问题远没有今天这样尖锐,远没有今天
在经历了起步的艰辛之后,国内产后饮食料理市场正在酝酿更加深刻的变化.
期刊
<正> 《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载有傅憎享同志的书评《文不在短,引人则佳。——读〈红边脞语〉》一文。就其标题之用词失当,冒昧小议数言。文题所用之语,似仿刘禹锡《陋室铭》之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来。作者于文中谓:“世俗重长文而轻短札,以其壮
<正> “鹦鹉学舌”人皆以贬义词目之,似与“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结了不解之缘! 然而,亦有人
昆剧《续琵琶》近日在第八届东方名家名剧月上首次与上海观众见面,优美典雅的昆曲演绎古典剧作,传递出遗风遗韵、古色古香的气息。《续琵琶》原本为清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幼儿的科学与成人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不存在什么差异的,它们都是一种探究活动,并且是一种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幼儿教师应该重视科学探究活动在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中的开展。然而
新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方法是达成目标的桥梁,新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的目标都强调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新课程情景下,许多创新性的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