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金刚脐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家戈宝权,江苏东台人,十五岁到上海求学,在外漂泊一生,到老最思念的仍然是家乡小吃:
  “芝麻做的烧饼,有圆形和椭圆形的;还可以带上猪油渣,请烧饼店现加工做几个油渣烧饼。”“童年上学时……买个虾池(油饼),这种油饼上插着一只手指粗的大虾。”“还有我们家乡的茶食(点心)店卖的金果(江米条)、金果粉(一名金果末,用开水冲泡)、形似肚脐的金刚脐(有甜、咸两种,甜的是深黄色的,成的是白色的)……”
  怕年轻人不知道何为茶食,老先生特意在括号后面加“点心”二字。
  《清稗类钞》解释十分清楚:“俗于热点之外,称饼饵之属为茶食,盖源于金代旧俗。”所谓“热点”便是大饼、油条、粢饭糕,扬州的包子、北京的火烧。
  “热点之外”指的是茯苓饼、萨其马、酥糖、芝麻糖……北京稻香村、上海老大房、苏州采芝斋从前都是卖冷点的茶食店,现在全叫食品店。茶食源自金代旧俗,或许指边饮茶边吃点心的习惯。
  分辨茶食和热点看似容易,但也有个别游走在冷、热两界的点心:比如形似肚脐的金刚脐,淮扬地区是茶食店的“冷”点,到了上海、苏州却成了大饼摊上的热卖。
  金刚脐进上海,大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苏北人逃难到上海,无以谋生的难民做起烘大饼的生意。大饼摊有早晚两市,烘大饼用的是旺火,早上落市,苏北师傅将用剩的发面做家乡的金刚脐,贴在炉膛里,然后再封上炉火,靠着炉里的余热,将其慢慢烘焙,等到下午开炉,便成了色泽金黄、又松又脆、经济实惠、最受放学孩子欢迎的点心。
  上海是个五方杂处的地方,最会将各种语言调和成多元混搭的上海闲话,外省来的点心金刚脐,听起来莫名其妙,上海人索性依着外形称其为“老虎脚爪”。
  老虎脚爪是从苏北传来,上海人就以为发源于苏北的盐城,不知道它肇始于比上海人更讲究饮食的扬州。扬州金刚脐又以百年老店大麒麟阁最为有名。苏北方言里有句歇后语“三分钱买个金刚脐——六角铮铮”,意思是小题大做,正经过了头。一种家常小食能够进入市井口语,足见它和民众生活联系的紧密。镇江和扬州隔江相望,也有六角铮铮的歇后语,只是镇江人不叫金刚脐,而叫“京江脐”。
  位于现在扬州西北郊的甘泉镇,从前曾独立为县,据《甘泉县续志》记载,“京江脐,面和糖或椒盐为之,中凹如脐,本京江制故名”,这也就揭示了准扬点心金刚脐从江南传人的事实。
  上海人听不懂的“金刚”,原来是不懂苏南话的扬州人对“京江”的误读,(江,吴方言区读刚音)因为京江脐的六爪中间有个凹陷,扬州人改口称金刚脐的时候,就把它想象成为金刚菩萨身上的肚脐眼,于是就有了这个宗教色彩的名字。其实脐原来不是写作月字旁,而是食字旁一个齐,这个字连《辞海》都没收,只有《康熙字典》才能查到。
  在《镇江府志》里,京江脐又称为“京江肴,饼类也。和油面,杂椒盐,为六角形,入炉火中炙透。藏器中,勿令风戾气(猛吹),可以致远。此物原非珍品,然是丹徒士人专能”。江礼旸《食趣》中说,“肴”是“糍”通假字(笔者以为更可能是左食右齐那个字的通假),镇江人叫它肴儿,丹徒人称它“京江肴”。这个说法颇有道理,在物品上加产地的,通常都是产地以外的人。
  京江脐不仅越过长江深入到了淮扬地区,似乎也沿着长江两岸向西传递,笔者从小在长江边上的小城芜湖长大,1954年安徽大水,供销合作社的大筏子天天把蔬菜、日用品送到被水包围的孤楼,金刚脐就是随着那只大筏子,驶进我至今不忘的记忆。没想到六十年后在一次会议上,与女数学家吉敏邂逅,会后闲聊无意中听她提到儿时记忆也是金刚脐。她的老家原来在长江下游靠海很近的海安,她告诉我最近回家曾尝过,只是没有了当年的感觉。
  金刚脐传得最远的地方大概要数长江中游的湖北应城,当地人又称为勾炉饼子、驴脚爪子。应城金刚脐和江南母本的不同,只是在饼面多撒了几颗芝麻粒儿,但它俨然就以楚北名点自居。驴脚爪子数典忘祖,早就忘了还有一位千里之外的始祖母叫京江脐。
  那么多地方做金刚脐,唯有淮安的金刚脐,一眼就可认出它的与众不同。淮安师傅是将面擀成长条,然后卷起,切块,再擀圆,烘出来的脐子一撒开,从头到尾有两米长。尽管别具一格,淮安人仍称它为“刚脐子”,宁愿将它留在金刚脐的大家庭里,却不肯独树一帜。
  北方人吃馒头,南方人吃米饭,长江、淮河是这两种农业文化的分野。浙东人以稻米为生,宁波年糕、绍兴状元糕,都是用纯米粉造就。金刚脐传播则是在稻、麦文化交接处。长江沿岸人吃米饭也吃面粉,饭是主粮,面是辅食,生活相对富裕的江边人做出来的面点,有时比以面为主食的北方人更加细巧,更会别出心裁。
  欧洲的食品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之间,直到那时候小麦才普遍代替了其他谷物,而且欧洲人也都认识到面包的好处。狄德罗认为没有经过发酵的面糊不易消化,其实面食引起的消化不良,中医很早就称诊断为面毒,并以萝卜或胡萝卜化解。馒头虽经发酵,但远没烘焙面包松软。中国的传统面食中唯有金刚脐,最接近西方人的烤面包。
  贴在圆筒形炉子里烤出来的金刚脐底板香脆,内心绵软,吃起来有股子韧劲,散发出类似面包的香味。戈宝权记忆中的金刚脐有成有甜,民国初年成脐子要比甜脐子更有销路,但后来成脐子反而少见,城里人吃的全都是金黄、酱红色的甜脐子,这种油光光的颜色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焦糖。让金刚脐表面着上焦糖,大饼师傅先将面团贴满炉子内壁,再上上下下刷遍饴糖水,然后捂紧炉盖,炉子里的高温使糖水气化,焦糖就粘着在脐子的表面。还有一种做法是在出炉之前,用一个小铁盆放置在火苗上,盆里置一块铁,等铁块烧红,投入若干红糖,糖遇到炽热的铁块.即刻就变成了浓浓的糖烟,金刚脐的表面被糖烟这一熏,就染上了这层鲜艳的焦糖,这一来就连颜色也和面包很像。
  现在,老年人依然爱吃一块钱的大饼,依然不忘儿时的金刚脐。所谓传统只能在时间的长河中悄无声息地逐渐演变,任何幻想一夜之间就能移风易俗、让百姓轻易放弃饮食偏好的人,这里也只能套用一句苏北歇后语,说他们是个“三分钱买的金刚脐——六角铮铮”。
其他文献
南靖民间信仰的世俗特征  福建省南靖县城新中山南路与和平路交会三角地带,并列有三座庙宇,分别供奉道教神玄天上帝、佛祖广济祖师和自然神太阳公。它们紧邻在一起,共享一方香火。其中兴仁宫居中主祀玄天上帝,左边陪祀自然神土地公,右边陪祀儒教先师孔子。旁边的祖师庙,主祀的是佛教圣僧广济祖师,左边陪祀的是伽蓝大王,这还是佛教的护法神,但右边陪祀的是与佛教没什么关系的应圣王。最典型的是山城镇紫荆山下的登云寺,供
期刊
2003年8月上旬,韩国清州古印刷博物馆研究课室长黄正夏等4人造访。我们主要谈了西夏印刷、中国印刷、东方印刷向西方传播等问题。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韩国在两个方面对我国印刷术发明权提出了挑战:一是大肆炒作出土于庆州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得出印刷术起源于韩国的结论;二是以高丽铸字印本《佛祖直指心体要节》(简称《直指》)为依据,得出金属活字发明于韩国的结论。对于这两个问题,包括笔者在内的我
期刊
“郑唐”这个名字,逐渐在所谓“读书界”略有提及,完全是带着一种玩赏态度开始的。起因只是郑氏有数款较早期印制的藏书票被发现,被称誉为中国藏书票先行者云云。但至今对于这位“先行者”,我们却连他的生卒年都没有搞清楚。  关于郑氏,目前所知其生平事略仅如此:郑唐,字相衡,广东潮阳人。20世纪初留学欧美,先在哈佛学习哲学,继就学牛津研究历史,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后南下上海,弃学经商,在沪某银行出任经理。业
期刊
(3期已改,未排)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经千年沧桑之所以能够传承下来有赖于文字载体的变迁从古至今,中国文字的载体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这些:  陶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陶器上已经发现了刻画简单的文字,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称为陶文,所以陶器应该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载体。陶文属于不成熟的文字,是文字的雏形。战国时期陶器上也发现印有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同为研究中国古代
期刊
石湖乡位于江苏省东海县城西约8公里处,面积有76平方公里。笔者造访石湖乡楚团村时,已近薄暮,夏日的夕阳还是那么的强烈。村内升起淡淡的炊烟,大部分农户用上了沼气、液化气或电器,真正用柴草做饭的已为数不多了。正在这时,村头上缓缓地走进几头牛,放牧的小孩儿骑在最后面的那头牛背上,边甩动着牛鞭边哼着一首古诗:“九里山前作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起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村里人告诉我,关于那些楚汉相争
期刊
在安徽淮河南岸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城南30公里处有一座闻名天下的古代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它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芍陂工程,今名安丰塘。安丰塘为春秋楚庄王时令尹孙叔敖所建,距今约2600年,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灌溉工程。在几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安丰塘屡经兴废,历史上曾号称“灌田万顷”,至今仍发挥着农田灌溉作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丰塘名称的由来 
期刊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考证:“80%以上的台湾同胞,是近四五百年陆续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徙而来,再往上溯,则福建、广东及台湾同胞大都来自河洛地区,即黄河和洛水交汇的地区——这是中华民族各宗亲氏族自北向南迁徙的转运站。”黄姓台湾同胞就是这样。  黄姓入闽  中原黄氏入闽最早的是东汉固始人黄道隆。《惠安县志》载,锦田黄氏,始祖隆公,为东汉会稽令。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弃官入闽,居仙游县大尖山、小尖山
期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北临广州,毗邻港澳,是广东著名的侨乡。明景泰三年(1452年)设县,1992年撤县建市,2003年改为佛山市辖区。顺德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著名淡水养殖基地,“一田绿蔗一桑基,一片青蕉一口塘”是顺德乡村特色产业的缩影和写照。  珠三角“扒龙舟”习俗简介  北人赛马,南人竞渡,这既是南北生活方式差异的描述,也是两种不同文化圈的显著标志。龙舟,广府人
期刊
随着一壶煮沸的开水冲入青花蓝边的盖碗中,盖碗中青青的熏豆、橘黄的橙皮、橘红的萝卜干、黑紫的野芝麻、薄薄的姜片、浅黄的桂花等,加上少量绿茶,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图画,上下起伏如雀舌的茶叶煞是好看,这是流行在吴兴一带“三道茶”中的第二道茶“熏豆茶”,如果你有幸来到湖州吴兴区的普通人家做客,人们往往会用当地特有的“三道茶”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客。  位于太湖之滨的湖州是著名的茶乡,植茶、品茶之风盛行,有关
期刊
现代女性如何称呼自己的另一半,应该不是个问题,然而又是个问题。因为夫妻之间和男女朋友之间怎样称呼对方,原本就是一个高度情景化、私密化的个体行为,而且当下“老公”已然是一个社会公众普遍接受抑或是不得不接受的汉语言交际的强势流行称谓。但是,网络上不时出现“老公原指太监”的说法,又让人心存芥蒂,报纸上甚至有妻子因称呼“老公”而被丈夫掌掴的报道。  分析相关网络发帖和语言类学术论文,言及“老公”即“太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