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上织出致富梦

来源 :中国扶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j0425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背塘,只有一户人家的村庄
  1966年,殷玉珍出生在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一个农民家庭。东坑地处沙漠边缘,十年九旱,是一个出了名的穷乡。殷玉珍家六口人,就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养家糊口。因为穷,殷玉珍没有上过学。
  女孩子逃出“苦海”的唯一途径就是嫁人,但殷玉珍却被迫嫁给了父亲的救命恩人的儿子——一个生活在沙窝子里的陌生男人。
  一处用树枝搭建的沙窝子,像原始人居住的史前建筑,没有门窗,不遮风沙。远近除了一望无际的沙丘,除了丈夫、公公和自己,再无人烟。
  面对这暗无天日的日子,殷玉珍出逃过很多次,但最终还是只能跟着丈夫再回到那个沙窝子。
  没有人可以交流,没有水喝,甚至没有能填饱肚子的粮食,与世隔绝般的日子度日如年。为了活下去,她疯痴一样在沙漠里淘井,井被风沙盖住了就再淘……
  而这个只有一户人家的沙窝子连名字都没有,殷玉珍和丈夫商量,给这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井背塘。这里既没有井也没有塘,这个理想化的名字来自于她心中美好的渴望,也是她不停淘井和活下去的希望。


  绿色梦,撑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就是无数次把自己从黄沙中解救出来、对生活已几近绝望的殷玉珍,却在给生父奔丧返回的路上,突然发现了希望。
  那天,在父亲坟前磕过头的殷玉珍在返回途中,走累了,坐下来休息,却突然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青青的草,绿绿的树,连风儿刮过的声音也是轻柔的。在沙漠里待久了,大概患上了“绿色狂想症”吧,殷玉珍突然萌生一个念头:如果能把这草、这树、这景移到沙漠里去该多好啊?而且,听说树苗能卖到城里赚钱,赚到了钱,日子不就有盼头了吗?这个念头让殷玉珍激动不已。她赶紧俯下身去轻轻地挖了一棵小树苗,并虔诚地带着那个绿色的梦想走进了沙漠。
  小树栽下了,沙漠里出现了一抹绿色。
  那些日子,殷玉珍着了魔似的守着小树苗,一守就是大半天,每天给它们浇水,精心呵护,更多的时候是用心灵和它们对话……
  也许是殷玉珍的心思感动了上天,那棵小树苗居然奇迹般的活了,而同时活起来的还有她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栽在心中的那个绿色的希冀。
  成功的喜悦让殷玉珍有了坚定的信念。她想,如果在每个沙梁上都种上树,一棵棵连成一排排,一排排连成一片片,那样的景象该有多么美好!
  可是,要种树,树苗从哪里来?殷玉珍苦思冥想,得出一条结论,只有买树苗。她盘算了一下自己的家底,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那只只有三条腿的山羊了,牙一咬,心一横,用它换来600棵小树苗,围着地窨子栽了整整一圈。
  冬去春来,600棵小树苗竟然成活了100多棵。这让殷玉珍着着实实地看到了那个绿色的梦,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也坚定了她在沙漠里种树的决心。


  家里实在没钱了,她跑回娘家借了300块,买回几头小猪仔,再用养猪挣来的钱买树苗。丈夫经常出去打工,帮人家盖房子、打土坯、干农活,领了工钱就买树苗回来。一家人的所有收入除了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外,几乎全部买了树苗。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夫妻俩却无怨无悔。
  突然有一天,喜从天降。
  那天,丈夫从外面打工回来,兴冲冲地告诉殷玉珍村委会里分来了5万多棵树苗因无人栽种,正一天天枯萎。说是上级正鼓励大家在沙漠里栽树,可以无偿提供树苗,还给予优惠政策。殷玉珍激动不已,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啊!和丈夫一合计,这5万棵树苗咱们要了。于是,夫妻俩借来3头牛,每天披星戴月地往家驮树苗,整整驮了半个月。
  树苗都驮回家了,看着成堆的树苗,虽然人已精疲力竭,可季节不等人,拣回来的树苗必须在这个春天里全部栽下。
  一年365天,殷玉珍给自己规定的休息日只有5天——初一到初五回家过年。除此之外,全部精力和时间都用在植树造林上。
  在沙漠里植树,风沙是树苗的大敌。
  1987年,夫妻俩苦苦开挖了一个冬天,在沙梁挖出了一条6000多米长的沙沟,种上了5000多棵沙柳。结果,一场沙暴就把刚栽下的树苗吹得无影无踪。
  看到自己的艰辛竟然一瞬间化为乌有,殷玉珍伤心地大哭。
  但是,沙漠不相信眼泪。痛定思痛后,殷玉珍发现,种树不能蛮干,要讲究科学方法。沙漠里风沙大,种树前要先设沙障,把流沙固定下来,然后再开始植树。
  “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这就是殷玉珍从失败中总结出的治沙经验,而这经验也让林木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在一次背树苗回家途中,遭遇风暴,殷玉珍连人带树被卷入沙谷,她侥幸从沙谷里爬出来,却失去了她的第一个孩子。
  为了种树,她无暇照顾孩子,第二个孩子被野狗咬伤,落下终身残疾。小女儿还不会走路时,殷玉珍就背着她在沙漠里种树。沙漠太阳毒,一天下来,小女儿起了一身的水泡,留下了终身怕光的后遗症。
  但是,无论经历怎样的失败、困难,都无法动摇她的“绿色梦”“脱贫梦”。
  三十年,六万亩沙漠变成绿洲
  时光荏苒。整整30年,殷玉珍和丈夫一起用超人的毅力控制了10万亩流沙,栽种了60万棵绿树,绿化了6万亩沙漠,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庄园。殷玉珍终于摆脱了贫困,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但殷玉珍的绿色梦还远不止这些,她还要让梦的色彩丰富起来,让生活在大漠周边的人都像她一样,看到幸福生活的美好,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2008年,殷玉珍成立了治沙造林公司,主要经营自己种植的绿色有机食品,有小米、玉米、西瓜、甜瓜……殷玉珍为她的产品注册了“漠海”商标,她说:“大漠虽然荒凉,只要人们善待它,它就像大海一样浩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和宝藏。”   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殷玉珍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美好的前景。“我不但要治沙,而且要‘吃’沙,在沙漠上种树种草,可以固沙,固沙后沙梁上可以种庄稼,庄稼卖了钱可以养牛羊,牛羊卖了钱可以用来治沙,我要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还打算在沙漠里建造一个万亩的人工湖,在湖里种荷养鱼,让沙漠变江南。”


  当年的村姑如今已是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全国治沙标兵,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2005年还荣获了“联合国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10年去韩国参加防治沙漠化国际会议,获CAIA奖……
  2009年,在井背塘召开了一次由7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治沙会议。殷玉珍和她的井背塘从此声名远播,从大漠深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如今的井背塘也已今非昔比,不但有了路,有了水,有了电,有了楼房,楼房的大门口还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井背塘治沙造林有限公司,董事长便是殷玉珍。
  广场的旗杆上呼啦啦飘扬着三面旗帜,一红一黄一绿,红的是国旗,黄的是公司的会旗,绿的是商标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面已经注册的商标旗竟然出自殷玉珍之手。殷玉珍至今还保存着她当年用铅笔设计的草稿,图形的下方是一双张开的手,上方是一个绿色的地球。她的设计理念是:用我的双手给沙漠穿上绿装。
  整整30年,井背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公司成立以来,殷玉珍再也不是单枪匹马植树造林了,她把植树造林发展成一种新兴产业,每年雇请数百人来这里植树育林,在她的影响下,周边很多人也积极参与治沙种树工作。井背塘富了,周边的群众精神面貌和生活水平也大大改观。井背塘,不再荒凉,不再寂寞。
  2014年,殷玉珍把现代农业与观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自筹和向上级争取,投资4000多万元启动建设了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运动健身、治沙教育为一体的沙漠生态示范园。“生态园”中不仅有1000平米的生态餐厅和400多平米的二层办公楼,更有5000平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功成名后的殷玉珍并没有忘记周边的乡里乡亲,在她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也掀起了造林治沙的热潮,涌现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户,全旗森林覆盖率达32.5%,周边近10万亩荒沙彻底披上了绿装。
  殷玉珍曾说过:“种了30年树,恶劣的生态环境改善了,我们治沙人的生活质量也该提高了,这个钱也要从沙漠里挣。我不仅要做治沙状元,更要当致富能手。”如今,她的这一目标得以如愿,毛乌素沙漠都绿起来了,周边的父老乡亲也都富起来了。殷玉珍实现了从“防沙治沙”到“沙漠淘金”再到“沙漠上织出致富梦”的精彩转型。
其他文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户能不能脱贫、贫困村能不能摘帽,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央签订脱贫“军令状”的各省面临着这场“大考”。  党中央对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高度重视,许多优惠政策与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诸多的“好处”导致很多地区和群众拒绝“摘帽”,甚至出现了“争戴穷帽”现象。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地官员为了“政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层层加码、“摆盆景”
期刊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依靠产业进行精准扶贫,引进了中盛农牧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养鸡、养羊,带着千家万户脱贫,效果很好,庆阳2020年全部脱贫没有问题。公司老总叫张华,他可是我们庆阳精准扶贫的领跑者。”庆阳市农牧局局长张强热情地介绍道。张华何许人也? 中盛公司为什么在庆阳这么受欢迎? 张华怎么就成了“庆阳高原精准扶贫的领跑者”?  苦娃出身来扶贫  一米八的个头,黝黑的脸上透着刚毅和自信,这是一个典型
期刊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 2015年全县有贫困人口79553人,贫困发生率为20.2%,平均每5个隆林人中就有1个贫困人口,全县192个行政村中有88个是贫困村。  新州镇马雄村是隆林县88个贫困村之一,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0公里,全村有7个自然屯,13个村民小组,共1864人,居住着壮族、苗族两个民族,2015年末全村有贫困人口202人,贫困发生率10.84%。由于交通条件落后,缺
期刊
“党建引领来致富,家家发展有门路。”这支流传在贵州省湄潭县金花村大青沟组的顺口溜唱出了当地群众的心声。  过去,金华村党组织管理混乱,凝聚力不强,扶贫政策、项目进村难以扎根。脱贫攻坚鏖战正酣,要想如期确保金华村摘掉穷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为此,金花村党支部书记冯燕青和村两委班子认真探讨,召开全村党员大会、村民民主代表大会征求意见建议,最终确立了“党建引领、改革推动、村企共建、融合带动”的总
期刊
2016年10月20日,随着山西省吕梁市中级人民法院驳回了时任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党委书记郑守祥的上诉请求,这起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书记、镇长侵害群众利益案件终于划上了句号。  对口扶贫资金成肥肉  2011年春,根据石楼县政府的要求,义牒镇决定实施留和线通道和荒山绿化工程。时任义牒镇镇长王立国向省煤运公司争取扶贫对口资金125万元,此款于2011年7月26日至2011年12月26日陆续到账。  这些
期刊
土地制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在“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开发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置于脱贫攻坚的保障体系中,提出了“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论断。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之一,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安徽省金寨
期刊
“这里常年水汪汪,只长茅草不打粮,旱天到处飞蚂蚱,雨天遍地蹦蛤蟆,锅里煮的地瓜干,床上铺的烂席片,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破棉袄……”  在山东省东平湖库区,移民长期传唱的歌谣里,有贫穷、有无奈。  东平县地处鲁中山区到鲁西南平原的过渡带上,境内有黄河、汶河、大运河众水汇聚,东平湖是宋代“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周围群峰竞秀,绿柳绕堤,构成一幅优美壮丽的山水画卷。  就是这样一个“美得让人心醉
期刊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东部沿海开放经济发达地区,要贯彻好这一战略,必须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标衔接、创新实干,在找准脱贫路径、增强内生动力、构建长效机制方面狠下功夫。  胶州市总人口87.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55人。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达到981亿元和80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1位。可以说,仅仅完
期刊
近日,重庆市巫溪县大河乡紫花村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竞相绽放,十分灿烂,蜜蜂飞舞,游客拍照,好一派春日盛景,别一番乡村生机。  “种油菜花不光好看,还来钱呢!去年收成好哦,一亩地可以收300多斤菜籽。”紫花村2016年的脱贫户郭正翠高兴地说。她家去年试种油菜3.5亩,共收获了1100斤菜籽,榨菜籽油400斤,收入4000元,此外,她还领取了种植油菜的补助金1050元。  2015年7月,巫溪县总工会党组
期刊
没有稳定有效的产业作支撑,就没有令人信服的减贫摘帽。  在素有“植物王国”之称的云南,各种植物基本上都能找到属于它生长的那块土壤。滇西地区的产业根基虽然扎得不深,但良好的种养殖基础依旧可以让贫困百姓看到致富的曙光。  5月25日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电视电话会议上,汪洋副总理提出要将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衔接起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