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聂辉华: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契约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815034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外,如果我们给所有人只设计一条通道、一个评判标准,就会导致内卷。比如读书通道,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到博士,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工作、读不同的学位不就行了吗?比如,护士要评职称,也得发论文,这就很荒唐了,这已经不单单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更是管理高度官僚化、过度行政化导致的,是顶层契约的不合理。

作为契约的离婚冷静期没有外推性


  南风窗:不久前有一则新闻讲,中国有2亿人单身。选择单身生活之外,也有年轻人对父母辈提出的“物质上的门当户对”提出质疑,有“精神上的门当户对胜过物质上的”这样的表达。在传统大家庭生活方式逐渐隐退的今天,从契约的角度来看,门当户对是否还对现代婚姻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大量优秀的年轻人都是参与分蛋糕,而不是做蛋糕,甚至分蛋糕的比做蛋糕的还多,请问谁来创造财富?

  聂辉华:并不是说精神上的门当户对重要,就意味着物质上的门当户对不重要。我跟大家讲一个现实的证据,就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进华教授,他的最新一個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地方的房价越高,男女双方对结婚家庭“物质上的门当户对”意愿更强烈。原因很简单,因为房价越高,婚姻的财产转移价值就越重要;房价越高,越要找更能分担房价的人。所以,在这样的时候,门当户对不是不重要,反而是更重要了。
  但年轻人对精神上的门当户对、对婚后精神交流的看重,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在古典经济学中,婚姻是一种更经济的生活方式。而对“精神上门当户对”的追求,体现出现代的年轻人结婚、在一起生活,不再只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
  精神和物质上的门当户对,两者并不矛盾。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收入水平是否有所提高,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婚姻过程中男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存在。只要这个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那么作为“发射信号”的家庭背景,就永远有参考价值。   南风窗:如果从契约的角度看,在一片争议声中落地的“离婚冷静期”制度,对维持婚姻稳定来说,是一个更有效的契约吗?
  聂辉华:我个人不认为这个制度有什么特别有效的地方。我们为什么没有听说过谈合同的冷静期?为什么上大学没有冷静期?为什么去上班没有冷静期?为什么法律判决两个主体要毁约的时候没有冷静期?
  按道理来说,在企业管理、婚姻生活中,每一方都是独立的民事行为主体,就应该作出理性的判断。为什么要专门设一个冷静期呢?
  从契约角度来看,离婚冷静期这个制度没有外推性:如果婚姻需要冷静,那么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冷静—尤其,结婚本身可能更需要冷静。我不认为这个制度有什么额外的道理,它只不过额外地增加了社会成本。
  法律法规作为一种社会契约,本身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如果一个法律法规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就要改。我不太清楚这个立法背后的原因,但确实有一些法律在立法之初,因为没有广泛地征求意见,导致在执行过程中不太容易贯彻下去,甚至会走样。比如说《劳动合同法》—我国至今来说都算是最受争议的法律之一,很多经济学家、法学家都认为,中国的《劳动合同法》有点超前了,它用“五险一金”等规定抬高了用人单位的成本。
  所以我认为,法律法规作为一种契约设计,面对可能存在的争议,在制定时应该更多地征求社会的意见,尽可能地使它能够激励相容。能够更好地实施,或者以更低的成本实施—否则的话,后面再修改起来,成本就很高了。

生育难题需要合理的机制设计


  南风窗:如今在求职市场,对女性存在着一个“鄙视链”,比如“已婚未育”就是这条鄙视链底端。而无论是否婚育,只要尚在育龄,女性在职场总免不了被揣测“何时怀孕”。有些女性入职便怀孕休产假,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有些企业招工时暗中存在歧视,将育龄女性一律淘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女性职场歧视”是如何造成的?我们是否能够建立某种契约缓解这样的矛盾?
  聂辉华:经济学有一句话叫“竞争,一定会导致歧视”。竞争越激烈,一定会导致劳动力的需求方想各种办法筛选人。但有些筛选,其实是不合法的,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将过多的商业规则贯穿到各个方面,忽略了公平道德的问题。
  我们总是只看底层的契约:哪家企业歧视了,哪个个体受到了损害,但忘了应该有一个总的契约,忘了应该树立一种正常的、向上的、服务于现代文明的文化。这也和文化传统有关,我们的文化里面,很少有保护少数群体、尊重女性的规则。
  但过去的文化传统不能适应现在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这种歧视也不能用竞争来变革。要在竞争中避免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就是统一制定规则,谁违反就严厉地处罚谁。比如,所有的招工单位都不能要求简历中写性别、写年龄;比如,《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应该含有反就业歧视的相关规则,直接有相应的诉讼通道,让歧视者感受到法律的震慑。举个例子,以前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其实很严重,后来推行改革之后,不允许在入职体检中做乙肝检查,其实就少多了。
  我们现在就缺乏这样的调节,为什么不这样调节呢?我觉得除了文化传统中对女性权利的不够尊重,还有劳动力还没有稀缺到某个地步:招工单位总是有足够的人来挑选。如果哪天中国变成日本那样的老龄化国家,没有劳动力,你要不要人?
只要这个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那么作为“发射信号”的家庭背景,就永远有参考价值。

  所以总结起来,矛盾的产生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立法比较落后,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成本还没有到非常缺乏劳动力的地步。但是,我觉得法律应该有前瞻性。中国已经是一个中度老年国家了,我们应该面对这样的现实,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与管制,不能让那些市场上的主体为所欲为。市场机制作为一种“企业”,它不是完善的,需要别的“企业”相互制约和辅助。
  南风窗:与这种鄙视链相对的,还有家庭内对女性生育的要求。于是就会出现有些女性职工“入职即怀孕”,给招工单位带来了一些损失,导致企业越发不想招聘女员工。
  聂辉华: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在这个逻辑下,只能看到企业的局部利益,而没有看到整个市场的利益。一个女性,她为社会生了孩子、增加了人口,是为社会作了贡献。
  那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有人说我作为老板,我肯定不希望招聘来的女员工隔三差五有人怀孕,有没有什么办法?有。把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就实现了两个主体的共同利益。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女性怀孕耽误她工作—我们姑且用“耽误”这个词。国家能不能给补贴?如果国家给这份补贴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为什么国家要给补贴?因为女性为社会作了贡献,为社会生产新人口,帮国家养育了一个公民,难道她不应该得到额外的补偿吗?
  所以我觉得,生育和工作机会本身并没有冲突,是我们的体制机制没有做到位。所以现在才会出现,国家一方面鼓励生育,一方面年轻人不敢生,因为没有好的制度作为保障。只有好的契约、好的机制设计,才能解决生育难题。

契约是“寻找最优解”


  南风窗:去年有一篇讲述农民利用国家养牛补贴的漏洞“借牛骗补”的报道引起了许多讨论。“骗补贴”一直是国家基层补助派发时常见的问题。从契约的角度看,基层补贴的甄别机制有哪些漏洞?可以用怎样合适的契约手段规避这种的情况?
  聂辉华:补贴政策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不对称。政府不知道被补贴人是否符合资格,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补贴,很多人就会采取各种方法。我在西北调研的时候,也常碰到这种情况。西北为了鼓励养羊,只要是养羊大户,有3000只羊,就有补贴。很多人没有那么多羊,怎么办?就去借,今天我借给你,明天你借给他,很荒唐。

  其实打击骗补、减少信息不对称也不难,只要设计恰当的机制就可以了。举例来说,如果所有的补贴都有公示,当地人自然知道谁家有没有这么多羊。但这不够,因为他们可能相互合谋,怎么办?要让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变得有竞争性,变成零和博弈。
  假如奖励给合格者补贴的这笔钱,有一部分是他们自己出的,这部分钱如果没有用到合适的地方,被冒领、滥用,人们就会有动力举报他。我们现在有公示,但是并不能防止合谋。
  所以这个背后的道理很简单、通俗:自己用自己的钱,人会最小心;自己用别人的钱,人最不小心。所以要激励相容,把补贴从“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举一个有点极端的“成功”例子:有个小区有一栋楼是经济适用房,快20年了都没分出去,为什么?每次一公示都会被人举报。因为总有人得不到这个房子,利益相关、无法合谋,他就有动力去监督。
如果哪天中国变成日本那样的老龄化国家,没有劳动力,你要不要人?

  南风窗:契约是一个“寻找最优解”的過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契约在生活中的作用?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来促进社会契约尽快找到“最优解”?
  聂辉华:契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契约的世界里,买卖是契约,工作是契约,婚姻是契约,法律法规是契约。同时,契约理论本身发展得比较快,有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用很多研究成果来指导生活,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作为分析工具,普通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掌握它、应用它。一个相对不错的契约,首先应该尽可能减少信息不对称:比如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其次要尽量在社会的很多方面实现激励相容,比如用“自己的钱”办事。
  同时,也因为契约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不是谁单方面可以决定的,所以作为普通人,懂得契约理论,会更容易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陷阱,在制定契约、签合同谈判、合作、结婚等等时候,多一个工具;如果是创业者、企业家,通过契约理论,可以主动以制度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纠纷。
  但也是通过“一切皆契约”,世界告诉我们,要直面一个现实—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其他文献
大数据驱动了当前的商业创新,但也在新商业文明的晨曦中投下了阴影。除了从商业应用的角度来理解大数据,从国家治理乃至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理解大数据对当前社会形态的影响和改变也至关重要。  近日,《南风窗》记者专访了著名信息管理专家、科技作家涂子沛。涂子沛毕业于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2014年从硅谷回国,曾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著有三部曲《大数据》《数据之巅》《数文明》,是中文世界最早传播、普及大数据
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改判张文中无罪。  “我还是那个勤勉且充满狼性的我。这么多年冤狱并无怨天尤人,始终相信正义必胜,即便在狱中也没有放弃成长,看了几百本书,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在狱中遇到一些年轻人也尽可能地给予了帮助。”  今年2月的亚布力论坛上,出狱后的张文中发言隐忍得体。他感慨:迟到的正义依然无比珍贵。现场包括柳传志、马云、俞敏洪在内的多名企业家起立致敬。  2018年5月的最后一天
田野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疆场上杀声震天的战士,课堂里孜孜不倦的师生,书案上上下求索的学人——他们才是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代表者。    1月17日起,《中国国家形象: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首播。这部短片是否真能在美国提升中国的国家民族形象?效果尚且不知,但却立即引发争议。  首先,应该承认这是一个创举。到目前为止,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政府主导、投以巨资、无任何具体事
吴家沟生态酿酒区—郎酒百年发展史上的关键工程,成就了百年郎酒历史性规模跨越  吴家沟,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重阳祭祀,典礼场所四面被弧形高山紧密环绕,人在其中,犹如置身一个天然巨井。  庄严的古典祭仪,依序展开。  这一祭,宣告郎酒投资50亿元、历时8年打造、年产2万吨酱香白酒的吴家沟生态酿酒区,正式投产。加上原有的3万吨产能,郎酒每年的酱香白酒产能达到5万吨。  2万吨,不管是勾调、灌装
看见我跟着工作人员走进房间,张颂文迎了过来。  鸭舌帽、长袖卫衣、休闲裤、帆布鞋,他一身轻松,笑意盈盈,和他塑造过的任何一个影视剧角色都不相像。看过越多他的戏,越会在第一次见他时感到,你其实并不认识他。  今年4月,娄烨导演的现实题材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上映,在戏中扮演老唐的张颂文,终于被观众们注意到了。他把老唐演得太像老唐了,像得吓人。  事实上,从业二十年,张颂文演过很多小角色,大多数的观
2021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3月5日上午,第十三屆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的2020年,的确是非常不平凡、不容易的一年,面对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巨大冲击,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实现唯一正增长,尤其是通过“六保”稳住了中国经济基本盘,保持就业大局稳定,保证
胡锦涛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团结奋斗创伟业,继往开来写新篇。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哈佛商业评论》9/10月号  自从公司开展更多的跨职能和协作工作,工作就变得更为复杂。我们每天都在处理很多请求,有正式的也有非正式的,来自上司、同事、客户,还有外部利益相关者,比如家人、朋友、熟人等。你的职业成功和个人幸福取决于如何管理这些应接不暇的请求,你不可能答应所有请求,然后还能把一切工作做到完美。当你做了太多或者做错了以后,不仅可能让同事或上司生气失望,还可能失去重要的升职加薪的机会。因
自3月22日开始接收材料申报以来,科创板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前A股科技股公司市值占比显著偏低,仅为8%左右,而美股为26%。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其改革初衷在于更好发挥市场对科创企业遴选、对中介机构专业能力监督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来控制风险。  目前,前期申请企业大多接受了首轮问询。试点注册制下,交易所的发行上市审核进一步公开透明,其中包括进一步公开审核过程和审核内容。截
当选举技术成了唯一思考时,国民党内被派系挟持也成了一个无法摆脱的诅咒,因此,舍弃已失“党魂”的机器,回到基层“从零开始”是马英九改革的最大胆实验。    没有人会怀疑国民党主席马英九是一个有理想的改革者,大概也没有人会怀疑不久前去职的秘书长金溥聪的改革决心,所谓“金小刀”当然不是浪得虚名。一段时间以来,马金两人都公开主张要把国民党变成“一部选举机器”,用金溥聪的话说,就是一个骨架完整的雨伞,用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