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景物有序出场

来源 :阅读(中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a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赏景物时,先看哪里,后看哪里,可以随心所欲,不讲顺序。但是,当你把欣赏过的美景写进文章时,哪个先写,哪个后写,必须有个合理的出场顺序。如果不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就会杂乱无章,没有头绪,更提不起读者的兴趣。要让景物有序出场,常用的方法有几下几种:
  以游览路线为序,是指按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写景。脚步在移动,景物在变换。一路上看到的景物,不要全部写进文中,必须筛选一下。保留下来的景物,应该是特点最鲜明的,读者最感兴趣的,要能清晰地反映游览的路线。按游览路线写景,可以先画游览线路图,然后确定详略,逐一描写。请注意:表示地点的词语,一定要交代清楚。
  叶圣陶先生《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便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游览路线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一个片段: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这段话先写洞口,后写外洞,这是由作者的游览顺序决定的。如果先写外洞,后写洞口,显然不合理。比较一下写洞口和写外洞的内容,不难发现外洞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洞口的样子不难想象,但没去过双龙洞外洞的人并不知道外洞的特点。就像厨师做菜要考虑顾客的喜好一样,景物描写的详略安排应考虑读者的需求。
  按时间顺序写景,可以按一年之内春夏秋冬的次序写,也可以按一天当中具体时刻的先后来写。时间顺序,多用于写同一个地方的景色,着力表现不同时间里景色多样的变化。为了让时间顺序一目了然,表示时间的词语通常被安排在醒目的位置,比如自然段的开头。
  请看端木蕻(hónɡ)良《土地的誓言》中的景物描写: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这段文字描写了作者故乡的景物,写完春景写秋景,两个季节的景色明显不同:春景侧重表现劳动的忙碌,秋景重在呈现丰收的喜悦。作者通过对土壤、河流、柳条、粮车、稻禾等景物的细腻描写,表现了故乡的美丽富饶,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空间方位,指上下、远近、内外、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等。按空间方位顺序写景,一般会选择一个观察点。观察点就是立足点,是作者所在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为了让景物尽收眼底,观察点适宜选在高处或开阔处。比如站在泰山顶,可以一览众山小;来到大海边,可以放眼广袤无垠的大海,静观喷薄而出的红日。以空间方位为序,需要依次介绍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逐层有序地展示景物。此外,为了让读者了解景物的位置,不至于晕头转向,提示空间方位的词语是必不可少的。
  请欣赏《颐和园》中的一段文字: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作者以万寿山佛香阁前为立足点,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眼中美景。先向下望,写了树丛、琉璃瓦屋顶和宫墙;再看正前面,写了昆明湖、游船、画舫;然后向东远眺,写了城楼和白塔。“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是提示空间方位的词语,读到这几个词,我们便有了方向感,仿佛顺着作者的指点依次欣赏。
  有些景物,在不同时刻,其颜色、形态、光泽、位置等方面会发生变化,有的变化显而易见,有的变化不易察觉,需要仔细观察。发生变化的景物,适宜按景物的变化顺序来写。以景物变化为序,一般采用对比的写法,把景物的前后差异交代明白,让读者清清楚楚地了解景物的变化过程。
  我们来一起读巴金先生《海上日出》中的片段: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作者以太陽位置、颜色、亮度的变化为顺序,具体描摹了海上日出的过程:起先太阳在天边,只露小半边脸,很红,但没亮光。然后慢慢上升,直到完全跳出海面,变成深红色,亮光夺目。“一步一步”和“慢慢地努力上升”写出了太阳位置变化之慢,“一刹那间”写出了亮光出现之快,语言准确而又形象,读者读起来犹如亲眼所见。
  在同一篇文章中,景物的出场顺序可以不止一种。比如,上文中《颐和园》片段是按照空间方位顺序写的,再从全文整体来看,则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游览路线依次为长廊、万寿山脚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运用方法,勤加练习,让景物有序出场,你笔下的景物就能井井有条,更加迷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其他文献
西汉武帝年间,淮南王刘安崇尚仙法,广集豆类炼制仙丹。仙丹未炼成,豆子却幻化为人形有了生命,豆福就是其中一颗。豆福和刘安一样痴迷仙术,但苦修多年也未能得道成仙。青梅竹马的豆香及志同道合的豆寿皆劝其放弃,但他一直苦苦坚持。一次机缘巧合,豆福在神经豆院认识了神经兮兮的神经豆,经他指点,豆福的仙术突飞猛进,而修仙背后的阴谋,也逐渐浮出水面……  豆福,圆滚滚的身子,看似笨手笨脚,呆萌无比,却有着比谁都坚定
期刊
冬天雪花飞舞、白雪皑皑,冬天里发生的童话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很多都被改编成了动画片,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动画片里的冬天吧!  《雪孩子》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一部动画片。该片主要讲述了兔妈妈出门找食物,堆了一个雪孩子陪小兔子玩。后来,小兔子睡觉时,火烧着了小兔子的房子,雪孩子奋不顾身,牺牲自己救了小兔子。该片故事情节感人,人物造型简洁鲜明,动作流畅优美,配乐十分动听,成为国产动画片史上的经典。 
期刊
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的旧城为中心,通过相邻的广场和街道,串连起22个历史建筑。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
期刊
当秋天过去冬天到来,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就是,天气变凉,树叶落光了……然而,有这么一部童话,它的主人公就是两片树叶,在秋冬之交,两片树叶商量好了,用尽所有的办法,再怎么样都不落下来!  咦,这就好玩了啊,树叶为什么不想落下来呢?后来,又怎么样了呢?  这就是今天想推荐给大家的童话《那一年,叶子没有落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作者简介  葆拉·马斯特罗科拉,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2000年出版首
期刊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②集,与儿女講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③。”兄女曰:“未若④柳絮因⑤风起。”公大笑乐。  ——选自《世说新语》  ①太傅:中国古代官职。谢太傅指东晋名士谢安。  ②内:这里指家人。  ③拟:相比。  ④未若:倒不如。  ⑤因:凭借。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聚会,和他儿女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更大了。谢太傅高兴地问:
期刊
1.从前,有一个穷老头儿和他的妻子住在乡下,他们都很老了。有一天,他们忽然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取名叫大林,小的——当然叫小林。  2.过了十年,穷老头儿和他的妻子死了。兄弟俩只好把破衣裳、旧饭碗都装进麻布袋子,背起来出门去做工。他们不知道走哪条路好,趴在地上哭起来。  3.小林说:“你还哭不哭?我不想哭了。”大林叹了口气说:“我真想当个有钱人,吃得好,穿得好,还不用干活。穷人一点也不快活,要做工,要
期刊
小时候,我总是安安静静的。喜欢埋头看蚂蚁搬家,喜欢自己和自己玩飞行棋,喜欢鼓捣各种各样的小手工。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捧上一本书,让一颗小小的心悠游在文字的青山绿水间。  记得小学时,妈妈给我订了好几份课外读物,《儿童时代》《好儿童》《故事大王》《童话报》……而印象最深的,便是《儿童文学》和《少年文艺》了。记忆中,《儿童文学》的封面十分雅致,常常是纯白的底色上衬着一幅彩色的水墨画。我清晰地记得,有
期刊
成长是首优美动听的歌谣,走进田间地头,听拔节声声;走进森林旷野,听万籁和鸣。  成长是条缓缓流淌的溪流,流走了童年的天真和幼稚,流走了少年的纯净与质朴。  成长是千辛万苦的跋涉,穿越道路的曲折和蜿蜒,追寻远方的理想和信念。  走在成长的道路上,倏忽间,我们便长大了。  成长的道路是坎坷的,也是平坦的:坎坷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你不懈努力,平坦中亲朋好友会给你无私帮助。  成长的道路是单调的,也是多彩的:
期刊
下列古诗句中都含有“山”和“水”二字,請将它们恰当地填在括号内。  日落( )( )静,为君起松声。  孤( )寺北贾亭西,( )面初平云脚低。  千里莺啼绿映红,( )村( )郭酒旗风。  三( )半落青天外,一( )中分白鹭洲。  闲上( )来看野水,忽于( )底见青( )。  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 )( )连天
期刊
“人的一生,有直道,也有弯道;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人只要来到这个世界,就会面临各种困难,大的小的。一个困难解决了,往往还会有新的困难。也可以说,人生在世,就是解决困难的过程。只有经过摔打和磨炼,才能登上人生的高峰。”这是儿童文学作家孙卫卫在他的新书《装进书包的秘密》里写下的一段话。  装进书包的秘密,是什么秘密?为什么作者要讲这些话,这跟“秘密”有什么关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