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机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观察

来源 :健康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时机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于本院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40例,根据通气时机分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于出现有创通气应用指征6h内进行通气治疗,对照组于出现有创通气应用指征6h后进行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机械通气效果。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aO2、PaO2、FEV1/FVC、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2、RR、HR、呼吸困难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及早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越好,能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稳定呼吸。
  关键词:不同时机;有创机械通气;慢阻肺;急性发作;重度呼吸衰竭
  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不可逆受阻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待急性发作时通常伴随着呼吸急促、气短、痰中带血、胸闷等临床症状,急性发作严重时,患者极易出现重度呼吸衰竭情况,进而危害到患者生命安全。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以此辅助患者自主呼吸,改善呼吸功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尽可能减轻病情不利影响,需要于最佳时机进行通气治疗,避免病情加重[1]。此研究选取40例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分析对比不同时机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本院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40例,根据通气时机分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区间45—80岁,平均(62.57±2.73)岁;对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范围42—78岁,平均(61.84±2.81)岁。组间差异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兩组患者入院后均需进行纠正电解质紊乱、扩张支气管、平喘祛痰、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于出现有创通气应用指征6h内进行通气治疗,对照组于出现有创通气应用指征6h后进行通气治疗,具体内容:选用西门子Servo-s呼吸机,通过口腔或鼻腔实施插管,经容量控制通气,潮气量设置为8ml/kg,氧浓度设置为30%--40%,呼吸频率设置为16—20次/min,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实际呼吸状况,合理调整呼吸频率、氧浓度与潮气量。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21.0软件统计、整理研究结果,描述计量资料用(±s),行t检验,P<0.05,两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气分析与肺功能指标对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aO2、PaO2、FEV1/FVC、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2、RR、HR、呼吸困难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慢阻肺急性发作时,患者多伴随着呼吸困难、气短、喘息、肺部感染等临床症状,病情严重者极易出现重度呼吸衰竭情况,且由于气管阻塞严重、肺部通气量严重不足,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容易产生二氧化碳潴留、低血氧症等状况,最终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2]。当前,临床多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以此快速清除支气管与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气管畅通性,维持血氧分压,避免病情加重,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由于多因素的影响,促使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通气治疗,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加重呼吸衰竭,故需要于合理时机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及时改善血氧分压和呼吸功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准确通气[3]。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患者SaO2、PaO2、FEV1/FVC、FEV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CO2、RR、HR、呼吸困难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及早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越好,可有效避免二氧化碳潴留等并发症,值得大量推广应用在慢阻肺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中。
  参考文献:
  [1] 武良权, 杨健, 仝春冉, 等.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失败原因分析[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 41(9):714-717.
  [2] 孙自强. 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联合早期机械通气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8, 41(06):69-7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鼻胃管与鼻肠管肠内营养途径对脑卒中后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选我院100例2017年1月-2018年1月脑卒中后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鼻胃管肠内营养途径组实施鼻胃管肠内营养途径,鼻肠管肠内营养途径组则实施鼻肠管肠内营养途径。比较鼻胃管肠内营养途径组、鼻肠管肠内营养途径组疗效;使用抗生素的时间、治愈肺炎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营养情况、免疫状况。结果:鼻肠管肠内营养途径组疗效、
期刊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高血脂患者予以运动疗法联合饮食控制,以此观察运动疗法联合饮食控制对患者血压、血脂的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患者例数100例,时间:2017年3月~2018年3月,分为不同的2个小组,小组各有患者例数50例,分别:对照组、研究组,分别进行单一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联合饮食控制。对组间的血压(舒张压、收缩压)、血脂(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32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征。方法: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内,选择32例肺心病合并冠心病,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诊断方法,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治疗。结果:治疗后11例效果显著,14例效果改善,7例治疗无效,有效率78.13%。结论:由于肺心病合并冠心病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患者的各项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采取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通过应用超声刀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组术中应用超声刀操作,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电刀进行操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腹腔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且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转开腹率和术后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术中麻醉方案均为常规全麻,以四孔法操作,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019年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患儿共32例,将其作为观察组,通过电话回访,统计在此期间小儿热性惊厥未复发的患儿32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找出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原因。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热首次发病年龄、发病时体温、家族史、反复上呼吸道以及脑电图异常等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5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ICU院内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其措施。方法 将2017年3月-2019年3月的58例重症脑出血患者纳入研究范围, 将出现ICU院内肺部感染的29例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范围,将未发生ICU院内肺部感染的2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研究范围,对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对应措施进行解决。结果 经研究,实验组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因素、ICU住院时长、呼吸机使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应用鼻胃管与鼻肠管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集2017年2月-2018年2月的70例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组,鼻胃管组用鼻胃管给予营养支持,鼻肠管组用鼻肠管给予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满意率;重症监护室住院天数、营养状况改善时间、住院天数;营养支持前后总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和前白蛋白水平;吸入性肺炎、应激性溃疡发生率。结果:鼻肠管组满意率、总蛋白水平、血红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对于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应用不同封管方法对于减少残余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以及效果。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为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经就诊住院治疗后给予静脉留置的患者120例,将参与本次所有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60例行常规生理盐水封管,而观察组患者则使用肝素钠封管液进行封管,观察并统计两组实施不同封管方法的静脉留置患者管内残余血量以及出现并发症情况以及影响。结
期刊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子宫肌瘤患者使用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来雅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治疗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66例。根据不同的医治方法将其分为药物组33例患者和手术组33例患者。药物组患者采用常规激素药物医治,手术组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医治,分析治疗后手术组和药物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月经持续时间。结果 使用子宫动脉栓塞术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0.9%
期刊
摘要:把握采供血机构文化建设重点,制定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注重质量,提高效率意识,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充足,促进采供血机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  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可持续性的,它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目前,临床供血需求大幅度增长,而人员严重不足,工作量不断增加。因此,要发挥文化引领,制定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