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国是不分家 民生视角看两会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n91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在两会期间推出的品牌栏目《小丫跑两会》经过了7年的历练和成长,正逐渐成为每年“两会”期间百姓与代表委员无障碍沟通的良好渠道。今年的《小丫跑两会》策划更是别具一格,节目扎根草根阶层,通过12个家庭,着重展现教育、医疗、物权法、农民工等社会热点话题,以“一封家书”作为典型符号,表达公众情感。“家有病人”、“家有学子”、“家有留守儿童”、“家住农村”……《小丫跑两会》每期邀请一户家庭走进直播室,宣读家书,和主持人一起,直接对话“两会”代表和委员。节目用典型代替普遍,用个体反映整体,通过民生角度选取现实题材,运用纪实手法达到了沟通效果,除了体现出对新闻报道“三贴近”的灵活运用和成功创新外,更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宣传效果。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分析2007年《小丫跑两会》的特点,探析其在信息传播方面有何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传播总是在一种情景构架中发生的。这种构架有时是不明显的,它就像是一种背景音乐,自然地存在着,以至于常常被忽略了。当然有时情景构架会明白地显现出来,限制并刺激着我们传播的活动方式。传播的情景构架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物质的、社会的、心理的和时间上的。
  
  物质层面
  
  物质层面的情景构架往往是指可以触摸的物体或是实体的环境。在具体的电视节目中,它主要指现场布景及其所展示的信息传播环境。以往的《小丫跑两会》往往采取现场播报加外景采访的模式,如此的编排模式使得节目的场景构架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主持人加一个大屏幕”的固定模式,小丫的亲和力也被局限于一定的范围之中。从信息传受关系上看,王小丫是常以“主考官”形象出现在屏幕上的、占据主动地位的传播者,而观众则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信息接收者,两者在类似于上下级关系的信息纵向传播活动中,地位是不平等的。而这种固定的情景构架一直以一种“背景音乐”的方式让观众适应这种不平等的纵向传播。今年的《小丫跑两会》则在现场布景上有了革新性的突破:演播室里搭建起了一个非常精美的“家”——靠门摆放的茶几和沙发、放满生活用品的壁橱,墙上的全家福,屋子中间的圆桌,桌子上的茶具和水果,卧室里整齐的床铺和温馨的灯光,房子上挂的尚未点燃的红灯笼……所有的布局和细节都在向观众传递着“家”的概念,这种情景构架也定义和说明了信息的传播环境——像家一样的温馨、关爱和平等。圆形代表着横向传播,意味着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意味着当代表和委员与普通老百姓及主持人一同坐在圆桌边商讨家事国是时,他们的关系就像是一家人,他们的对话是建立在平等这一基础上的。如此的情景构架凸显了节目的平民视角,为严肃的“两会”走进寻常百姓家打通了交流渠道。
  
  社会层面
  
  传播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就是说,传受双方的关系是连接其信息传播活动的纽带。《小丫跑两会》现场客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可谓悬殊:一边是弱势群体——家有困难的普通百姓,一边是身居高位的执政者及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大代表,两者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差距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而《小丫跑两会》让他们同坐在圆桌边,为其平等、公开的交流建构了良好平台,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一下子融洽起来,赋予了对话和谐、平等的氛围。传播学认为:无障碍的交流产生于平等的关系。在节目中,对话双方的关系摆脱了社会等级和社会世俗,交流中“言语的坦率性”让说话人和受话人产生共鸣,聚焦于怎样解决问题,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信息的有效传播达到最大化。
  不可否认,以往的“两会”报道只是强调上情下达,注意传达会议精神,不注意分析、解释这些精神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信息的传受双方关系疏远,不接近、不平等。这样的报道与老百姓的距离越大,其传播效果就越差,会议的精神被广大群众理解接受的效果就越受影响。古人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两会”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和大众,如果平等的交流平台不建立,如果会议信息不能通过顺畅的渠道传递到群众中,以人为本、为民服务、共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就很难实现了。
  
  心理层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阐释了传播(对话)的基本要素:“说话者”、“说的话”和“听话者”。“说话者”和“听话者”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是“说的话”。要改变“说的话”,关键还在于“说话者”本身,他们要向谁说话,能达到什么效果。①“说话者”根据“听话者”适时调适心理状态及说话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有的放矢,让信息有充分交流的渠道和平台。
  从情景构架的心理层面来看,《小丫跑两会》通过记录人物情绪调整过程展示其心理变化。节目由“一封家书”引出讨论话题,尽管倾诉人在台下可能已经练习了无数次,但真正站在聚光灯下时,颤抖的双手和声音、怯怯的眼神,语无伦次的表达……这些都把倾诉人即将直面电视镜头,甚至从内心中感觉到是要直面高官的紧张、胆怯表露无余。在3月4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我”节目中,来自河南的农民工樊书生读信就像小学生念课文一样,一字一字地顿着念,有时紧张得连断句都忘了。开始接受王小丫访问时,樊书生眼睛不停地向下看,手一会儿放在桌子上,一会去摸头发,紧张得连脸上的笑容都显得很不自然。但随着节目的进行,他的紧张情绪开始缓解,当他读起向总理汇报时准备的发言稿时,自己忍不住和小丫都笑了起来。
  同样不断调适自己心理的还有政府官员和人大代表们。平时身处高位、早已习惯了作报告、下指示的官员们来到现场,直面百姓展开平等对话的时候,也经历了一个将指示性语言转化为家常式话语,将政策方面的权威性和表达方式的亲民性相结合的过程。当建设部副部长黄卫回答樊书生提出的有关“三险”内容的问题时,他先是面对镜头和主持人,采取的是行政性很强的表述(“意外伤害保险,我们前几年已经开始推了,要求所有的企业都去做”)。随后由于意识到了谈话对象及其理解能力和生活背景,随即将目光转向樊书生,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专业术语:“他不给你上保险,你别给他干活。”看完《小丫跑两会》这12期节目,不难发现,节目邀请的政府官员都在不停地调适着自己的言行,使其既显亲民性,又代表了政策的严肃性。
  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最关键的调节器,起着调度协调的作用。有丰富主持经验的小丫也在通过不断地调整心理、语气、话题等,从而掌握节目的方向和重点,把握节目整体走向,保证节目在轻松和谐的氛围内顺利进行。小丫的优势在于亲和力和灵活性,她通过感动自己来感动观众,通过自我调整来控制现场氛围,在今年的《小丫跑两会》上,小丫的特质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同样在“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我”节目中,小丫将严肃的话题变得轻松,仅用了两个问题就让倾诉人樊书生的紧张情绪缓解了很多——
  王小丫:2月6日下午在中南海跟总理座谈的时候,你念了一段话是吧,好像你还写了个发言稿。
  樊书生:没等我念完总理就打断了。
  王小丫:你念一遍。我们听昕。
  樊书生:总理好,各位领导好,我叫樊书生,来自河南,农民工,今年34岁。今天我特别激动,总理工作那么忙,有那么多国家大事要处理,况且是在日理万机中抽出时间。
  王小丫:(笑)难怪总理要打断了,你看你这文章写得还挺周正的。先是各位领导,然后就说总理你真忙啊。总理本来就忙,所以没有时间听你说他这么忙。
  樊书生:(笑)因为一开始别人都是这么说嘛。
  在3月7日节目“关注留守儿童”中,小丫把泣不成声的留守女孩拥在怀中,给她擦眼泪,轻声问她有关父母的问题,孩子的回答感动了现场所有人。看到孩子一直哭泣不止,小丫及时把话题转向了孩子母亲给她梳得整齐的辫子和书写工整的家书。话题转悲为喜,孩子破涕而笑,小丫适时地控制住了现场氛围。什么时候该严肃、什么时候该轻松、什么时候该感性、什么时候该理性,及时的调整保证了访谈的顺利进行,小丫让百姓做主角的同时通过调整自己来掌控着节目的方向。
  
  时间层面
  
  “两会”的召开为现场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府官员提供了很大方便。从信息传播时间上看,在“两会”期间,受众最关注的就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此时《小丫跑两会》将民生问题摆到议程设置首位,逐个摆到桌面上谈,自然吸引了全国百姓乃至政府官员的注意,从而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和问题的关注度,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问题的解决。节目在“两会”期间每天21:40播出,属于“次黄金”阶段,受众较多,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在情景构架方面,《小丫跑两会》可谓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正是这样的传播情景构架,最大限度地消除了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畅通,同时也极好地发挥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首先,从传播渠道角度看,由于大众传播受众面广、信息反馈弱的特点造成了信息传播中的“噪音”现象。在大众传播学中,噪音在通常意义上是指“任何非属信息来源原义而加之于其信号的附加物。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增加了被传信息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信息误差的产生。②“噪音”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传播过程中某些信息元素的缺失、受众对信息的多层面理解等。作为大众传播工具之一,电视媒体很难控制“噪音”的产生。
  今年的《小丫跑两会》让百姓与高官代表直接对话,采取整合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有效地避免了“噪音”的产生。另外,传播学认为,大众对电视媒体的“使用与满足”基本类型之一就是“拟态”人际关系效用,即观众对节目出场人物、主持人等产生的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③《小丫跑两会》的倾诉者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大部分受众,因为他们都面临或关心着同样的民生话题。随着节目的播出,受众面扩大,受众的注意力也跟着集中起来,感觉像是自己在和高官对话一样。如此一来,《小丫跑两会》既利用人际传播避免了“噪音”带来的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又利用大众传播扩大了受众面,使信息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化。
  其次,从电视的表述特征上看,与纸质媒体相比,电视更加注重感性表达,通过“声画和谐”的直观形式,触及观众灵魂深处,能有效地消除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沟通”。
  观众对新闻的接受心态是切近性和骛远性的结合。切近性则是对于自己周围种种事态的关心,体现着人们更为迫切的务实精神和现实关怀;骛远性是对空间距离相对遥远的事件及动态的关注,体现着人们与生俱来的超越时空的幻想和好奇心。④“小丫跑两会”用诉诸感性的方法,用一个家庭遭遇的困难使受众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放大其心态中的“切近性”——“这家人的问题该怎样解决?”这种对切近性的关注会使受众对事件产生明确的心理指向,从而进一步关注事件的相关信息,产生“后来怎么样?”“问题怎么解决?”等更多的期待,即骛远性。此时,节目通过人大代表、政府官员及专家的理性分析不断向观众提供相关政策信息,在保持与受众心理期待高度统一的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得到受众的认同。整个节目编排充分利用了电视“以情感人”的特点,以感情诉求为主,理性分析为重,注重情绪渲染,引起受众共鸣,在家庭的悲喜人生和“两会”大事之间找到贴切的平衡点,将节目推向新的高度。
  
  注释:
  ①④刘可铄:《对话理论下的民生新闻》,《现代传播》,2006(1)。
  ②陈伟民、杨波:《大众传播中噪音的产生与控制》,《学术交流》,2000(3)。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弱势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同强势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作为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部分,弱势群体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方面弱于其他学生群体,学校有责任将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  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弱势学生群体的个人得不到学校的尊重和关爱,就可能诱发不良后果,就不可能有真正
期刊
编者按:3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称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者”有炎症。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茶水发炎”事件反映了医院的问题,还是送检茶水的行为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摘如下,供读者阅读参考并
期刊
《广州铁道报》创刊已57年了,是我国数千家企业报的大家族成员之一,2000年以后,随着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报纸在企业的分量和地位“稳如泰山”,并且有所发展这种地位的稳固,有多种原因,但与本报正确的定位是分不开的    “重点”报道是首位    企业报是企业办的,所以企业报的内容定位必须明确:企业的“重点”,即重点工作居本企业报报道内容的首位重点工作,也是企业领导经营管理的聚焦点企业报的记者编辑在撰写
期刊
两会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历来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两会新闻报道如何出新,是各媒体关注的共同话题回顾今年两会报道,各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模式报道方式报道手段等方面不乏创新与突破    一新闻个人化抓住注意力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媒体不仅仅关注会议议程程序议题议案,而且注意通过个人化的故事和感受来报道两会的重要议题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
期刊
报道时政新闻一直是党报发展的优势,也是党报“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时政新闻的处理过程中如果方式“过硬”,“文件化”或者“讲话化”,这种优势也会成为党报前进的包袱和障碍得到受众关注和理解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如果受众不关注,就不能起到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就需要转变思路,“顶天”的同时,也要“立地”,软中求硬    一从“硬指导”转向“软吸引”    提起党报,有人就会想到“死
期刊
黄远生和张季鸾,同为民国时期杰出的独立职业报人,但其命运却是天壤之别:前者于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后者于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葬礼极为“豪华”与极尽哀荣: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对张季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参加葬礼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命运,何故?  相同的事业追求,不同的人生结局从他们的经历来看,二人几多相似:同为清末留
期刊
2006年11月22日,主持人李湘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或者回应,或者自白》的文章,正式承认她与珠宝商李厚霖离婚这篇博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被媒体持续关注了将近两年的“李湘婚嫁事件”的又一个高潮自从2004年年底2005年年初,李湘和李厚霖恋爱结婚以来,“二李”婚姻被各类媒体不断关注:从二人婚前恋爱史的挖掘,到婚礼的深入采访;从婚后家庭暴力出轨事件的捕风捉影,到婚变的跟踪报道,“李湘
期刊
2007年立春时节,在静静的清华校园,新闻与传播学院三楼有着招牌式灰白头发,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的曹景行,热情地接受我们师(复旦大学新闻学在读博士赵智敏)徒的采访曹景行,沉默时目光透着平静和优雅,做事时却风风火火,有着超出60多岁年纪的敏锐和效率从上海到香港,再至北京;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到平面媒体评论员,再到担任凤凰卫视首位“银发评论员”,曹
期刊
艳阳高照,暖风劲吹,万树吐翠,百花争艳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鹰城传来喜讯: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隆重表彰“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舞钢市八台镇党委书记谢炎涛榜上有名  谢炎涛,2004年由八台镇镇长改任党委书记3年来,他脚踏实地务实苦干,朝着“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的目标,以抓经济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为工作理念,带领全镇干群,鼎力开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经济工业化的新局面,有力地推
期刊
“渴饮颍川水,饿喘吴门月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这是古人对老黄牛精神的赞扬如今,在舞钢市垭口街道,只要提起党工委书记刘吉功,大家对他的称赞是:“平易近人,务实清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胸怀目标,低头做事,真像是一头老黄牛”  垭口街道地处舞钢市委市政府驻地,面积8.75平方公里?熏人口2.1万,下辖5个社区,2个行政村2002年以来,党工委书记刘吉功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一高一低一稳定”的目标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