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道路沉陷分析及防治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t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为市政工程行业发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也正是由于市政工程道路数量提升,民众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但随着交通需求的日益明显,市政工程道路问题出现几率也越来越高,最为常见的便是沉陷现象,影响整体交通使用效果。本文对市政工程道路沉陷原因进行总结,并论述了具体的道路沉陷现象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沉陷;地基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市政道路是交通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这也使其具备极高的关注度,从近几年市政道路发展中能够看出,路面沉陷问题比较常见,一度程度社会热点话题,如果想解决该类问题,是各市政工程道路从业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相关企业应根据具体道路沉陷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危害,制定市政工程道路沉陷防治策略,以此来维护市政工程道路建设的长远发展,保证经济效益。
  1、市政工程道路沉陷的危害
  人们对市政工程道路沉陷问题有很多种解释,其中最具权威性的就是市政工程道路沉陷量过大,导致体自身体积越来越小,部分道路路面出现明显凹陷情况。从以往城市运营和发展过程中能够看出,当市政工程道路出现沉陷问题后,所带来的危害有很多:第一,影响城市整体形象。在城市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能够成为城市的代名词,市政道路工程是城市面貌中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出现道路沉陷问题,路面会崎岖不平,出现很多坑洼路段,影响市政工程道路整体美观度,最终导致城市面貌发生变化;第二,导致市政工程道路运行质量大幅下降。一般来说,市政工程道路沉陷位置会与正常路段产生明显高度差,也正是由于该高度差存在,不利于车辆正常行驶,在通过时出现颠簸,影响人民群众的道路体验;第三,不利于市政工程的良好发展,由于市政工程道路出现沉陷问题,整个市政工程的适用寿命会大幅缩短,还会增加相关企业的投资成本,负面影响明显[1]。
  2、市政工程道路沉陷原因
  2.1管理方面
  首先,在市政工程道路建设上,涉及到很多交叉施工现象,很容易对道路整体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市政工程中的施工队伍有很多,往往伴随着施工单位之间的交叉施工操作。倘若管道回填和路床回填工作由不同施工单位进行,不仅容易延长工期,还会导致工程整体质量无法满足标准,增加路面沉陷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其次,由于管线施工顺序不合理,不利于管理者对管道回填质量控制。相比之下,市政工程管线数量众多,很多处于交叉状态,如果不能确定管线施工的先后顺序,便会帶来管线下穿施工情况。管线下方空间很小,为下穿施工制造了很大困难,尤其是在夯实操作上,夯实效果很难保证,最终引发部分管道下沉问题,造成路面大面积沉陷。
  2.2施工方面
  2.2.1地下管线原因引发的沉陷
  该沉陷问题产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地基承载能力有限。从实际规范要求中能够了解到,管道地基建设应满足相关设计条件,对于那些不满足条件的地方,应按照具体要求采取加固措施。部分施工单位完成管道施工开槽任务后,没有按照设计图纸执行地基承载力建设,导致地基承载力明显不足,放弃承载力试验环节。另外,部分工作人员没有对地基承载力不足的管道地基进行加固,直接开展下一工序。此时,地基无法承受管道和其他荷载作用,逐步下沉,最终导致整个沟槽土方不能处于正常使用状态[2]。
  第二,回填压实度较低。部分施工人员一心只想简略施工操作,责任意识不足,没有关注管道两侧不容易被压实的部位,选择直接开展回填操作,也不使用小夯实机具,让夯实效果受到极大影响。另外,在执行沟槽回填时,没有按照相关规范内容进行施工,没有做到分层回填,或者存在虚填过厚现象,回填土中的含水量也不能得到合理控制,这对于后续压实度维护极为不利,严重时还会导致沟槽虚填。在后续土体载荷和地面载荷共同作用下,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情况。
  第三,选择的沟槽回填土土质与规范要求不相符。部分施工单位将开槽土直接回填到沟槽之中,这样做虽然便捷,但开槽土中含有一些木块、草根以及腐殖土,这些物质在土壤作用下会产生有机质,最终转化成碳水化合物,让土体出现空隙现象。冬季中,部分企业为了赶工,还会选择冻土块进行回填操作,当天气变暖后,土体会因为水土流失出现很多空隙,降低地面对荷载的承受能力。增加地面下沉几率。
  第四,雨污水以及自来水管材等出现渗漏情况。首先,有些施工单位在管材引进上,不具备质量意识,引入一些质量较差的管材,抗渗能力差,极易出现渗水问题。其次,施工时没有对抹带接口施工提高重视程度,砂浆强度不足,无法保证回填效果,在闭水段端头封堵上,严密性不足,闭水试验无法全面开展。再次,施工时,工作人员没有对管道进行充分保护,一些覆土浅的管道很容易被车辆破坏,进而引发地下管道渗水问题,引发里面下方土体空洞现象,进而出现路面沉陷。
  2.2.2检查井和集水井周围的下沉问题
  首先,检查井周边回填存在问题。检查井周边空间狭小,大型压路机很难发挥作用,需要转用小型压实机具进行夯实操作,在此过程中,人工操作必不可少,如果施工单位将该程序忽略,容易导致检查井周围出现不均匀沉降。其次,应用摊铺方法容易对检查井周边施工质量产生极大影响。为了确保机械摊铺操作顺利执行,人们需要保证检查井砌筑高度不能一次完成,先与路基平齐,之后再进行道路基层材料摊铺工作。当碾压工作全部结束后,将检查井掩埋部分挖出,保证露出高度的合理性。但在材料回填时,压实度很难保证[3]。
  3、市政工程道路沉陷防治措施
  3.1做好市政工程道路的工期管理
  为了控制市政工程道路沉降问题,企业应保证工程施工工期的合理安排,降低交叉施工现象的出现几率,这对于市政工程道路施工质量维护具备积极意义。一般来说,在整个市政工程道路施工建设前,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工程施工计划,确定不同工序开展点和操作时间,保证做到全面部署。为了确保整个施工计划的科学性,管理人员在开展工作前,需进行大量基础数据资料收集,如施工单位数量、施工单位的施工能力等等,根据数据信息,对后续市政工程管道路线施工进行妥善部署。从以往施工中能够看出,各施工单位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较深管线安装工作,施工时应尽可能避免下穿管线,检查井井口铺筑应在周边填土路基和路面基层完成一段时间后进行。在上述措施的帮助下,不仅能够保证施工工序处于有效状态,还能缩短施工周期,保证市政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合理规避路面沉陷问题。   3.2做好回填地基施工处理
  为了更好应对市政工程道路沉陷问题,除了重视工序管理外,还要從技术层面着手,保证对项目施工质量的全面把控。实际上,地基整体作业情况与道路沉陷几率存在很大联系,为了维护地基整体质量不受影响,回填地基的有效处理十分重要。为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回填地基施工处理工作提高重视程度,根据实际土质环境,选择最合适的地基回填手段。例如,在一般地基处理上,回填地基时要将井口周围2米范围内的不良土壤全部挖除,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基底压实工作,并做到分层压实,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维护地基回填处理效果[4]。
  3.3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
  为了更好应对市政工程道路沉陷问题,施工技术的优化和正确选择十分重要。在具体施工时,灌浆法比较常用,是适用性很强的施工技术。使用时,工作人员可以借助于液压或者是气压,在裂缝中注入固化浆液,让分子自身结构形式得以改变。需要注意的是,该项操作开展时,工作人员应选择良好的灌浆材料,发挥出固化市政工程道路基础的效果,避免道路施工质量受到任何影响。另外,市政道路作业时,最为常见的当属强夯法,通过重力作用,缩小地基中的分子孔隙,提升道路整体抗压能力,让市政工程道路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避免出现大范围路面沉陷情况。
  3.4做好沉降段结构有效设计
  为了提升市政工程道路沉陷问题预防效果,相关施工企业应做好沉降段结构设计,消除各种安全隐患,这也是缓解道路沉陷问题的常用步骤之一。对于沉降段结构设计方案制定,设计人员需要深入施工现场,与施工人员进行沟通,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并将道路填土路基和沥青混凝土等强度纳入到设计体系中,根据道路强度要求进行确定,以此来提升沉降段的道路强度,避免脱节问题再次出现。一般来说,为了控制沉降问题,沉降段结构设计标准化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第一,市政道路桥台和路堤等位置渐变带打造上,应保持在50米以上;第二,实际市政道路沉降段最大差异范围不能超过5毫米[5]。
  结论:
  市政工程道路质量与现代城市中的很多因素直接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城市管理状态和居民生活水平。为此,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市政工程道路出现沉陷问题,通过施工人员的个人能力培养,强化责任心,做好各施工环节的监督,根据实际情况制度解决策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市政工程道路建设处于较高水准。
  参考文献:
  [1]吴元.市政工程道路沉陷分析及防治[J].四川水泥,2021(09):257-258.
  [2]张月梅.CFG桩在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加固处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43(06):49-50.
  [3]范光荣.市政工程道路施工的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J].科技风,2020(15):128.
  [4]周博.市政道路路基沉陷与处治解决技术[J].价值工程,2020,39(10):107-108.
  [5]蔡源先,王德建.市政道路路基沉陷与处治措施[J].科技风,2019(23):123.
  作者简介:
  李静(1987.09.24-),女,汉,山东泰安,工程师,本科,新泰市城市管理服务中心,研究方向:市政工程。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建筑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普遍提升,文化思想潮流带动设计风格不断变化,外立面装饰和建筑美感被人们广泛关注。幕墙对建筑外观的美观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幕墙应用过度也会导致发光污染等其他问题,给人们生活的造成不便。随着绿色节能环保理念的不断深入,节能问题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如何有效提高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水平是目前施工人员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合理选择节能型材料是一种有效的解决
期刊
【摘要】近几年,我国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促进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愈来愈严格,空调不仅可以为室内提供舒适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清洁室内空气。由于暖通空调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经济成本较高,同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重视节能环保,既是为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也是为了人类的长久发展。本文介绍了暖通空调在使用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分析了关于暖通空调节能环保的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开始准逐步增强,对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有了更新的要求,高效和低碳。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避免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本篇文章围绕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展开了具体的论述,首先阐述了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具体内容,随后则是探讨了在环境保护下做好水工环地质勘查工作的原因,最后探讨
期刊
【摘要】在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之下,建筑设计人员对于暖通空调系统的安装逐步重视起来。暖通空调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室内温度、湿度、风速、洁净度的要求。但是,近些年来,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耗能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建筑;暖通空调;节能;对策  中图分类号:TU831.3
期刊
【摘要】道路桥梁工程建设质量直接受到连接处设计影响,这种影响在行车安全等方面有着直观体现,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向来受到业界重视。基于此,本文简单分析道路与桥梁连接处设计要点,并结合实例深入探讨道路与桥梁连接处的具体设计,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道路;桥梁;连接处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桥头“跳车”问题较为常见,该问题多源于道路与桥梁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大城市建设道路桥梁的工程逐渐增加。在工程中应用预应力技术不但提高了建设速度,还充分强化了工程质量。但是在应用预应力技术时仍然会出现各种类型的施工状况。基于以上现象,文章通过简述预应力技术及其优势,在全面介绍其应用方向和应用时含有不足之处的基础上,针对使用过程中的缺陷提供相应完善方式,从而促使预应力技术在公路桥梁施工中得到进一步普及和完善。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
期刊
【摘要】公路工程范围大,施工环境复杂,需要提高公路设计标准和要求,提高工程质量,消除安全隐患。基于此,本文通过强调公路设计重要地位,详细分析了公路设计问题以及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不断改进公路设计,延长公路工程使用寿命。  【关键词】公路设计;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增加,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出行需求和自驾游需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及发展,交通线路日趋交错复杂,使道路与桥梁工程的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在建设初期,易出现一些较为常见的问题。如果施工技术不足,或质量控制措施不当,则会影响道路与桥梁的建设质量,进而影响道路与桥梁的使用年限,并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因此,本文以道路及桥梁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工作开展的必要性为切入点,进一步结合道路与桥梁施工的特点及现状问题,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希望
期刊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交通行业发展迅速,国家和城市市政管理部门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上投入的资金日益增多,道路排水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协助城市水循环和保证排水系统正常工作等方面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本文对道路桥梁的排水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合理的应对措施,最后提出了提高施工质量的几点措施,借此希望促进道路桥梁排水施工技术的完善和进步。  【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C60级高强混凝土发展和在实际设计中应用情况。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针对主厂房框架柱截面的选取,在此两种材料和常规材料之间作了详细的经济技术比较后,做出合理的材料选用,并指出在工程中使用的范围及注意事项,以达到安全可靠、技术成熟先进、便于运行、节约投资、增强美观的效果,展现现代化新型电厂的风采。  【关键词】C60级高强混凝土;主厂房结构 【DOI】10.12334/j.iss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