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跨越大峡谷——卢森堡纪行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H_590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瑞士进入卢森堡,最诱人的莫过比特留斯大峡谷景区。峡谷在《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定义是:河流经过的深而狭窄的山谷,两旁有峭壁。给我们的印象,一般称之为大峡谷的地方都是无人区的危险之地,而卢森堡的这个大峡谷就在首都卢森堡的市中心,那该是怎样一个壮观的美景呢。
  下午5点车到卢森堡,看来时间不等人,旅游也要讲究快马加鞭了。导游将行程就是这样安排的,卢森堡是个小国家,而城区方圆不足10公里,属于拉肚子多上一次厕所就要少跑一个国家的地方。车停稳,我们暂时顾不上欣赏那些美景和风土人情,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大峡谷在哪儿?
  此时,天蓝蓝,树绿绿,穿城而过的是比特留斯河(有译为贝特鲁斯河的),如鬼斧神工、刀劈斧砍般将卢森堡城一分为二,新城区在河南,旧城区在河北。旧城区屹立在一处巍然的台地之上,三面被阿尔特河和其支流比特留斯河围绕。有人形容过卢森堡在这种地形上建城是“青山留一发,绿水绕巍城”。如果从台上的边缘向下望去,会觉得脚上便是悬崖,如果隔河谷望向台地,有如壁立千仞之感,眼之所处,尽是峭壁悬崖连绵不断,藤树缠绕盘根错节于红砂石罅之间,古木参天苍劲于河谷之中。这个旧城的中心,便是这样一处雄奇险峻、景色如画的河谷地带,本来自然条件不可建城,但却成为国际名城,堪称一绝。
  把新旧城区分隔开来的百尺断岸的河谷,就是人们称道的大峡谷。不难想象,这样的地形地貌在几个世纪前一定是个无人区,但卢森堡人硬是世世代代用信心和勇气征服险阻,不但有保持完好的老城区,还在对岸建起新城区。时至今日,峡谷之上大大小小横跨有90多座桥梁,可以想象得出,方圆不过10公里的地方,到处是桥影绰绰,那是真正意义上的天险变通途。而这90多座桥梁,各有独到之处,实乃仪态万千,风姿绰约。最著名的一座石砌拱桥叫阿尔道夫大桥,是卢森堡的市标建筑物。一个城市,用一座桥做市标建筑物,就可想而知,此桥在当地的地位。此桥建于19世纪初,造型之美,被认为是欧洲少数值得称道的石拱桥,也是欧洲的名桥之一。此桥总长221米,有一个84米跨度,横跨于河谷两岸的大圆拱,在大圆拱之上,有8个支撑桥面的小圆拱,桥面高于河谷之底46米,桥面宽度设计的是双向六车道。建筑材料全部用花岩石筑砌而成,据史料记载,此桥于1903年投入使用,至今已经历100多年的沧桑,但却风采依旧。古石拱桥的魅力还在于它给卢森堡市增添了百年不衰的风景。站在桥上极目远眺,阿尔泽特河和比特留斯河河水清澈,宛如两条随风并行飘荡的绿色缎带。两河之间的岗地上,是房屋低矮、街道狭窄的老城区,城区保存着古老的大公宫殿和1618年建成的天主教堂,一派古色古香的情调。
  最为奇特的是,俯瞰下去,谷中不是一般概念中的万马奔腾一泻千里的涛声,而是静静的流水起伏绵延,谷底有树木沟渠,池水喷泉,道路草坪,两侧矗立精巧的西式尖顶建筑。谷底深渊,绿色覆盖着绿色。而在谷底的绿色丛中,建有公路向远处延伸,建有房屋点缀,大有绿野深处有人家之妙。没有湍急的洪流,真不知当年是怎样形成如此宏观的峡谷。举目远眺,蓝天白云下是大宫殿那锥形的屋顶和圣母教堂黑色的尖塔,均显得高洁和肃穆。可惜时间有限,我们不能从桥头台阶深入谷底,去曲径探幽,领略谷底的神奇,去抓拍异域风景。
  要想拍到阿道夫大桥的全貌,就得来到卢森堡著名的宪法广场上。宪法广场的占地面积当然无法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相提并论。广场虽然不大,却是花艳草秀,有如一个县城的花园绿地。当中竖起一座高耸的丰碑,统称为宪法广场的英雄纪念碑,是1923年建立的。当时是为了纪念一战中所阵亡的3000名卢森堡士兵,而在二战被毁坏之后重建,因此就具有了双重意义。纪念碑有12米高,上面的胜利女神像是出自本地艺术家克劳斯之手。整个碑体简洁,庄严朴素,象征着卢森堡人不怕强权,热爱和平,向往自由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当我将纪念碑收入镜头时,心中总有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一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烙印。
  纪念碑与大峡谷、阿道夫大桥都成为各国游人争拍的目标。只可惜给我们时间太短暂了,我们还来不及一一触摸卢森堡的历史,就一步跨过了大峡谷。
其他文献
高峡深谷,林海雪原,溪流湖泊,冰瀑雪挂,初冬的官鹅沟到处银妆素裹。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冰雪世界,茂密的森林披着白色的风衣,瀑布已结成了晶莹剔透的冰柱,厚厚的积雪上一溜野岩羊的足印通向密林深处……冬日的官鹅沟风情万种,成为难得的陇原佳境。    宕昌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北角的一座小城,岷江穿城而过,传统的民居依河而立,山墙紧贴河堤。城区周围一幢幢崭新的小楼拨地而起,沿街店铺大功率的录音机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