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节选)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致从上学开始,语文课文中,我们都会面临一个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固定话题,简单的几句描摹出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段落的大意。但是读作家习习的作品,你需要放下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企图,因为习习的散文看上去根本没有中心思想。习习的散文是流水,缓缓从心田流过,仔细品味,有着五四遗风,看似无心随意,读来大有天地。比如这组作品,回溯式的写作手法,像随笔,又像散文诗,简单的白描和勾勒,如中国画的写意,意蕴尽在其中。
  先前,喜欢热血贲张的感觉:爆发的瞬间,高度紧张的肌理,快速旋转、折叠的关节,脚下生风,箭在弦上。现在,它们渐渐包裹在了安静之中,成了核、成了内容。
  ——这种静物,有着安静的样式,但它的皮肤里时刻酝酿着波澜。这样的静物有着盛大的内容,是对浅薄聒噪的对抗,也是对空洞一种安宁的远离。
  豹子奔跑的姿势美得令人惊异。我喜欢的静物就是它奔跑时凝固的瞬间:你会看到它刀子一样的目光、被大地弹射到空中的利爪、浑身颤动的肌肉、带着风声的尾巴。它的速度让身边的青草一律扑下身子去。这个瞬间,来不及惊扰任何一朵落在远处的云。这时,如果朝着它的视线望去,它的猎物那一瞬间的姿态一样叫人惊颤。
  几年前,草原上一个盛夏的傍晚,天色突变,黑云从四方涌来,马群牛群都奔跑着离开了草地,可当空一直悬着那么几只苍鹰,几滴浓墨一样,一动不动。看着它们,突然就心绪翻滚了……
  深夜了,喧闹渐渐褪去。几个人依旧坐在河边的趸船上,风也凉起来了。有那么一刻,大家都不说话了,只剩下远远近近一河汩汩的水声。那一刻,大家好像同时感到了身边一条大河的存在,之前的言谈一时显得那么轻飘,于是,都放眼看河。河流隐入夜色,一片开阔的黑色。
  河流穿城而过。很多时候,难以想象没了这条河,这个城市会怎样?河流浩浩荡荡穿过城市,可城市永远枯黄憔悴。人们摩肩接踵、穿梭于这个作为城市的河谷,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河水汤汤,时间从身边拥挤而过,刚才还是过去,一瞬间就到了远处——亘古未息。一条流动的河,使时空开朗。
  河水像一面巨大的黑绸缎,在夜色里柔滑地鼓荡,柔滑得仿佛要进入睡眠,但谁都能感知到它柔滑下的激烈。风更凉了,风声涌满河谷。
  那天,大声喧哗了半个白天的我们,在深夜人静时,看见了身边这条流动的河,几个人竟都沉默起来。
  我常常想起那棵椿树,儿时,我家院里那棵大大的椿树。
  搬离旧居若干年后,我再去,看见那棵椿树并非我记忆中那般蓬勃和高大。是我长大了,周遭变得狭窄和拥挤。再后来,我观察到了椿树的树皮,很疼的样子,结满了痂。再后来,我注意到了它的发芽,榆树冒青楊树吐花了,它还沉睡不醒。
  冬天,它身上坠满婆娑的干豆荚,其他树都已枯得精光。有一天,我从一排椿树下经过,忽然听到干豆荚的声音竟那样喧哗,唰——唰——唰,很沸腾的感觉。夜半,它们在风里应该有很大的声响,但我在儿时竟没有听到过。
  不大的风就使它们那样喧哗,而且相邻近前的另一棵椿树,却悄然无声。我走在那棵椿树下,觉得似乎只有那么一小团风在那棵树上调皮,它吹了一片儿干豆荚,其余的就你推我搡全部捣起乱来了。
  隔着一条小渠,那边的一棵椿树,树上的豆荚就那样细碎稠密地响着,但如果不注意是听不到的。树下的一间屋开着一个小窗,我突然很向往在我窗外要有一棵椿树刷刷刷地响着,多好。
  关于椿树的这一切,是用了若干年才发现和觉察到的。仿佛它在儿时只是个词语,在后来的时光里,才渐渐变成了树。
  那是一个海滨城市。火车到时已是傍晚,街上橘黄的灯里漂浮着温暖的潮气。那个城市一定很大,但在傍晚,我和几个当地的朋友只走过了那条街。我不知道,那种朦胧的潮湿是不是海水散发出来的,而且海在街的哪一边我也不知道。路边落了很多粉色的花瓣,这让我对那个城市的记忆总有着梦幻的味道。
  和那几个朋友大都是初次见面,他们很温暖很干净,而且大都和我一样不善言辞,这增加了我对那个城市的怀念。
  在那个异地的夜晚,我睡得很香。天亮时,听见了雨声,淅淅沥沥,趴到窗前看,满眼湿湿的绿色。这时,朋友来电话了,说,是这个城市的第一场春雨。
  我又上了火车,春雨里的城市落到了身后。那个城市很大,但我只记得那条灯光下的小街,就因了那些美好的朋友,我总喜欢把那个城市的更多地方想过来想过去。
其他文献
那段时间,是我这四十多年来最迷茫的一次。某一刹那的虚荣心的确获得满足,但是冷静下来,需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最后,我决定离开新艺城。其實在台湾,总监是一个蛮高的职位,你可以主宰所有的东西,但突然之間我要把所有的东西放弃,没有人fire(打发)我,是我自己决定的。  一旦我选择了离开,就要从零开始,但我做了这个决定。我将自己清零,重新出发,继续演戏,慢慢有人找我当导演,我可以拍自己懂的东西,
期刊
斑驳年华,似沙漏般,弹指间,留在昨天。苦涩与喜悦,都不再去回忆,永久埋在时光的烟尘里。夕阳的静谧里,天边的暮色在眼底悄然流转。  ——题记  送外祖父出殡的那天,风拉扯着孤零零的树叶哗哗作响,伴随著孤零零的节奏,划过脸,如刀割一般。爸爸开车载着我和妈妈,车中沉重的气氛紧紧压着我的心。  窗外,在团团雾霭中,初升太阳跃动的影子,被长满枝丫的树枝一次次割碎,我们离它更近了,就在触手可及的刹那,它走远了
期刊
公交车停在某个小学附近,上来一群学生。  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背着很大的书包坐在我身旁。与他擦肩而过时,我观察到他脸上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神色,那是没有与外围世界相交的目光,他眼前似乎竖着一块玻璃隔板。  车启动了,周围的小朋友如放出笼子的鸟,叽叽喳喳地相互聊天,讨论老师、动画片、明星、笔记本、贴纸,唯独他,静得像座岛屿。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动起来,较为笨拙地把身体转到靠车窗的那一侧,开始对着窗外说话,越说
期刊
春,曙为最。逐渐转白的山顶,开始稍露光明,泛紫的细云轻飘其上。夏则夜。有月的時候自不待言,无月的暗夜,也有群萤交飞。若是下场雨什么的,那就更有情味了。  秋则黄昏。夕日照耀,近映山际,乌鸦返巢,三只、四只、两只地飞过,平添感伤。又有时见雁影小小,列队飞过远空,尤饶风情。而况,日入以后,尚有风声虫鸣。  冬则晨朝。降雪时不消说,有时霜色皑皑,即使无雪亦无霜,寒气凛冽,连忙生一盆火,搬运炭火跑过走廊,
期刊
潘云贵:温和如植物的90后学长,又如海底孤独的鲸,常在旧时光中与从前的自己碰面。对于未来,心存光亮,觉得时间会眷顾愚笨但努力的人。  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吃素。  清晨,在窗前吃早餐。把香蕉切碎,放入玻璃杯,从冰箱中取出鲜牛奶,搅拌。旁边面包机丁铃铃一声响,一切准备就绪,美好的一天从唇边咬下的食物开始。  有时也在早餐过后喝茶,武夷山的正山小种,鹿谷的冻顶乌龙,入口清香,淡雅怡人。呷一口茶
期刊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獨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
期刊
離凤凰越是远了、久了,回忆就越会慢慢发酵,让人忍不住追溯。  脚步踏着凤凰古城的青石路,一路穿过石阶、小巷、吊脚楼……迷宫似的青石路在古旧的房子之间纵横交错,随意从一条小巷出来,就会看到凤凰不一样的景致。黑白相间的吊脚楼排列在江水的两边,栗色的木格窗子有股历史抚过的清秋之气,吊脚楼背后倚靠着苍翠连绵的山脉,翠绿的江水柔软地拂过路边的石阶,一波连着一波。  青石路的两边是各式各样的商铺,卖酒的商铺摆
期刊
阿微木依萝  读嘎玛丹增的游记,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同样写游记,他的笔触总能在浮光掠影中突然深入,直到探测出风景的深度。这篇《雪地上的声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者的文字写得散漫而自由,时不时宕开一笔,但写到最后,所有的枝蔓都归于桑耶寺的主干之上。只有在虔诚的人心中,才会有圣地的位置。读完这篇文章,我特别想到西藏去一趟,想去呼吸那里被信仰净化的空气。这既是圣地的力量,也是文字的力量。  对习惯了乘坐
期刊
“收脚印”其实是一个民间的传说,传说人临死前收集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在田鑫的这篇文章里,从蚂蚁的脚印,到人的脚印,从一开始担忧身后消失的脚印,到害怕一时消失不了的脚印,最终到找不见母亲而没有留下任何脚印在人间,看似漫不经心的叙事里有着一条隐秘的主线,那就是神秘的、未知的那个人,那个收脚印的人,有时候出现,有时候不出现,出现或者不出现,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然而作为城市人的作者,如今已经回不去那个
期刊
,甘肃通渭人,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诗刊》《美文》《星星诗刊》《青年作家》《草原》等刊,曾获第二届河北散文大赛三等奖,参加第十七届全国散文诗笔会。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包头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在河套平原的腹地,有一种尖嘴巴的狗,眼角有点发红,耳朵小小的。与其他的狗相比,具有很明显的特點,它的身体和腿都特长,全身通黑,尾巴不长,腰却像大黄蜂一样细。刚看到这种狗的时候我就感叹,真是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