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1世纪初以来,近代出版史研究热潮兴起。当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之后,随着国人对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学习热情的迸发,书刊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民国出版业百花齐放,一度繁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虽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结论有失偏颇,但学界普遍认为,民国时期的出版比以往的各朝各代,更具有某种“当代性”和现实参考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继2008年《中国出版通史·民国卷》出版之后,近日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武汉大学吴永贵教授独撰的断代出版史著作———《民国出版史》的问世,该书在体例、识见和史料上,对前书成果有所继承,亦有较大的调整和提高。
诠释与议论
出版并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社会发展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它往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动、政治形势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迁、个体与群体思想的转换等等密切相关。根据作者的理解,所谓出版近代化,它不完全是一个历史分期层面上的概念,更多的还是寓指近代出版所产生的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新质。技术的新手段,经营的新方式,出版物的新内容,出版观的新调整,出版职业的新确立,出版体制的新变迁,出版布局的新转移,出版文化的新递演等,都是出版近代化内涵中的重要元素。作者认为,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总体来说,是两方面大的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一是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其动力杠杆般的强劲拉动,成就了从传统出版向近代出版的历史转身。”从传教士开始率先引进的西方近代石印、铅印、排版等技术,到这些技术在国内的改进、本土化与最终广泛应用,作者均要言不烦地一一勾勒出来。二是出版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改善,包括新出版市场的展现所带来的商业前提,知识分子的出版职业化所带来的智力保障,著译作者队伍的扩大所带来的资源基础,版权制度的确立所带来的利益保障,现代经营所带来的组织管理方式调整,硬件设施所带来的商业流通条件改善,以及政府控制力量的薄弱所带来的文化环境宽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从而将出版变革的“小过程”与社会变革的“大过程”紧密地勾连在一起,读来令人信服。
体例与篇章
民国虽然只有短短38年历史,却有着如本书《序》作者王余光先生所说的那样:“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大历史’,政局上的多变和文化上的多元,都有着与前朝后世不尽相同的状貌。出版作为一种政治舆论的空间,学术文化的载体,以及国民经济的产业,亦有许多为后人所乐道,甚至感到难以企及的地方。”
我们说,出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晴雨表,它的兴衰起伏,总是与时局的变化和文化的播迁相伴随。民国时期发生的那些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均无一例外地折射进出版发展的脉络中来,因而需要在社会文化的纵向发展背景中,才好明白民国出版的发展阶段特征及总体状貌。像这样的叙述,我们把它称之为“宏观概说”。这是一种从时间维度的纵向把握。其他诸如出版业的空间区域分布,出版物类型的学科结构,出版机构及出版从业人员的规模等,都需要给以“面”上的交待,从而型塑出民国出版业的立体印象。《民国出版史》二、三两章,做的就是这样的整体勾勒工作,多有归纳和总结,亦有统计和分析,所谓历史之“大”,循此可寻踪迹。这两章,可视为民国出版史的总论部分。
不过,我个人更感兴趣的,还是本书从第四章起始的各带有专题性质的分章分论。作者在《后记》中这样说道:“说机构,论人物,举制度,言环境,谈影响,出版史和其他教育史、文学史等专门史一样,在写作的视角和取向上,大致相差不远”。但作者又解释说,他之所以“琐琐细细不厌其烦地写下来,是感慨于那个时期很多出版机构的一份独立与自尊,出版人物的一份锐气与敬业,也希望读者能从那个时期的书局书人书事中,感受到一份令人神往的出版精神和文化情怀”。至于“出版法律与出版管理”所体现出来的言论空间尺度,“编辑出版工作”与“书业经营与管理”所体现出来的行业特点,“教科书出版”和“各类型图书出版”所体现出来的出版文化,作者不惜笔墨,各为专章,一一详说。写的虽然是过去的历史,却令人掩卷深思。
机巧与笨拙
写好历史,一定要充分地占有史料。由于民国时期距离我们较近,其相关的出版史料和文献也较多。从写作的角度上来说,史料多不见得比史料少就更容易入手。看《民国出版史》书后之参考文献,除传统的各文献类型外,作为学术手段新贵的“网”与“库”,亦赫然在编在列。参考文献涉及的“数据库类”达11种之多。
有理由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所应用的诸多“数字化”资料及相关手段,对他提升这部著作的质量,大有帮衬。且举例子来说。在本书第六、七、十三章中,作者分别为118位出版人写了传略。不同于前文列传人物的史论结合,传略的特点是述而不论,其要在于为传主提供简备而又准确的生平史料。如此多的人物,不可能一一细加研究,利用现有的年谱或年表,则是一种可信、可行的捷径。看书中随文的页下注释,作者取的正是这个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据我的经验,若没有对“读秀”和“知网”的娴熟运用,甚至都很难知道是否有这些年表、年谱存在,更不用说找全找齐了。
不过,让我最为佩服的,还不是作者利用新技术手段检索文献的高超技能,而是他钻故纸堆时表现出来的不计时间成本的披沙拣金功夫。在本书正文的数千条注释中,《申报》的征引使用频率为最高,涉及了《申报》的各个时段。完全可以想见,作者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是把《申报》从头至尾翻阅了一遍的。笨,诚则笨矣;拙,诚则拙矣,却是回到历史现场的方便之门。
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本书给我的个人阅读体验,平添了几分文字内容之外的愉悦享受。然而,在读完作者情感浓烈又妙趣横生的“后记”,会心、开心一笑之后,也感到了书中存在的些许遗憾与不足。其一,本书只论民国时期中文图书的出版,对以少数民族文字和其他国家文字出版的图书出版情况,基本上没有涉及,因而这本书更确切的书名应该是“民国时期中文图书出版史”。其二,本书以第十一、第十二两章的篇幅,讲述出版物类型,涉及教科书、古籍、工具书、儿童读物、丛书五种类型的重要出版物,其实,照我看,翻译图书和畅销书,亦应该给予同等的章节待遇,同样需要浓墨重写。其三,按一般断代史书的惯例,都应附录“大事记”,以便读者从时间的角度纵向把握行业历史的变迁,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却付之阙如了。据闻,作者在写作《民国出版史》的过程中,也编出了50余万字的《民国书业史料长编》,正在修改之中,我们盼望该书早日出版。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袁剑)
诠释与议论
出版并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社会发展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它往往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动、政治形势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变迁、个体与群体思想的转换等等密切相关。根据作者的理解,所谓出版近代化,它不完全是一个历史分期层面上的概念,更多的还是寓指近代出版所产生的不同于传统出版的新质。技术的新手段,经营的新方式,出版物的新内容,出版观的新调整,出版职业的新确立,出版体制的新变迁,出版布局的新转移,出版文化的新递演等,都是出版近代化内涵中的重要元素。作者认为,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总体来说,是两方面大的因素共同合力的结果。一是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其动力杠杆般的强劲拉动,成就了从传统出版向近代出版的历史转身。”从传教士开始率先引进的西方近代石印、铅印、排版等技术,到这些技术在国内的改进、本土化与最终广泛应用,作者均要言不烦地一一勾勒出来。二是出版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改善,包括新出版市场的展现所带来的商业前提,知识分子的出版职业化所带来的智力保障,著译作者队伍的扩大所带来的资源基础,版权制度的确立所带来的利益保障,现代经营所带来的组织管理方式调整,硬件设施所带来的商业流通条件改善,以及政府控制力量的薄弱所带来的文化环境宽松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从而将出版变革的“小过程”与社会变革的“大过程”紧密地勾连在一起,读来令人信服。
体例与篇章
民国虽然只有短短38年历史,却有着如本书《序》作者王余光先生所说的那样:“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大历史’,政局上的多变和文化上的多元,都有着与前朝后世不尽相同的状貌。出版作为一种政治舆论的空间,学术文化的载体,以及国民经济的产业,亦有许多为后人所乐道,甚至感到难以企及的地方。”
我们说,出版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晴雨表,它的兴衰起伏,总是与时局的变化和文化的播迁相伴随。民国时期发生的那些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均无一例外地折射进出版发展的脉络中来,因而需要在社会文化的纵向发展背景中,才好明白民国出版的发展阶段特征及总体状貌。像这样的叙述,我们把它称之为“宏观概说”。这是一种从时间维度的纵向把握。其他诸如出版业的空间区域分布,出版物类型的学科结构,出版机构及出版从业人员的规模等,都需要给以“面”上的交待,从而型塑出民国出版业的立体印象。《民国出版史》二、三两章,做的就是这样的整体勾勒工作,多有归纳和总结,亦有统计和分析,所谓历史之“大”,循此可寻踪迹。这两章,可视为民国出版史的总论部分。
不过,我个人更感兴趣的,还是本书从第四章起始的各带有专题性质的分章分论。作者在《后记》中这样说道:“说机构,论人物,举制度,言环境,谈影响,出版史和其他教育史、文学史等专门史一样,在写作的视角和取向上,大致相差不远”。但作者又解释说,他之所以“琐琐细细不厌其烦地写下来,是感慨于那个时期很多出版机构的一份独立与自尊,出版人物的一份锐气与敬业,也希望读者能从那个时期的书局书人书事中,感受到一份令人神往的出版精神和文化情怀”。至于“出版法律与出版管理”所体现出来的言论空间尺度,“编辑出版工作”与“书业经营与管理”所体现出来的行业特点,“教科书出版”和“各类型图书出版”所体现出来的出版文化,作者不惜笔墨,各为专章,一一详说。写的虽然是过去的历史,却令人掩卷深思。
机巧与笨拙
写好历史,一定要充分地占有史料。由于民国时期距离我们较近,其相关的出版史料和文献也较多。从写作的角度上来说,史料多不见得比史料少就更容易入手。看《民国出版史》书后之参考文献,除传统的各文献类型外,作为学术手段新贵的“网”与“库”,亦赫然在编在列。参考文献涉及的“数据库类”达11种之多。
有理由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所应用的诸多“数字化”资料及相关手段,对他提升这部著作的质量,大有帮衬。且举例子来说。在本书第六、七、十三章中,作者分别为118位出版人写了传略。不同于前文列传人物的史论结合,传略的特点是述而不论,其要在于为传主提供简备而又准确的生平史料。如此多的人物,不可能一一细加研究,利用现有的年谱或年表,则是一种可信、可行的捷径。看书中随文的页下注释,作者取的正是这个四两拨千斤的巧劲。据我的经验,若没有对“读秀”和“知网”的娴熟运用,甚至都很难知道是否有这些年表、年谱存在,更不用说找全找齐了。
不过,让我最为佩服的,还不是作者利用新技术手段检索文献的高超技能,而是他钻故纸堆时表现出来的不计时间成本的披沙拣金功夫。在本书正文的数千条注释中,《申报》的征引使用频率为最高,涉及了《申报》的各个时段。完全可以想见,作者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是把《申报》从头至尾翻阅了一遍的。笨,诚则笨矣;拙,诚则拙矣,却是回到历史现场的方便之门。
作为“十一五”国家重点规划图书,本书给我的个人阅读体验,平添了几分文字内容之外的愉悦享受。然而,在读完作者情感浓烈又妙趣横生的“后记”,会心、开心一笑之后,也感到了书中存在的些许遗憾与不足。其一,本书只论民国时期中文图书的出版,对以少数民族文字和其他国家文字出版的图书出版情况,基本上没有涉及,因而这本书更确切的书名应该是“民国时期中文图书出版史”。其二,本书以第十一、第十二两章的篇幅,讲述出版物类型,涉及教科书、古籍、工具书、儿童读物、丛书五种类型的重要出版物,其实,照我看,翻译图书和畅销书,亦应该给予同等的章节待遇,同样需要浓墨重写。其三,按一般断代史书的惯例,都应附录“大事记”,以便读者从时间的角度纵向把握行业历史的变迁,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却付之阙如了。据闻,作者在写作《民国出版史》的过程中,也编出了50余万字的《民国书业史料长编》,正在修改之中,我们盼望该书早日出版。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