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GM)的动态增强MRI和DWI表现,及其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5例GM和64例乳腺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乳腺DWI及动态增强扫描。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病灶类型、部位、强化方式、乳头内陷、供血动脉增粗、皮肤增厚水肿及淋巴结肿大等特征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GM患者脓肿区和非脓肿区ADC值、乳腺癌病灶ADC值差异。采用Wilcoxon检验比较2组患者病灶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包括早期强化率(EER)、峰值强化率(Emax)和峰值时间(Tmax)。
结果45例GM中,43例病变呈非肿块样,2例呈肿块样;16例累及乳晕,29例在乳腺区段内;40例为不均匀伴环形强化,5例为不均匀强化;24例乳头凹陷,42例供血动脉增粗,29例皮肤增厚水肿,17例淋巴结肿大。64例乳腺癌中,54例为肿块样病变,10例为非肿块样;5例累及乳晕,59例在乳腺区段内;30例为不均匀伴环形强化,34例为不均匀强化;16例乳头凹陷,51例供血动脉增粗,12例皮肤增厚水肿,20例淋巴结肿大。2组患者的病变类型、部位、强化方式、乳头凹陷、皮肤增厚水肿征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7.574、13.075、20.297、20.398和23.510,P均<0.01),供血动脉增强和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28和0.502,P>0.05)。动态增强扫描GM病灶的EER、Emax和Tmax分别为146.58%、191.13%和195.00 s,乳腺癌病灶上述参数值分别为118.13%、159.43%和183.33 s, EER、E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271和–2.948,P均<0.01),T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0.548,P>0.05)。GM病灶脓肿区DWI呈高亮信号,非脓肿区呈高信号,非脓肿区信号低于脓肿区;乳腺癌病灶DWI呈高信号。GM脓肿区、非脓肿区与乳腺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8.0±2.6)×10-3、(11.3±1.7)×10-3和(8.2± 1.1)×10-3mm2/s,3组间AD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167,P<0.01)。
结论GM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MRI结合DWI有助于GM的诊断及其与乳腺癌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