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意义

来源 :中华神经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检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分别收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3例NMOSD患者、13例长节段/横贯性脊髓炎(LETM)患者、13例视神经炎患者(发病早期)及16名健康成年人的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ICOS及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的表达情况,同时收集3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组血清可溶性ICOS(sICOS)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NMOSD发病早期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ICOS表达(26.37%±3.4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95%±0.32%,t=7.31,P<0.01)及另外两组患者(LETM 8.04%±2.14%,视神经炎10.51%±2.05%,t=4.50、3.93,均P<0.01),而血清中sICOS表达[(10.65±2.86) pg/ml]则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2.69±4.14) pg/ml,t=3.39,P<0.01]及另两组患者[LETM (29.31±8.52) pg/ml,视神经炎(21.71±4.14) pg/ml,t=2.82、3.13,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ICOS/ICOSL通路在NMOSD病理过程较早阶段发挥作用,是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是眼科急症,患者视网膜由于缺血、缺氧而视细胞迅速死亡,如未能接受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损伤。RAO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扩张血管和降低眼压治疗,前者包括药物治疗及气体吸入,后者包括前房穿刺术或青光眼降眼压药物治疗。除此之外,RAO现有的治疗方法还包括调节植物神经治疗、激光、手术等。溶栓治疗也是各类血管阻塞的治疗方法之一,有研究显示对RAO的患者在一定的时间窗内
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细胞中的线粒体不断地分裂、融合、移动、运输和线粒体自噬等,这些动态的过程在调节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对细胞的存活、代谢、功能等有重要影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作为视网膜中一类特殊且重要的神经元,对线粒体的动力学改变特别敏感。有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神经萎缩疾病的研究发现,控制线粒体融合的相关基因与RGCs功能密切相关。实验性青光眼模型提示,眼压升高引起RGCs
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是一种分泌性蛋白,具有4个不同的结构域,为其在多种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CYR61可调控多种细胞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参与细胞的增生、迁移、黏附、血管新生、炎性介质调控、胚胎发育、骨及软骨的形成等过程,因其具有能显著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CYR61在新生血管性眼底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湿性年龄相关性黄
期刊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一种全球高发的严重感染性致盲眼病,视力的慢性损害常与感染的复发、角膜瘢痕、角膜白斑、新生血管以及新生淋巴管等相关。根据目前的研究,角膜的损伤是免疫系统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反应的结果。由于HSK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全面了解其初次感染、潜伏、复发的机制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分别阐述自噬、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和微小RNA等几个方面在HSK感染与发病中的
角膜移植是目前治疗角膜盲最有效的方法,但角膜供体材料不足及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限制了角膜移植的临床应用。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正常生物学功能的组织工程角膜替代物是解决当前角膜供体不足最为有效的方法。近些年来,随着生物材料、细胞培养及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角膜在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及组织的三维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组织工程产品及技术也已经应用于临床。人们有望通过组织工程技术构建
青光眼的主要病理特征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渐进性丢失,而其损伤机制尚未明确。自噬是溶酶体降解物质的过程,该过程消除了受损的细胞成分,包括细胞器和长寿蛋白,这对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自噬参与了青光眼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总结了视神经损害模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高眼压模型等不同青光眼动物模型中自噬与RGCs的关系,发现在不同青光眼动物模型中,自噬既可促进RG
阿司匹林是重要的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全身的环氧合酶发挥解热、镇痛、抗炎和抗血小板的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及风湿免疫性疾病中被广泛使用。新生血管本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修复,但同时在肿瘤及眼科各种疾病中也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阿司匹林对病理性新生血管的产生到底发挥着何种作用,目前尚处于争论阶段:一方面,阿司匹林对于新生血管产生作用最强的作用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阿司匹林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