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务犯罪家庭化的几点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社会上以“夫妻搭档”受贿为特征的职务犯罪“家庭化”现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报纸、杂志以及网络新闻关注的一个新话题,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家庭化”职务犯罪正成为反腐败工作的新课题。
  一、“家庭化”职务犯罪的形式
  1、干部家属明知干部的受贿行为,但不声张、不反对,默许、肯定他(她)的犯罪行为。
  这种形式是由于行贿者为了逃避办公地点的人多眼杂,选择某些领导干部的家中作为行贿地点。这样,干部的家属通常会见证行贿的全过程,但他(她)们往往视而不见,甚至加倍热情的接待,也就是默许了“权钱交易”发生。有时,某些国家工作人员收受珠宝首饰、通讯工具、家用电器等贵重物品放在家中日常使用,此时,作为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属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大宗日用品的由来,但当他(她)们没有劝说干部们积极退赃,而是安心地享用时,是对这种犯罪行为的肯定。
  2、干部家属惟利是图,鼓励、怂恿干部贪污、受贿。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者,他们资质老、年龄大、学历高,多数人代表国家行使着审批权、监督权、人事权等重要的权利。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他们的收入状况却不如社会上的富商、大款们,此时干部的家属往往会心理失衡,他(她)们通过“枕边风”,怂恿、唆使自己的丈夫(妻子)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索取他人贿赂,以此来提高自家的生活质量,并不断地向干部灌输“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一切向钱看”之类的腐朽思想。如果此时,我们的领导干部不能坚持原则,他(她)们就有可能把自己送上了犯罪道路。
  3、干部家属直接参与接受财物,同时要求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有时行贿者在正面难以腐蚀国家工作人员时,就会转而拉拢国家工作人员的家属,通过他(她)们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获取自己的不正当利益。而一旦干部家属收下了他人的贿赂,就会使自己的丈夫(妻子)处于被动的地位,再加上他(她)们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某些领导干部就会放松警惕,放弃自己的工作原则和组织纪律,而违法犯罪。
  4、某些领导干部利用家属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收受贿赂。
  领导干部身居国家工作人员职位,有一定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即使他们有了贪欲和私心,碍于脸面和惧于法律的威严,也不愿意或不敢自己伸手。这时他们利用家属的群众身份,作为挡箭牌,树立起自己清正廉洁的“光辉形象”,一旦有了责任,就以自己不知情为由一推了之,而所得的“黑色收入”则作为家庭共有或共用,这样既“留了面子,又得了实惠”。其实这样的用心良苦,最终还是难逃法网恢恢。
  二、“家庭化”职务犯罪的特征
  1、共同犯罪性。在“家庭化”職务犯罪中,夫妻双方达成了心理默契,都有了犯罪的故意。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受贿行为可能由夫妻中的任何一方完成,也可能是双方共同出面,所得贿赂款纳入家庭的共同生活所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家庭化”职务犯罪中的夫妻双方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依靠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犯罪过程中,如有一方能坚持原则,保持警惕,做好拒腐防变的工作,则犯罪机率就会大大降低。
  2、活动隐蔽性。即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使相互之间的意思沟通与行为实施具有隐蔽性。夫妻双方组成同一家庭,他们之间的交流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因此,发案后,贿赂行为往往被双方说成是人情往来、借款、合伙经营等,这给案件的责任归咎带来了难度。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将数额较大,明显超出正常的人情往来的情况认定是受贿,但具体的规范性操作还要法律法规的进一步明确。
  3、严重危害性。职务犯罪“家庭化”给行贿者打开了方便之门,也给自己打开了地狱之门。一些不法之徒也正是看中“家庭”这一软肋,他们为了将一些领导干部拉下水,为己所用,在难以接近领导干部的情况下,把目标盯向领导干部的家属,而一些家属或疏于防范,或私欲过重,自觉不自觉的将领导干部卷进权钱交易的旋涡,甚至从中推波助澜,最终上演了一幕幕领导干部与家属同入班房的家庭悲剧,害了自己、害了家属、害了家庭。同时,带给未成年子女的伤害更是巨大的。
  三、“家庭化”职务犯罪形成的三种不健康心理
  1、贪心不足的心理。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及其家属,最容易产生贪心不足心理。因为巴结的奉承的人多了,他们往往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侵蚀领导干部。有的领导干部心理防线不牢固,逐渐有了一种不满足感,贪念由此而生,心理防线有了缺口,腐败乘虚而入。
  2、权钱交易心理。这是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当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在社会生活中,发现自己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与交往对象有较大差距时,他们首先感到不足,然后便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生活档次。于是就会利用手中职权与对方进行权钱交易,个人得利却损害了国家、集体的利益,心理防线开了大口,腐败长驱直入。
  3、侥幸脱逃心理。在当前经济转型、体制改革的时期,客观存在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查处不到位的情况,这使腐败分子总认为贿赂是“一对一”交易,家庭内部达成了一致协议,别人不会发现,于是一而再、再而三,欲罢不能,最终心理防线全面崩溃,腐败泛滥成灾。
  四、针对“家庭化”职务犯罪的几点措施
  遏制“家庭化”职务犯罪,除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还应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防止家庭悲剧的发生。
  1、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法制意识。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依法行为是每个公民的基本准则,因此,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犯罪,什么行为不能为,才能有效的遏制犯罪、预防犯罪。尤其要针对家庭这个法制宣传的“盲点”,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排除以上三种不健康心理,建立牢固的心理防线,使腐败难以入侵,则职务犯罪“家庭化”现象就会得到有效地遏制。
  2、加强干部家属的法制、廉洁意识。干部家属与干部日夜相伴,对干部的影响非常大。可以采取举办干部家属法律学习班、与干部家属签定廉政协议书、召开干部家属法制报告会等活动,将干部家属们召集到一起,宣传法律,交流思想,增强干部家属的法制意识,多吹“廉洁枕边风”,筑牢“家庭防腐墙”。
  3、加快有关“家庭化”职务犯罪的立法步伐。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堵住法律上的漏洞,使不法之徒无机可乘。在加大打击受贿者的同时加大对行贿者的打击力度,加大刑罚力度,震慑犯罪分子,取得预防犯罪的良好效果。 
  (作者通讯地址:盐城市人民检察院,江苏盐城224000)
其他文献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的思想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Magnacarta)第39条,它规定:“凡是自由民除经其贵族依法判决或遵照国内法律之规定外,不得加以扣留、监禁、没收其财产、抢夺法律保护权,或加以放逐、伤害、搜索或逮捕。”这里就蕴含了罪刑法定、保护自由民的思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组织保障。”人民检察院也是如此,队伍建设是检察机关永恒的主题,面对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面对执法的新课题,进一步加强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检战略,实现检察队伍科学发展已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笔者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就如何将科学发展观与检察检察队伍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谈谈自己粗略看法。  一、科学发展观与检察队
期刊
摘 要:两个《规定》的出台,对于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提高执法办案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两个《规定》的重要意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规则等角度对两个《规定》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关键词:刑事诉讼价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规则  2010年6月发布、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
期刊
摘 要:  2009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 》,同日公布施行。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我国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及时对刑法有关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的规定进行修改和补充,以适应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需要,增强对传销罪名的立法界定与打击力度,遏制传销违法犯罪活动的疯狂蔓延,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是刑法修正案(七)14条实体条文中5条有关维护社
期刊
摘 要:本文将我国现行的司法对商事仲裁的监督和支持制度作了一定的分析,提出应平衡司法对商事仲裁的监督与支持。本文还就司法对仲裁的监督和支持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司法;商事仲裁;法院;仲裁制度;监督;支持  一、商事仲裁的监督与支持略览   司法对商事仲裁的监督与支持主要指的是法院对商事仲裁的监督与支持。法院对商事仲裁的监督和支持是世界各个法律发达的国家的通行做法。司法对商
期刊
抢劫罪是一种严重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历来为我国刑法重点打击,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多发、且情形复杂,有些甚至是由别的罪转化而来。当然,别的罪转化为抢劫罪,是因为基于特定情况的变化,导致犯罪性质发生转化。刑法理论上将这类由别的罪转化而来的抢劫罪称之为转化型抢劫罪。它与典型的抢劫罪在犯罪行为上有所不同,典型的抢劫罪往往是先使用暴力或者胁迫后,劫取财物;而转化的抢劫罪则是先谋财,后使用暴力或者胁迫
期刊
摘 要:  我国现行的庭审程序虽然以对抗为特征,但这种对抗主要围绕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及构成何种犯罪这一问题展开。然而资料表明,检察院所起诉的案件法院作有罪判决的占九成以上,其中被告人认罪的也占绝大多数,故就绝大多数案件来说,庭审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定罪,而是量刑。因此,检察机关建立量刑建议权制度,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与客观性,对于强化审判监督、促进量刑公开、提高公诉质量、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等具
期刊
摘 要:为加强对检察院办理批捕起诉案件的监督,保护办案检察官,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在检察院已经具备同步录音录像设备、技术人员和工作经验的情况下,建议对检察院办理普通刑事案件提审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并对开展同步录音录像提审的程序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检察院;刑事案件;提审;录音录像  最高人民检察院规定,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必须进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但对检察院办理普通刑事
期刊
“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法律行为”问题是我国民法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那么,究竟是使用“民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还是“法律行为”的概念来统辖整个民法上的表意行为制度呢?本人倾向于使用传统民法中“法律行为”的概念来统辖整个民法上的表意行为制度。其理由有如下几点:  第一,“民事法律行为”命题的逻辑错误  我国之所以提出“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是考虑到法律行为的概念已经超出了民法的
期刊
摘 要:专利申请实务中对专利法第33条关于专利修改超范围的理解一直存有争议。通过引入更普遍的“与专利相关的普通公众”身份作为专利修改是否超范围的判断主体,可以更好地统一对专利法第33条的理解与执行,以平衡专利权与公共利益。  关键词:修改超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与专利相关的普通公众   我国专利法第33条是有关专利申请文件修改的规定。由于对专利修改超范围相关法律法规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专利申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