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与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践行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使命.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与培养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主体因素、教育客体因素、教育环境因素和教育内容因素,只有找准了影响因素才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
其他文献
本文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与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入手,从完善制度、开展学习与志愿培训、重视基地建设、服务内容与问题导向紧密结合、服务领域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会影响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开展.因此,事业单位有必要给予文书档案管理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明确文书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同时要结合影响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效率提升的制约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文书档案管理制度机制,对文书档案管理流程进行梳理,通过文书档案管理手段、方式创新,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文书档案管理效率,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互联网+”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改革,传统党建模式也正在向“智慧党建”新模式转型升级,多数高校已经开发出各具特色的智慧党建平台,也面临着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如教育学习公式化、党务工作单向化、组织活动形式化、社会服务效能不高等.本文从强化思想引领、改革学习模式、优化组织生活、创新智慧党员服务等方面,为促进高职院校智慧党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探索.
红色文化是坚贞不屈的中华精神的象征,在中国近代史的探索、发展过程中,红色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中华精神的代名词.将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课程思政”当中,不仅能够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质量,更能够让高等人才形成鲜明的红色意识,激发其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将其培养为新时代人才.本文针对红色文化与高校“课程思政”的有关概念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实现红色文化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充分配合教育培训,丰富课堂教育思想政治内容,营造优良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以《毛中特》教学为例,创新实践方法,拓展新渠道,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堂,,达到育人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深远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阵地,应充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协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不断完善和改革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二者有机融合,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近年来,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中外合作办学传统模式遭受巨大冲击.新形势下存在网络课程资源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对网络授课手段不够熟悉、中外师生教学存在时差、学习设备与网络配备不齐全、语言障碍等薄弱环节.提出“中外合作,融合发展”“化危为机,促进合作办学改革”“优化现有合作,打造高端平台”“标准化办学,规范办学秩序”“构建\'本土国际化\'长效办学模式”五大发展策略,促进高校国际化办学进入教育科技化的新时代.
文化安全,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面对文化安全问题时,有着引领政治方向、培育价值观念、凝聚道德的重要作用.在当前文化安全形势下,面对文化内容多样化、文化市场开放化、文化传播“去中心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规划、整体性创新、整体性实践,形成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吸引力、保障文化生命力,逐渐形成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整体合力.
2020年中国已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的再建设和新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国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建设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新农民.为此,重新定义新农村与新农民,在党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路上培育新时代下的农民和建设新时代下的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相协调,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概论》是高师地理系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该门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本文介绍了《地球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策略及实施内容,希望能达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