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偏航轴承接触力分布与疲劳寿命分析

来源 :润滑与密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andh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风电偏航轴承的结构和受载特点,建立轴承的整体有限元模型并求解联合载荷下的接触力分布.为降低模型复杂性和减小计算规模,通过赫兹接触理论获取滚动钢球与滚道的接触力和变形关系;将这些变形特征赋予非线性的弹簧单元,使弹簧单元与钢球的接触变形特征一致,从而模拟钢球与滚道的接触,并通过经验公式和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建立轴承局部等效接触模型,分析不同接触角和滚道半径系数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和轴承疲劳寿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接触角增大,滚道表层最大应力值减小,而轴承疲劳寿命随接触角增大而提高;滚道半径系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最显著,随着滚道半径系数增加,滚道表层最大应力值增大、疲劳寿命减小;不同的接触角和滚道半径系数下,滚道沿表层深度的应力分布基本一致.
其他文献
为改进计算精度和提高计算效率,采用CFD软件Fluent对径向动压气体轴承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使用软件Solidworks建立径向动压气体轴承三维物理建模;从可压缩流体润滑方程及连续性方程出发,得到等温条件下动压润滑雷诺方程的基本形式,运用有限差分法计算径向动压轴承的压力分布及承载力等特性;采用Fluent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拟,直接求解气体润滑基本方程Navier-Stokes方程,分析偏心率和长径比等轴承参数对气体轴承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轴承整体气膜的压力分布沿轴承轴向中线几何对称,由于轴承的偏心作用
为探讨均质化对润滑脂稠化剂微观结构和性能影响,利用精密三辊研磨机以不同辊间距研磨锂基润滑脂,系统研究研磨前后锂基润滑脂的微观结构、锥入度、滴点、机械安定性、胶体安定性和流变学性能,并分析稠化剂微观结构与润滑脂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未研磨的润滑脂相比,研磨可提高锂基润滑脂稠化剂的分散均匀程度;研磨后润滑脂的锥入度显著降低;随着研磨辊间距的减小,胶体安定性和结构强度逐渐升高,机械安定性降低;润滑脂的性能与稠化剂的微观结构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锂基润滑脂性能的变化是由于研磨处理使稠化剂和基础油相互作用的比表面积
为探讨一种无泄漏柱塞缸密封件层叠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利用ABAQUS软件,采用Mooney-Rivlin模型对其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密封件在轻载大行程下的变形规律和应力分布.设计实验,研究密封件在实际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并将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整个变形过程中,密封件层叠结构由于内外层叠的压缩,起到了吸收大行程变形,防止密封件产生不规律变形的目的;密封件在变形的过程中,密封件底部转角处将会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而密封件层叠结构的最大应力值远小于普通的直筒型结构,因此可以有效
为研究MEC密封圈结构对密封性能和结构强度的影响,以油管悬挂器MEC非金属密封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密封圈的结构与原理的基础上,考虑工作压力、安装方式和密封圈内、外过盈量的情况下,基于刚柔接触模型,建立MEC密封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利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密封圈各结构参数对密封性能和结构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MEC密封工作时,整体最大应力出现在金属端帽压弯根部,弹性体的最大应力出现在内侧接触部位;弹性体的最大接触应力分布呈现中部向两端逐渐减小的规律,并且变化近似对称;MEC密封的橡胶内侧长度、圆弧半径和
以往轴向迷宫密封设计时多借鉴旋转迷宫密封的研究成果,而对于轴向迷宫密封,其内部流体变化形式存在较大区别.为探讨轴向迷宫密封流场分布和泄漏特性,对某型号迷宫压缩机活塞气缸部位采用的齿形轴向迷宫密封结构进行研究.建立该轴向迷宫密封结构的三维模型,对迷宫密封泄漏特性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分析迷宫密封流体域内压力分布、流场分布及结构变形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轴向迷宫密封齿形结构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将流体压力能转换为湍动能,通过逐级能量损耗而实现密封;迷宫密封结构在入口处发生最大变形,流体出口处活塞气缸总变形量降低.
转子式空调压缩机摩擦噪声主要来源于其内部相互接触的各个运动副.为识别转子式空调压缩机摩擦噪声的来源,通过销盘实验测定曲轴与上下法兰组成的系统中不同摩擦副的摩擦因数,拟合得到摩擦-速度负斜率曲线;建立曲轴法兰系统的有限元模型,以摩擦-速度负斜率曲线加载,提取其复特征值和等效阻尼比,初步分析摩擦噪声可能发生的频率.对实际采集的压缩机噪声信号进行EMD-FastICA分析,提取出摩擦噪声的频率来印证初步猜想.为预测系统摩擦噪声的发生趋势,试调整动摩擦因数和静摩擦因数,以不同的摩擦-速度负斜率曲线对曲轴法兰模型进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加入减摩剂单油酸甘油酯(GMO)和分散剂聚异丁烯琥珀酰亚胺-多胺(PIBSA-PAM)的正十六烷基础油在不同压力条件下剪切时的摩擦学特性.构建光滑铁壁面的纳米间隙润滑剂模型,对GMO分子、PIBSA-PAM分子和壁面之间的吸附和团聚行为进行阐释,得出润滑油膜中每种分子的密度分布及剪切过程中的速度分布,输出固体壁面的横向力和正压力后计算得到摩擦因数.结果表明:在不同压力下加压至稳定时,GMO与PIBSA-PAM的近壁面密度峰值与正十六烷的近壁面密度峰值所处位置均相同,表明GMO、PIBSA
为提高磁流体密封耐压能力,在传统磁流体密封结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变齿磁流体密封结构.基于磁流体密封耐压理论,利用ANSYS Maxwell软件对新型变齿结构密封间隙内磁感应强度大小分布进行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变齿宽系数、变齿高系数2个因素单独及共同对磁流体密封耐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变齿宽系数的增加磁流体密封耐压能力先增加后减小;随着变齿高系数的增加磁流体密封耐压能力逐渐减小;变齿宽系数及变齿高系数两因素共同作用时,在变齿高系数及变齿宽系数均为1.1的情况下磁感应强度差最大,密封耐压性能最好.
针对石油化工等行业对高温介质机械密封产品的质量评价要求,研制高温介质机械密封性能测试装置及系统.该装置主轴采用悬臂设计,密封腔独立支撑,结构简单,便于安装密封;系统内高温介质采用强制循环,最高运行温度为400℃,并进行精确控制使温度趋于稳定.通过理论计算分析和运行试验可知,装置及系统设计安全可靠,运行稳定,完全能满足机械密封行业相关标准和评价规范关于高温试验的要求,为高温介质机械密封产品研发提供测试手段支撑.
由于AI教师在知识调取、数据存储、智能计算、交互反馈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其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成为热点.AI教师一方面能够减轻教师压力,拓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能够辅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动意识.为此,首先对应用AI双师教学模式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搭建其关键技术框架,最后以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为例,针对课前、课中、课后3个阶段进行教学活动设计,验证了其对新工科教学的促进作用,并基于以上研究对应用AI双师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给出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