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来源 :心理科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ouwei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其他文献
近代大量华北民众涌入东北,形成了东北关内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移民如何进入东北,以及进入东北的流向与分布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在铁路未修建之时,移民的流向主要集中于辽河平原一带,民国以来,随着铁路的加快修建和铁路联运政策的推行,关内移民形成了沿铁路线“由南往北逐步纵深推进、由中心城市向四周\'放射性\'扩散”的流动趋势,直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关内移民的涌入被迫中断.移民可能并非因铁路修建而迁徙东北,但铁路修建后所形成的铁路网很大程度上影响移民的流向与分布,所以,本文着重探讨在东北铁路线形成的背
酝酿效应是指当人们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暂时将其搁置,转而去完成其他无关任务,反而有利于原有问题解决的现象.近年来,研究者对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酝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提出了较多理论试图进一步解释酝酿效应.酝酿效应的代表性理论可分为“选择性遗忘理论”、“激活扩散和线索同化理论”、“无意识加工理论”等,它们从不同角度解释了酝酿效应的机制,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有关现象各有预测.对心智游移和睡眠这些特殊形式的酝酿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酝酿效应的机制.认知神经研究表明,酝酿期的基本认知成分,即表征重构
民事执行难一直是阻碍司法裁判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掣肘,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联合查控机制,可以实现快速定位被执行人及其财产;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通过对被执行人限制出境、投资、高消费等方式,迫使其自觉履行.但是,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民事执行后,实践中存在执行信息共享程度不够、执行系统的信息覆盖范围有限、执行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有效解决上述掣肘应当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建立集约化执行平台、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高数据利用效率,促进民事执行模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