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损伤脑内移植治疗研究进展与前景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g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移植已成为神经科学中令人注目的领域,采用脑内移植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被视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很有希望的新途径、新策略。转基因细胞和细胞系的移植由于避开了胎脑移植的伦理和来源问题,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其他文献
闭塞性脑血管病,如急性脑梗死引起的偏瘫、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视网膜中央动脉或中央静脉闭塞引起的视力减退、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等,均可通过血管内的介入治疗得以改善。介入治疗的方法分溶栓、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根据病变可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文章对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并发症等作一综述。
颈、椎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缺血性疾病是近几年发展的新技术,它为血管狭窄性疾病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文章对这一新技术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其疗效作一介绍。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心脏病、吸烟、高脂血症、饮酒、血小板活性等。
近些年,发现缺铁性贫血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少见病因之一。文章对缺铁性贫血与脑动脉系统和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以及治疗和预后作简要介绍。
将陈旧库存血中血红蛋白提取后,经化学修饰成双阿司匹林交联血红蛋白(DCLHb)。研究表明,DCLHb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脑外伤等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据推测,DCLHb血液被稀释后,降低了血液粘度,增加了脑血流和氧输送量;其结合一氧化氮的特性可能为其脑保护作用的部分机制。有必要对其临床效果及可能的毒副作用进行研究。对非人体血红蛋白如超纯化聚合牛血红蛋白液(HBOC-201)的脑保护作用进行研究将会有较
文章介绍了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药物治疗新进展的评价,强调了联合治疗的重要性。
低温是近年来研究较多且效果肯定的一种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措施,其保护机制十分广泛。文章主要介绍低温对缺血后脑能量代谢、兴奋性氨基酸释放、Ca2+水平及其靶酶活性、自由基产生等的影响。
神经组织移植治疗皮质梗死现正处于研究阶段。实验研究表明,胚胎脑组织植入皮质梗死区内,其神经元有分裂和分化能力,与宿主脑发生神经纤维联系。文章对神经组织移植治疗脑皮质梗死的方法、移植供体选择、宿主脑与移植物之间神经纤维连接、宿主与移植物的神经功能整合进行了讨论。
TCD是一种能实时记录脑血流速度的无创伤测量仪。通过它对单侧颈动脉阻断时颅底动脉检测,可以了解脑侧支循环的沟通情况和脑血管自动调节代偿功能,进而了解在丧失一侧颈动脉时,脑对缺血的耐受能力。
血脑屏障是机体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结构基础,在创伤性脑水肿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血脑屏障在创伤性脑水肿形成中的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有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