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要迎难而上,开拓金融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4430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归实体经济的呼声,是美国“次贷危机”后首先喊出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也是从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至今,很多经济学家认定的第一次金融产品而非实体商品造成的金融危机。
  从字面上理解,好像人们在虚拟经济战场创伤累累后,还有一个实体经济的温馨故乡,打点行囊就回得去。
  其实,世界经济是个竞争战场,只有征战前行,无故乡可归。
  在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后,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所有的墙都是門”,针对次级债危机后,国有大企业畏虚拟经济如猛虎的状况,阐述了在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到金融经济的过程中,真正进入到金融经济的不过美英两国。我国主体经济层级多在商品经济阶段,好且大的上市公司介于商品经济与资本经济之间,即便是国有控股的大型金融企业。由于统一规定存贷差为收益渠道,开放性不够,也远不是金融经济。
  所以,中国大型企业不应该再细数英国老牌金融帝国300年来多次危机,再到金融新贵美国200年来的几次危机,不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定位,就把世界上虚拟经济的利益和风险都隔在中国墙外,停留在商品经济或把已跨入资本经济再向金融经济迈进的脚收回来。
  我认为应该借金融危机,扩大中国金融经济地盘,吸收金融经济人才,创新金融经济产品。
  我所身处的企业,在金融危机后提出“金融、资源、资本、人才”战略,把扩张资源迅速权证化后形成资产,通过资本市场放大融资能力,再进入下个循环,提高了发展质量,推动了发展速度。近来又在上海浦江之滨成立虚拟经济公司,初步介入金融经济。
  经济史告诉我们,在“产品经济—商品经济—资本经济—金融经济”的过程中,风险越来越大。人们明知如此,仍趋而不避,金融经济占经济活动比重越来越大,是因为金融经济回报对比实体经济越来越高。
  说大型实体经济迎难而上开拓金融,而不是“回归”,前提是大型企业在走向资本经济和金融经济的过程中,过去不注重的资产、资本必须具备有法律保证的权证化、独立知识产权、有效专利、品牌价值,这些时资本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基础,还有更重要的进入资本金融经济市场必备的体制进步,与全球经济并轨。
  这些事情不是一两年,有些甚至不是十年二十年所能完成的,所以中国企业转型成创新型企业,做全球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决不是“回归”,而是走商品经济向资本经济,进而因市场信用强大进入金融经济(虚拟经济)的必经之路。
  “回归”非宜,“转型”维艰艰,把实体经济称为“实”,把虚拟经济称为“名”,实体经济无需“回归”,而是从更远处着手,追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相促进,逐渐向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和经济层次靠近,中国第二大经济体才能实至名归。
其他文献
“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经济将硬着陆。相反,三四月份可能是我国经济筑底的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在经济每月谈上表示。  刘元春做出此论断的依据是外部环境的改善。“现在国际经济的很多数据都发生了调整,而且不是冲突性调整,而是一致性调整。例如,OECD各类先行指数已经触底反弹3到5个月。如果按照这个先行指数的个性,整个经济在3月份左右出现反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