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语·新境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8151171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骥先生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并获奖,近几年出版个人画册数十种。在大学时期,他就对中国花鸟画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视学习传统,潜心临摹,对宋代花鸟画的研习有切身体会,深得宋代花鸟画作品之精髓,并为我所用,翻看孙骥先生曾经的画稿,惊叹中国花鸟画扎实的功底。在教学之余,他每时每刻都在探索追求,坚定从容地从事着中国花鸟画的创作与研究工作。
  与孙骥先生谈话是非常轻松的,如同他的画室给人留下的印象一样:数米的画案上放满颜料、笔墨,毛毡上留下深深浅浅的墨迹,桌椅上堆着琳琅的书籍和画册,墙壁四周挂满了画作,灿烂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子,让人产生舒适惬意的感觉,画案上放着孙骥先生还未画完的作品,看得出主人孜孜不倦的工作状态。
  孙骥先生的品格中具有传统文人的气质,脚踏实地、泰然自若是他做人的一贯原则。因此,他笔下的荷,白鹭,鸳鸯,山花野草都是这种经验与审美的自然体现。所谓:“画宜有清峻之气,古朴之风,天真之美,自然之神,雍容华贵而入大雅之堂;不可有燥气、土气、作气、甜俗之气。”孙骥先生的作品表现人文情怀,大我精神。以其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表现自然世界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设色沉稳典雅,画面宁静深远,有古色古香之韵。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画画,笔下的形态自然清新脱俗,意趣盎然。孙骥先生就这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艺术研究和创作实践,他的花鸟作品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脱变,又尝试由“繁”到“简”的突破,从构图框架的设计到设色技法的运用上,他在花鸟画中所体现的成熟与创新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成熟与创新不仅体现了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与施法传统的意义,更重要的反映出他不拘一格、不断创新的勇气与能力,正是这种极大的努力,才能让自己达到创作自如的境界。
  他努力施法传统,认为不精研传统就没有创新,他坚持传统,也能从传统中走出来,在他的画里我们能够看到传统文人的影子,但更多的是极具个性特点的绘画语言。从绘画风格上看,他擅长用最简单朴实的笔墨,塑造非常动人的自然形象。他特别欣赏荷花的品格,认为其格调颇具人文风范,因此他的多数花鸟画作品中都有荷花出现。孙骥先生所描绘的荷花,在突出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下,又有一种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情趣。孙骥先生的花鸟画注重意趣的表达,有“趣”,皆因情意而生,疏影横斜的构图,错落有致,枝头的小鸟,或独立仰天,或含情相视,体现了画家对待生活的情思与寄托。孙骥的花鸟画疏密得当,聚散合开,设色沉稳,笔法大膽。他的作品有时会施以浓烈的重彩,比如他笔下的红叶,虽施重彩,却以青色积墨做背景,色彩华丽却不艳俗。他强调创作中传统意味的表达,画面要有文气之风,但这种文气并非孤傲、寒凉,他的作品有浓厚的生活情趣,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


  孙骥也特别强调“师造化”,力求“笔墨当随时代”,重视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的创作离不开不断的写生。每逢百花盛开之时,孙骥先生总会拿起画夹,走到大自然中,或站在玉兰花下,或坐在荷花塘边,用心体会并描绘现实中的自然美,所以,写生画是他作品创作的一大亮点。只有立足于自然现实,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笔墨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完美地诠释了从客观现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这也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体现。


  对一个画家及其作品的品读,不是单纯凭借作品带给观众的视觉感受来进行评价,而是要深入走进画家内心,对其创作过程进行深入揭秘与透析。孙骥老师认为,绘画要达到创作自如的状态,就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练习。读书能提高修养,增长知识,为创作积累素材;思考能加强认识,总结经验,帮助解决问题;最后,唯有不断练习,才能在实践中出真知。从孙骥先生的画中,可以看到他做人的原则和态度,他的画面中既有大气磅礴之气,又不失绘画之俊秀灵变之风。如同他做人一样,乐天达观,心态平和,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不急功近利,这种淡泊情怀,十分难得的。
  执教近三十余年的孙骥先生,画画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是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如果一天不画画,就像一天没有做事情一样。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有今天的绘画成就。孙骥先生是一位艺术上的执着者,他在中国花鸟画领域中传承经典、开拓创新,因此,我期待他的作品以一个更加崭新的面貌出现。
其他文献
赵体字之呈现赵体字的样子,与王国维评价“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是一个道理。正因为东坡是“旷”的东坡,才能作出“旷”的词;正因为稼轩是“豪”的稼轩,才能作出“豪”的词。赵孟頫之成就赵体字,实因皇家贵胄的遗韵,国破家亡的使然,传承流变的结果。  赵体字之流变及形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书法上的精深造诣与杰出成就,首先,与赵孟頫特殊的人生轨迹相关。赵氏一生历宋元之变,仕隐两兼。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
期刊
【涵木、子江】  畢业于清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先后深造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美艺术创作研究会副会长及理事,中国美协、广东美协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画院画师,一级美术师,上海国画研究院院委及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客座教授,宁夏文史馆研究员。师从刘文西、史国良、赵建成、包林、余润德等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
期刊
未曾来过衡水,但衡水老白干的悠久历史、衡水中学高考录取的劲爆,早已耳闻能祥,这个被称为“千顷洼”的衡水湖风光如何?令人向往。  在谢永增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于9月5日到达衡水湖写生。一天旅途下来有些疲惫,本想多休息一会,我却按捺不住游览的兴奋之情,急于到湖岸看看,果然衡水湖的美不是传说 。这里没有山,满眼是湖光潋滟,湖水很平,凝然不动,如同一面光亮的镜子。我不由想起了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诗句
期刊
王景春出生在承德围场的坝上高原,这里曲径通幽,优美宁静,没有城市的喧嚣、污染,不是桃源胜似桃源,是一处自然淳朴、野趣天成的旅游胜地。在坝上美丽的灵山秀水之间,培育了他爱美、知美、求美的心性,自小和翰墨结下了不解之缘,喜欢涂鸦,后来虚心求教,师从钟长生、江枫、徐文山诸名家,开始了研磨临池生涯。  王景春承继了传统工笔画优秀品质,以其工笔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花鸟景物,宣泄自我情感。他的《百子图》拙朴灵动
期刊
(字:無界)(号:南堤子)(笔名:易鸣)  1956年石家庄生人,祖籍河北省景县。1978年毕业于河北省艺术学校(河北艺术职业学院),1989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就职于河北美术出版社。现为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北画院国画院研究员、王怀骐艺术研究会秘书长、河北省企业界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特聘画家、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经典书画院艺术委员。
期刊
大川是我认识的朋友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他每一次外出云游回到宋庄总会邀请我去他工作室畅聊一番,品茶论道之后他把他在外面的经历娓娓道来,听他讲叙生动有趣的传奇故事让我兴趣倍增,经历的事变成故事就增加了不少神秘的光环,让我也产生背起旅行包畅游天涯的梦想。  跟他比起来我的生活较为平静,他把自己塑造成了这个世界上的流浪者,悄无声息地来来去去,放浪不羁又行踪不定在荒无人烟的西域地带游走,必然会有惊喜与难
期刊
笔、墨、色、纸是每个绘画者用来说话和表达自己感情的工具。形成了绘画语言,不断反复地运用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也就决定了艺术家的面貌。我们发表作品、出画集、卖画都是为了给自己做广告。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记住用这样的绘画语言说话的人。  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偏爱,一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偏爱,从现实生活中找你最感兴趣的题材、内容去进行创作。二是对艺术中某一方面的偏爱,从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中寻找自己喜欢的手法
期刊
河北省美術家协会会员,中国将军部长书画院院士,中国艺术书画院外联部部长,河北省企业界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北省楹联学会艺委会委员,石家庄诗词学会终身理事,河北省政府文史馆书画诗词艺术研究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
期刊
在认识文华先生之前,我对牛的印象一直是非常深刻的。之所以我喜欢牛,是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中华文化的起源离不开牛赫赫的功劳。在我精神词典里,牛总是和“温柔憨厚”连在一起的。千百年来,数不胜数的文人墨客常常以牛为创作主题,抒发自己对“敦厚仁义”的歌颂之情。“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这是宋朝梅尧臣流传于世的名篇《耕牛》。古代有关牛的诗词还是很多的,大多见于《诗经》,有关于牛
期刊
日前,由中国美术馆、银帝艺术馆联合策划、主办的“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围绕此次展览和于右任书法艺术,众多书法研究者和书法家进行了集中研讨。  于右任诗词有待挖掘  于右任是20世纪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自创草书,以标准草书体来领会、理解前人的书法创造。“此次书法展旨在通过全面展示于右任多年以来的书法创作成果,展现其对书法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以传承其书法艺术。”中国美术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