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刍议

来源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j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检察刑事立案监督的概念
  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开始,刑事立案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概念,在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公安不立案,去找检察院",这句话是群众对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权的高度概括。寻找法条根源,我国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所以,如果仅从法条理解,刑事立案监督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而不立案侦查的案件进行法律监督。
  依上所见,笔者认为刑事立案监督的概念仅依法条而言,有很大的局限。具体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立案活动的被监督主体单一。
  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应当是所有具有刑事立案权的主体,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从这条来说,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都有立案的职权,都是刑事立案活动的主体,都应该是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如果把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仅仅局限于公安机关,那么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的刑事立案活动就受不到刑事立案监督的约束,形成法律监督的真空,必然导致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的刑事立案活动的不规范和违法现象的产生。
  (二)立案监督的活动范围狭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仅规定对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的行为进行监督,而刑事立案活动还包括诸多其他方面,对此,刑事立案监督的范围过于狭小。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刑事立案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依法对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的的刑事立案活动的全过程是否合法进行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
  二、检察刑事立案监督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单一,范围不全面。
  《刑事诉讼法》仅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这一个主体的立案活动进行刑事诉讼监督,而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自诉案件的立案监督,法律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的立案监督,《刑事诉讼法》也没有规定,仅在高检院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下称《规则》)作了原则规定。这样导致当前司法实践中,对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无法可依,难于操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和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使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当事人的正当权利的立法意图得不到有效实现。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仅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 的行为进行刑事立案监督,即只规定了对消极立案行为的法律监督,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积极立案行为的法律监督未作明文规定,使积极立案行为中的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此外,对刑事立案程序是否规范以及立案和不立案的决定是否合法等相关刑事立案活动的监督和对刑事立案主体接受的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既不移送有主管机关处理,又不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的行为的监督等也未作明文规定。
  (二)立案标准不清,使立案监督缺少必要的准绳
  我国刑法在许多条文中都把"数额较大"、"情节严重"、"重大损失"、"严重后果"作为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而对这些又缺乏进一步的规定或明确的解释,究竟达到什么样的数额和程度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无具体标准。造成执法过程中难以操作。仅靠"理解"、"认识"难以统一执法思想,在是否应当立案上容易形成分歧。
  (三)立案监督滞后
  立案是启动刑事诉讼的源头。从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没有立案,到检察机关发现或受害人举报、申诉、控告,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开展立案监督,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检察机关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时,再通知公安机关立案时,公安机关接通知后应当立案。很显然此监督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限。刑事案件的侦查,有很强的时效性这是人所共知的。因立案不及时,将延误侦查时机,对侦查的结果将有严重影响,如因侦查不及时,犯罪现场不可能保持原样,甚至不复存在;有关的证据,甚至主要的直接证据可能灭失,这无疑加大了侦查工作的难度,对犯罪嫌疑人的审查逮捕,提起公诉和审判的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使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制裁。
  (四)检察机关在刑事立案监督活动中的没有相应权力
  刑事立案监督权力的合理配置应该是使其可以及时、有效地制约被监督权力主体。但我国目前的立法还存在许多不足,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活动缺少法律保障。如:公安机关在收到人民检察院《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后七日内应当将说明情况书面答复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应当向公安机关发出《通知立案书》,公安机关应当在《通知立案书》发出后十五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但公安机关立案后也有可能再撤销案件,此是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经过人民检察院的通知立案的案件要经过人民检察院的同意才能撤销案件。
  另外对于公安机关接到立案通知后仍不立案的处理,就仅有"六部委"《关于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人民检察院通知公安机关立案的,公安机关在收到《通知立案书》后,应当在十五日内决定立案,并将立案决定书送达人民检察院。在上述时限内不予立案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公安机关仍不予纠正的,报上一级检察机关商同级公安机关处理,或者报告同级人大常委会。"至于检察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上一级检察机关商同级公安机关处理的时限,以及上一级仍不能达成共识的处理办法等均没有规定。现行法律没有赋予检察院一定的立案监督处分权和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的权力,成为开展立案监督工作的一个"盲点"。
  三、完善刑事立案监督的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对象和范围的法律规定,明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监督对象的地位以及人民检察院对刑事立案主体的"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侦查"和其他刑事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如刑事立案程序违法等的立案监督权。只有将对积极立案行为的监督同对消极立案行为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刑事立案监督体系,对所有的刑事立案行为进行全面监督,才能确保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应当在立法中明确各种案件的具体立案标准,统一的规范,这有这样才可能减少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之间的分歧,使立案监督更易于操作。
  三是适当减少立案监督程序中各环节的时限。针对目前立案监督滞后的问题,尚无很好的解决方法,毕竟诉讼程序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时限问题,但是在不影响司法公平与公正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立案监督程序中各环节的时限,另外,当检察机关发现或受害人举报、申诉、控告,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开展立案监督,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的同时,检察机关应当要求公安机关立刻开展现场调查,调取物证。至于对犯罪嫌疑人,我们不能要求立刻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这样做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只有公安机关立案后,认为有必要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才可以采取。
  四是赋予人民检察院在刑事立案监督活动中的相应权力,主要是要具有刑事立案监督调查权,包括:有权调取和审查刑事立案主体的案卷材料,有权审查刑事立案主体受案、立案、破案的登记表册,有权审查刑事立案主体的立案、不立案和撤案决定书,有权对刑事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作进一步调查;刑事立案监督决定权,包括:有权作出变更刑事立案主体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决定的决定,有权作出变更刑事立案主体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决定的决定,有权作出变更刑事立案主体的违法立案程序的决定,刑事立案主体在接到决定书后应当遵照执行;刑事立案监督处罚建议权,包括:人民检察院发现刑事立案主体工作人员在刑事立案活动中存在违法行为时,在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进行纠正后,对方仍然拒不改正的,人民检察院有权依照监督处罚程序,建议刑事立案主体停止其职务活动,由刑事立案主体另派办案人员,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在纠正违法过程中,认为需要给予违法责任人员行政处罚时,有权提出行政处罚意见书,刑事立案主体接到意见书后,应当对违法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并将处理结果书面告知人民检察院。
  作者简介:吴晓宁,男,1967年出生,浙江苍南人,苍南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员,研究方向:检察基础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将以四川省的经济数据为例,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更形象准确的反映国家货币政策对西部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论证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源泉并非统一性的金融政策,而是受益于国家对西部的特殊支持,由此说明进一步对西部实施特殊金融政策的必要性。  关键词:西部经济;宏观政策;计量分析;特殊政策
期刊
摘 要:结合当前破产程序实践操作情况,分析加强破产程序检察监督的必要性,及检察机关监督破产程序存在的法律障碍,提出构建破产程序检察监督机制。  关键词:破产程序;检察监督;设想  破产程序作为在法院主导下进行的债权债务清偿程序,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督机制,在破产程序中出现的违法犯罪现象屡屡发生。  一、加强破产程序检察监督的必要性  第一,当前破产程序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破产程序中违法犯罪现象
期刊
医疗事故罪是我国现行刑法第335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刑法的这一规定比较笼统,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就其中某些问题略作探讨。  一、本罪的主体是否包括医疗单位的行政、后勤人员  医疗事故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医务人员,医务人员,是指经过考核和卫生行政机关批准或承认取得相应资格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疗防
期刊
摘 要:我国大多数的行政案件是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但实践中审判行政诉讼案件的情况,使我们反思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管辖案件是否应当扩大,真正实现司法审判有效监督行政权力滥用,促进依法行政。  关键词:中级法院 一审管辖 扩大范围  行政诉讼法施行20多年来的司法实践,反映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管辖案件范围过窄的问题。下面本文就中级人民法院一审级别管辖案件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谈几点认识。  一、
期刊
摘 要:执政党执政的过程同时也是为自身执政寻求政治合法性资源的过程,是维持社会政治认同的过程。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政治认同危机需要执政党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去解决,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整合。  关键词:合法性 政治合法性 执政资源 政治认同  现代政治学从"执政"的逻辑起点出发,揭示出一种必然的政治规定性,即任何政党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必须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寻求自己执政的合理空间和基本资源,寻
期刊
摘 要: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议的焦点是"人类优先"还是"地球优先",本文通过罗尔斯顿(Ralston)的观点,指出非人类中心主义"地球优先"实际上是扩展伦理范围,用它取代"人类优先"或将自然价值纳入"人类优先"。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环境伦理  一、对"地球优先"理解的二种偏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生态环保问题
期刊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合同自由原则的基本内容。阐述了合同自由原则受法律限制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合同法》中合同自由原则限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合同自由原则限制制度的具体完善对策。  关键词: 合同自由原则 法律限制 限制的不足 完善对策  一、合同自由的基本内容  合同自由体现的是私法主体在民事领域的意志自由,体现了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即国家一般不干涉私法领域的事项,人们在私法领域可以任
期刊
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用了专门一节来规定技术侦查,正式在刑事法领域最高位阶的程序法中明确了技术侦查这一长久来就颇受讨论、争议的侦查措施。这一规定对于检察机关而言,更是意义重大。因为这是首次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检察机关拥有技术侦查权,而在上世纪90年代已有相关法律针对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规定了技术侦查。并且由于检察机关管辖的自侦案件隐秘性等特点,长期以来不管是在检察机关内部还是外部都对赋予检察机关技术侦查
期刊
摘 要: 2012年9月大学生刘艳峰,向陕西省财政厅寄送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申请公开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微笑局长"杨达才2011年度工资遭拒绝,引起社会关注。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政府信息公开难问题的关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出台以来由于观念上、制度上原因使之在实施过程遭遇各种难题。因此,必须通过改变政府观念,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度来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主体经历了单一政府主体向社会多元化主体渐变的过程,由此带来了理论界新的讨论:即公共设施致害赔偿主体的争论。从目前争论的结果看,国家赔偿成为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大众观点。但从提供与管理的多元化角度上来看,单一的国家赔偿似乎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本文将就这个角度展开论述。  关键词:公共设施;国家赔偿;BOT模式  目前学者对于城市公共设施致害赔偿的研究和争论主要集中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