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物流基础运作条件
物流基础运作条件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信息、包装以及流通加工、国际贸易通关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性物流资源条件。
1.交通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物流系统要求交通运输具有良好通达性,能够满足物流需求的可得性,保持合理的运输价格,各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布局、分工合理和配合协调。
2仓储。对城市物流中心系统的仓储条件的要求是:通过合理的物流据点布局、高水平的库存管理和仓库管理,形成具备单一功能和多功能组合的物流据点系统,适应物流服务的可得性需求。
3.信息。城市物流中心应提供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断适应社会物流需求变化的同时,通过在精确、及时、灵活、标准化方面的改进,提供交易、管理控制、决策分析、制订战略计划等多层次物流信息服务。
此外,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贸易通关及其物流延伸服务等环节在物流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保护、量化、便利、效率等功能,使得这些环节的设施设备配套成为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
——摘自王培良的文章“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应具备的环境条件分析”(《综合运输》2002年第1期,23页-24页)
2004年宏观调控环境中物流的收获
2004年,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成就了近几年的物流努力,而宏观经济调控对物流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4年,(物流发展的)收获总体上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加速的年份,相对旺盛的物流需求,对物流领域近几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培育和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技术的推进等努力给予了丰厚的回报;二是物流服务领域的快速成长,带动了物流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物流的发展具有了全行业和整体性的色彩;三是政府管理与政策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为物流的健康和合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市场的有序化必将促进物流业进步;四是民间力量在推进物流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与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形成呼应,将对我国物流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的文章“宏观调控环境中物流的收获与期待”(《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46页)
第四方物流及其内部风险
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的共享、社会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等问题。同时,却也面临巨大的风险。第四方物流的内部风险是指发生在供应链流程内部的风险:
1.技术风险。第四方物流有着更为复杂的信息传递拓补结构,将面临更高的信息技术风险。此外,第四方物流是通过对不同服务供应商的资源进行整合来提供整套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因此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技术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2.管理风险。第四方物流的发展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管理和组织能力等。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落后与发展第四方物流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我国在发展第四方物流时的管理风险。
3.合作风险。各合作方之间的经营策略、利润分配、能力及技术等其他方面的差异都会给第四方物流企业带来合作上的风险。合作风险不仅来自第四方物流企业与其他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也来自同一供应链上的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障碍。
4,信用风险。由于第四方物流中的各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是以联合经营体或契约的形式建立的,所以第四方物流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较第三方物流更为广泛。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运作模式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网上交易成为一种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等问题的存在,网上交易的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摘自杨勇的文章“发展第四方物流的风险及其防范”(《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54页)
德国BLG物流集团汽车物流服务的特点
德国BLG物流集团是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在德国境内以及南美、南非、亚洲等地区最大的汽车物流供应商,它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提供境内、境外的汽车物流服务。BLG提供的汽车物流服务项目有几大特点:1.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系统(EDl)的应用。在整个供应链物流链中,参与各方有效地利用了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交换和资源共享;2.服务方式灵活多样,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3.仓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无极限地靠近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进而降低汽车生产成本。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享用者对物品的跟踪与追踪成为可能;4.包装技术实用、环保。另外,特殊托盘和包装件的回收运输组织也是物流公司的服务项目;5.高效的运输组织管理和快速的反应能力;6.增值服务多样化、专业化。
——摘自黄慧川的文章“德国汽车物流的特点”(《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73页~75页)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征及运输通道设想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特征如下:一是“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二是“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三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设想构筑以下主要运输通道:
1.沿海运输通道:(鲁东南)一连盐都市圈—通泰都市圈一大上海都市圈一苏锡常都市圈一宁波都市圈一温州都市圈一(福建北部)。
2.沿运河运输通道(南延):(鲁南)—徐州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环太湖都市圈—杭嘉湖都市圈一金华都市圈一(福建)。
3.宁杭运输通道(南北延线):(鲁南)一徐州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一杭嘉湖都市圈—金华都市圈一(福建)。
4.连徐运输通道;徐州都市圈一西北地区。
5.沪宁运输通道(西延):大上海都市圈一苏锡常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合蚌都市圈一(河南)。
6.沪杭运输通道(西延):大上海都市圈一杭嘉湖都市圈一金华都市圈一(江西)。
7.苏皖浙运输通道(鲁西南)—徐州都市圈一合蚌都市圈一皖南都市圈一浙中都市圈。
s.(北)沿江运输通道(西延):通泰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一合蚌都市圈一(河南)。
9.(南)沿江运输通道(西延):大上海都市圈一苏锡常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一皖南都市圈一(江西)。
10.沪苏浙皖运输通道:大上海都市圈一环太湖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一合蚌都市圈一(河南)。
11.甬金运输通道;宁波都市圈一金华都市圈一(江西)。
12.环太湖运输通道:环太湖都市圈。
——摘自江苏省交通厅规划研究中心朱晓磊的文章“构筑‘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运 输通道的设想”(《现代交通技术》2005年第2期,2页一3页)
城市ITS的服务领域构成
1.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的核心,用于道路交通的监测、控制、决策和管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提供实时的联系。它依靠先进的交通监测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获得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并集中到管理控制中心进行处理,及时向道路的不同使用者发出诱导信息从而达到有效管理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目的。
2.先进的驾驶员信息系统ATIS是一种基于社会化费用最小的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管理模式,以个体驾驶员为服务对象,通过车载路径引导系统,使出行者能够及时了解路网情况,并根据路网和辅助决策信息进行快速反应,在与控制中心的双向信息传递中始终处于最短路径或者预期一般社会化费用最小的出行路径上。
3.先进的汽车控制系统AVOS是辅助驾驶员进行车辆控制、确保行驶安全高效的技术体系,包括对驾驶员的警告和帮助以及障碍物避免等自动驾驶技术。提高整个交通网络容量,缓解供需矛盾。
4.营运车辆调度管理系统CVOM是运用IVHS技术(如车辆自动识别技术、车辆自动定位技术、车辆自动分类技术等)实现车辆综合管理的调度系统,从根本上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对信息化下客运一体化和货运物流化的适应性。
5.公共交通有效运管系统APTS通过ITS对公共汽车、轨道交通以及多人共乘车辆等进行集成,实现多式联运,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营运效率和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有助于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中有效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6.先进的城市间运输系统ARTS包括交通事故预警系统、事故地点快速检测系统、紧急事件处理系统等,其核心功能就是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间运输系统之间的弱化和综合,在城市群落的整体范围(经济影响范围和交通影响范围)体现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的集成效用。
——摘自张庶平、郝春晖的文章“ITS支持下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取向”(《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62页-63页)
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五重五轻”的倾向
当前,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要克服“五重五轻”的倾向:一、克服“重运输企业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管理,轻全社会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和安全意识提高”倾向;二、克服“重客运企业和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轻普通货运企业安全管理”的倾向;三、克服“重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轻车主安全教育”的倾向;四、克服“重证件审验,轻过程控制”的倾向;五、克服“重法规制定,轻配套完善”的倾向。
一摘自李金荣的文章“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五重五轻’”的倾向(《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56页--58页)
关于削减城市交通总量的思考
削减城市交通总量是一条必由之路,其目的在于解决道路与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应着重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快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1.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2.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3.设置公共汽车优先信号。4.设置公共汽车定位系统。5.在单行道上允许公共汽车双向通行。6.在禁止左转弯的交叉路口允许公共汽车左转弯。7.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二、减少过境交通和入境交通:1.严格限制卡车在白天进入市中心。2.适当限制外地车进入市区。3.严格停车限制政策。三、重视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1.增设公共交通换乘停车场。2.缩短公共交通换乘的距离。四、逐步减少自行车交通:1.控制自行车数量。2.适当运用经济手段。五、科学发展小型公共汽车:1.加强对小型公共汽车的管理。2.充分发挥小型公共汽车的优势。
——摘自张鹏辉的文章“关于削减城市交通总量的思考”(《综合运输》2003年第1期,44页~45页)
运输量与运输需求预测的相关关系
运输需求与运输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输量是指一定的运输供给条件下所能实现的人与货物的空间位移量,是运输需求与供给、运输需求与运输服务水平相互作用的反映,是在一定运输能力下所实际完成的运输需求量。运输量的大小与运输需求的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运输量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对运输的需求。在运输能力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运输量可以基本上反映运输需求。但在我国运输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运输业完成的运输量仅是运输需求的一部分,无法体现完全的运输需求。
过去的预测工作没有分清运输需求与运输量的区别,主要采用以过去的历史运输量预测未来运输需求的方法,以运量预测简单替代运输需求预测,这种概念界定上的误差会影响到预测的准确程度。明确需求预测与运量预测这两者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醒注意这两种预测之间的区别,这是运输需求预测中首先应从基本理念上明确的。
——摘自袁长伟,吴群琪的文章“对运输需求预测理论的再认识”(《综合运输》2005年第]期,15页一l7页)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有两种倾向:一是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就是人为的设计。前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任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后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击”现象。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员工心理上,企业文化、理念都是空白。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独立进行。但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更需要有目的的宣传和培训。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应该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是:企业文化的诊断;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企业文化的强化与培训。
通过“文化建设三步曲”的实施,企业就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这种管理环境有两大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正是这两种作用,使得“文化建设三步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摘自山东经济学院高贤峰副教授的文章“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载于华夏管理网)
(编辑/张立平)
物流基础运作条件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信息、包装以及流通加工、国际贸易通关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性物流资源条件。
1.交通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物流系统要求交通运输具有良好通达性,能够满足物流需求的可得性,保持合理的运输价格,各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布局、分工合理和配合协调。
2仓储。对城市物流中心系统的仓储条件的要求是:通过合理的物流据点布局、高水平的库存管理和仓库管理,形成具备单一功能和多功能组合的物流据点系统,适应物流服务的可得性需求。
3.信息。城市物流中心应提供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断适应社会物流需求变化的同时,通过在精确、及时、灵活、标准化方面的改进,提供交易、管理控制、决策分析、制订战略计划等多层次物流信息服务。
此外,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国际贸易通关及其物流延伸服务等环节在物流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保护、量化、便利、效率等功能,使得这些环节的设施设备配套成为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要素。
——摘自王培良的文章“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区域物流中心应具备的环境条件分析”(《综合运输》2002年第1期,23页-24页)
2004年宏观调控环境中物流的收获
2004年,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成就了近几年的物流努力,而宏观经济调控对物流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4年,(物流发展的)收获总体上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出现加速的年份,相对旺盛的物流需求,对物流领域近几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企业培育和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技术的推进等努力给予了丰厚的回报;二是物流服务领域的快速成长,带动了物流装备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物流的发展具有了全行业和整体性的色彩;三是政府管理与政策取得了进一步的进展,为物流的健康和合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市场的有序化必将促进物流业进步;四是民间力量在推进物流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与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形成呼应,将对我国物流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汪鸣的文章“宏观调控环境中物流的收获与期待”(《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46页)
第四方物流及其内部风险
第四方物流是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的共享、社会物流资源的充分利用等问题。同时,却也面临巨大的风险。第四方物流的内部风险是指发生在供应链流程内部的风险:
1.技术风险。第四方物流有着更为复杂的信息传递拓补结构,将面临更高的信息技术风险。此外,第四方物流是通过对不同服务供应商的资源进行整合来提供整套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因此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技术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崩溃。
2.管理风险。第四方物流的发展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管理和组织能力等。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落后与发展第四方物流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增加了我国在发展第四方物流时的管理风险。
3.合作风险。各合作方之间的经营策略、利润分配、能力及技术等其他方面的差异都会给第四方物流企业带来合作上的风险。合作风险不仅来自第四方物流企业与其他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也来自同一供应链上的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障碍。
4,信用风险。由于第四方物流中的各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合作关系是以联合经营体或契约的形式建立的,所以第四方物流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较第三方物流更为广泛。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物流运作模式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网上交易成为一种重要手段。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水平低,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等问题的存在,网上交易的信用风险不容忽视。
——摘自杨勇的文章“发展第四方物流的风险及其防范”(《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54页)
德国BLG物流集团汽车物流服务的特点
德国BLG物流集团是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在德国境内以及南美、南非、亚洲等地区最大的汽车物流供应商,它为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提供境内、境外的汽车物流服务。BLG提供的汽车物流服务项目有几大特点:1.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系统(EDl)的应用。在整个供应链物流链中,参与各方有效地利用了电子数据信息交换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交换和资源共享;2.服务方式灵活多样,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3.仓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无极限地靠近零库存,降低库存成本,进而降低汽车生产成本。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享用者对物品的跟踪与追踪成为可能;4.包装技术实用、环保。另外,特殊托盘和包装件的回收运输组织也是物流公司的服务项目;5.高效的运输组织管理和快速的反应能力;6.增值服务多样化、专业化。
——摘自黄慧川的文章“德国汽车物流的特点”(《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73页~75页)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征及运输通道设想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范围的特征如下:一是“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基础雄厚;二是“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很强的发展潜力;三是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
设想构筑以下主要运输通道:
1.沿海运输通道:(鲁东南)一连盐都市圈—通泰都市圈一大上海都市圈一苏锡常都市圈一宁波都市圈一温州都市圈一(福建北部)。
2.沿运河运输通道(南延):(鲁南)—徐州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环太湖都市圈—杭嘉湖都市圈一金华都市圈一(福建)。
3.宁杭运输通道(南北延线):(鲁南)一徐州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一杭嘉湖都市圈—金华都市圈一(福建)。
4.连徐运输通道;徐州都市圈一西北地区。
5.沪宁运输通道(西延):大上海都市圈一苏锡常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合蚌都市圈一(河南)。
6.沪杭运输通道(西延):大上海都市圈一杭嘉湖都市圈一金华都市圈一(江西)。
7.苏皖浙运输通道(鲁西南)—徐州都市圈一合蚌都市圈一皖南都市圈一浙中都市圈。
s.(北)沿江运输通道(西延):通泰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一合蚌都市圈一(河南)。
9.(南)沿江运输通道(西延):大上海都市圈一苏锡常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一皖南都市圈一(江西)。
10.沪苏浙皖运输通道:大上海都市圈一环太湖都市圈一南京都市圈一合蚌都市圈一(河南)。
11.甬金运输通道;宁波都市圈一金华都市圈一(江西)。
12.环太湖运输通道:环太湖都市圈。
——摘自江苏省交通厅规划研究中心朱晓磊的文章“构筑‘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交通运 输通道的设想”(《现代交通技术》2005年第2期,2页一3页)
城市ITS的服务领域构成
1.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TMS是整个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的核心,用于道路交通的监测、控制、决策和管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提供实时的联系。它依靠先进的交通监测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获得有关交通状况的信息,并集中到管理控制中心进行处理,及时向道路的不同使用者发出诱导信息从而达到有效管理整个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目的。
2.先进的驾驶员信息系统ATIS是一种基于社会化费用最小的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管理模式,以个体驾驶员为服务对象,通过车载路径引导系统,使出行者能够及时了解路网情况,并根据路网和辅助决策信息进行快速反应,在与控制中心的双向信息传递中始终处于最短路径或者预期一般社会化费用最小的出行路径上。
3.先进的汽车控制系统AVOS是辅助驾驶员进行车辆控制、确保行驶安全高效的技术体系,包括对驾驶员的警告和帮助以及障碍物避免等自动驾驶技术。提高整个交通网络容量,缓解供需矛盾。
4.营运车辆调度管理系统CVOM是运用IVHS技术(如车辆自动识别技术、车辆自动定位技术、车辆自动分类技术等)实现车辆综合管理的调度系统,从根本上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对信息化下客运一体化和货运物流化的适应性。
5.公共交通有效运管系统APTS通过ITS对公共汽车、轨道交通以及多人共乘车辆等进行集成,实现多式联运,可以提高公共交通的营运效率和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有助于在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体系中有效实施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
6.先进的城市间运输系统ARTS包括交通事故预警系统、事故地点快速检测系统、紧急事件处理系统等,其核心功能就是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和城市间运输系统之间的弱化和综合,在城市群落的整体范围(经济影响范围和交通影响范围)体现城市交通管理体系的集成效用。
——摘自张庶平、郝春晖的文章“ITS支持下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取向”(《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62页-63页)
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五重五轻”的倾向
当前,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要克服“五重五轻”的倾向:一、克服“重运输企业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管理,轻全社会道路交通安全法规的教育和安全意识提高”倾向;二、克服“重客运企业和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轻普通货运企业安全管理”的倾向;三、克服“重驾驶人员的安全教育,轻车主安全教育”的倾向;四、克服“重证件审验,轻过程控制”的倾向;五、克服“重法规制定,轻配套完善”的倾向。
一摘自李金荣的文章“交通安全管理要克服‘五重五轻’”的倾向(《综合运输》2005年第1期,56页--58页)
关于削减城市交通总量的思考
削减城市交通总量是一条必由之路,其目的在于解决道路与交通参与者之间的矛盾。应着重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快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1.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2.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3.设置公共汽车优先信号。4.设置公共汽车定位系统。5.在单行道上允许公共汽车双向通行。6.在禁止左转弯的交叉路口允许公共汽车左转弯。7.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二、减少过境交通和入境交通:1.严格限制卡车在白天进入市中心。2.适当限制外地车进入市区。3.严格停车限制政策。三、重视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1.增设公共交通换乘停车场。2.缩短公共交通换乘的距离。四、逐步减少自行车交通:1.控制自行车数量。2.适当运用经济手段。五、科学发展小型公共汽车:1.加强对小型公共汽车的管理。2.充分发挥小型公共汽车的优势。
——摘自张鹏辉的文章“关于削减城市交通总量的思考”(《综合运输》2003年第1期,44页~45页)
运输量与运输需求预测的相关关系
运输需求与运输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输量是指一定的运输供给条件下所能实现的人与货物的空间位移量,是运输需求与供给、运输需求与运输服务水平相互作用的反映,是在一定运输能力下所实际完成的运输需求量。运输量的大小与运输需求的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运输量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对运输的需求。在运输能力完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运输量可以基本上反映运输需求。但在我国运输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运输业完成的运输量仅是运输需求的一部分,无法体现完全的运输需求。
过去的预测工作没有分清运输需求与运输量的区别,主要采用以过去的历史运输量预测未来运输需求的方法,以运量预测简单替代运输需求预测,这种概念界定上的误差会影响到预测的准确程度。明确需求预测与运量预测这两者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醒注意这两种预测之间的区别,这是运输需求预测中首先应从基本理念上明确的。
——摘自袁长伟,吴群琪的文章“对运输需求预测理论的再认识”(《综合运输》2005年第]期,15页一l7页)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上,有两种倾向:一是自然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企业没办法、也不应该进行人为的设计另一种是主观主义倾向。认为企业文化、企业理念就是人为的设计。前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无作为”现象,一切任其自然发展,缺乏明确的理念指导;后者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突击”现象。这两种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员工心理上,企业文化、理念都是空白。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严格来说,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就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建设不能独立于生产经营活动之外独立进行。但是,企业文化、企业理念需要有目的的设计和引导,更需要有目的的宣传和培训。因此,正确处理文化、理念的自然沉淀和人为设计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方法中的关键问题。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操作上,应该注意三个基本要求: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参加者应该是全员的。以这三条要求为原则,按照“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是:企业文化的诊断;企业文化的提炼与设计;企业文化的强化与培训。
通过“文化建设三步曲”的实施,企业就形成“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管理环境。这种管理环境有两大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对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不相同的员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正是这两种作用,使得“文化建设三步曲”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摘自山东经济学院高贤峰副教授的文章“企业文化建设三步曲”(载于华夏管理网)
(编辑/张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