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如何掌握“分寸”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sc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自新的音乐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国音乐教育界广泛掀起了一场音乐课程改革的浪潮.音乐改革应朝着"隐形,简略,开放"的方向发展,不应再以传统的"显形,具体,封闭"的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但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往往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从而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对课程改革认识上有偏差,片面地看待课改,走形式主义,不注意音乐课程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出现了许多异常的现象.例如:教室里响亮和谐的合唱越来越少,学生通过几年的音乐学习,却看不明白一张简单的歌谱,音乐课像游戏课或者像体育课……这难道不是音乐教育的悲哀吗? 这样的结果并不是音乐教学改革的初衷,所以我们在音乐改革中, 应该把握好“分寸”。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育的任务是提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并在音乐实践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但在音乐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音乐教师片面追求教学风格和课堂气氛,忽略学生的音乐感知和感悟能力,只追求表面热闹,已成为当今课改中的普遍现象。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音乐教学呢?
  一、把握音乐知识技能与音乐表演的“分寸”
  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大纲中多注重音乐知识的教授,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多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因此,就必须注意把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与音乐表演的“分寸”。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再讲授基本的音乐知识,课堂上全部用音乐表演来代替基本技能的学习,如歌唱表演、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等形式将课堂设计得非常花哨。
  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表演音乐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通过音乐活动获得审美的愉悦。但这种表演法一般仅适合初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欣赏歌曲《阳关三叠》时,可让学生根据剧情需要,有选择性地排练其中角色,如:诗人、元二、杨柳、吹箫人、酒保等,分角色演唱歌曲中人物的对话。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程当中,增强音乐表现力,了解历史,理解音乐。
  虽然音乐知识的系统掌握不是学生參与音乐活动的先决条件,但却是使他们更好地从事音乐活动、培养音乐能力的保证。音乐是技艺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相应的技能,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法产生,音乐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忽视基本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在离开老师以后,将无法继续自学音乐,而这与目前教育方针所提倡的终身学习是相矛盾的实践证明,要让课堂活跃起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内容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心中有数,不能太随意太盲目。而且必须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的。
  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表演环节时往往让有才艺的学生表演,参与教学过程,而没有才艺的学生便没有参与的机会,只是作为观众。这是不符合音乐教育理念中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音乐课堂的基本理论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过多讲授音乐知识而忽略音乐表演,就会走进传统的旧式教学的误区。因此,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将是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演员和观众这三个角色,充分发挥音乐教师的示范、引导和研究指导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讲解音乐知识技能和音乐表演的“分寸”,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当同学们兴趣和情绪不高、缺乏积极性时,教师就应该扮演好演员和导演的角色,通过富有情感而又恰如其分的示范表演,为同学们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教学环境;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学习欲望强烈时,应该结合音乐作品教学的需要,及时介绍一些相关的音乐文化与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加强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满足同学们高涨的求知欲望和审美需求。
  二、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分寸”
  多媒体的运用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在音乐教学中精心布局、合理运用多媒体,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这毕竟是辅助手段,要控制好运用的“分寸”,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会冲淡音乐教学本身,影响和降低教学质量。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将课件设计成顺序性结构,教师上课不停地按键播放,宛如一位“讲解员”,这不仅以计算机的思路限制、取代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人成了机器的奴隶,而且改变了音乐教学作为人文课程的学科性质。
  音乐是一个特殊的学科,需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成功的范唱、范奏和生动的讲解是必要的,因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来自教师,学生一旦对教师的讲解和表演产生佩服感和信任感,就能更有兴趣学习音乐知识。而运用多媒体展示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已丧失了表演艺术的“即兴性”和“现场感受性”。此外,音乐课堂中还有歌唱的基本训练、节奏的基本训练、视唱练耳的基本训练和基础乐理知识的介绍等,这些都不是多媒体所能解决的,多媒体只是一个帮助学习的工具,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并且不具备人的能动性。所以,在现代音乐课中,我们应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分寸”,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合理、适度地安排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单纯地为了所谓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而被多媒体“捆”住了手脚。
  综上所述,如果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到以上“分寸”的控制与把握,音乐教学的目标就会达到,学生就能在音乐课上既感受、体验到音乐美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又学到了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演唱的技巧、技能。这是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完成的一项艰巨任务。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也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制定的最终目的。我们将拭目以待。
其他文献
摘要:有效学习是师幼双方积极互动,发现并解决有价值问题的活动。这里的“有效”,不仅体现了教师如何有效提问,更体现了幼儿如何有效发问,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主客体相互了解、和谐发展。本文从“营造探究性的发问环境”、“ 提供支持性的发问方法”、“安排多路径的发问机会”三个方面,讲述了在真实而又丰富的学习环境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怎样有效地支持每一个幼儿快乐自主、大胆自信地发展的。  关键
“嗨,先生们!我们能不能摆个酷一点的造型?”正在纽约市哈德逊河的豪华游艇上为美国男篮“梦八队”拍摄写真的詹妮弗向她的摄影对象们建议到。他们接着换了几个造型,可都没有让这名挑剔的摄影师感到满意,“噢,好吧伙计,想象一下阿根廷人正站在你们面前。”接下来就有了这张德怀恩·韦德和勒布朗·詹姆斯的眼中充满了仇恨,就连“甜瓜”脸上招牌式迷倒众生的微笑也不见了踪影的照片。三个人环抱在胸前的手臂和杀气腾腾的表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