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并非多多益善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13142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列多少
  
  在超市熟食区,某种规格的火腿肠共有A、B、C、D四个品牌,即该品种共有四个品项。这四个品项每天的销量自然不同,有的品项一天可以卖出20个,也有的一天只卖出5个。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四个品项的陈列量完全——样,那么销售最好的火腿肠可能很快就会脱销。最畅销的品项断货,其他三个品项的销售就会大受影响,结果整个商品群的销能力大大削弱。
  因此,品类中每个品项应该陈列多少,不只是陈列的问题,而是涉及商品管理的问题,极其重要。管理者不仅要对不同商品采用不同的陈列量,还要随着时间变化,调整陈列量。但很多零售商往往采取最省心省力的做法:平均陈列量。
  而单品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使每个品项的三个指标达成一致,这三个指标是:销售采购数量、所必要的商品陈列数量和实际销售结果。例如在——个商品群中每周的销量为:A品项50个,B品项30个,C品项10个,则其陈列数量应该遵循50:30:10的比例。
  
  销量比例陈列有什么好处
  
  1.防止商品脱销和过剩库存。
  减少断货,防止购买机会损失和企业信誉损失;防止过剩库存,则减少了各种库存费用,降低库存消牦和不当的商品特卖,增加收益。
  2.提高单晶管理效率。
  单品管理涉及计划、订货、验货到商品陈列等一系列工作。正比例陈列可以大大减少各品项平均订货频次,使作业量与各品项种类成比例,提高效率。
  3.改善商品构成。  畅销品项陈列在货架下段,店家极力推荐的新品项陈列在便于看到和触摸的中段,而周转率较低、陈列量较少的品项陈列在最上段,销量极少的则果断淘汰,引入新品项代替。如此安排,方便顾客识别、购买,提高其满意度。
  
  链接:何谓品项?
  品项(Item),是商品分类体系中最小的分类单位。在美国多称之为SKU,在日本多称之为品目,而在我国更多的称之为品项、单品。
  例如,在超市的毛巾商品群中,共有手巾、汗巾、面巾、浴巾、体育用毛巾等五个品种,其中每个品种又有白、黄、蓝、绿、粉红五种颜色。那么毛巾卖场就共有25个品项(5个品种×5种颜色,案例暂不考虑品牌)。
  4.降低顾客的“认知不协合风险”。
  认知不协合,是指顾客在购物中,肯定和否定的心理相互交错的矛盾心境。只有当肯定心理超过否定心理时,顾客才会采购。一般情况下,顾客面对过去从未购买过、从未使用过、高价且没有品牌力的商品,认知不协合风险往往更强烈。
  无疑,增加陈列数量,扩大陈列面,再结合有效的促销手段和POP,可以强化顾客对商品的肯定心理,有效促进销售。
  
  预测品项的销量
  
  最初导入销量比例陈列,可分两步走:
  ■先按预估销量,呈正比例陈列。
  ■销售开始后,按实际销量,呈正比例陈列。
  新品首次上架,店内没有任何销售数据和陈列经验作为参考,因此只能预估。目前在美国广泛使用PI值(Purchase lndex,译为购买指数)进行预测。
  店内销售了一段时间的商品,都能计算出PI值。新品或许品项不同,但如果商品特性和价格相似(商品特性相似,是指商品的功能、质量、型号、容量、商品属性、目标顾客、销售方法等相似;所谓价格相似,是指价格差在±5%之内,其PI值通常也非常接近,因此使用这个数值预测销量。)那么PI值如何计算呢?
  PI值=期间内某品项的销售数量÷期间内收款台通过顾客总数×1000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通过收款台的顾客中,平均每1000人的该品项销售数量。
  例如,某个晶项在一定时期内销售数量为25个,这个期间内收款台通过顾客总数为5万人,那么根据以上公式不难算出PI值是0.5个,这就意味着,平均每2000人中才有1人购买了1个该产品。
  PI金额是指每1000人中,某品项的销售金额。如果上例某品项的单价为100元,PI金额即为0.5×100元=50元。
  PI值的计算数据主要来自POS数据,任何有POS机的店铺都可以简单地对店内每个品项的销量、销售金额、品单价和收款台顾客通过数(根据购物小票的张数)等做出即时分析。
  但是,由于店铺差异较大,因此只统计一家或几家店铺的PI值,会很不规则。通常,连锁企业必须统计下属相同业态的10家~30家店铺,得出的PI值才较可靠有效。
  
  最低陈列量是多少
  
  1.重点管理前25%。
  把一个店铺所有品项的销售额按顺序排列,往往有一个共同的规得排位前25%的晶项的销售额,占各部门销售额的80%以上;排名在前1/3的品项的销售额,占部门或品类销售额的40%~50%,也是各品类PI值统计的重点,必须按其销量的比例进行大量陈列。
  前25%是重点管理品项,但现在许多超市对其没有按销量呈正比例陈列,是经常断货的最主要原因。
  2.前25%的最低陈列量下限。
  前25%的商品补充频次要非常频繁,稍有松懈往往造成商品缺货、断货。
  缺货或断货并不是指货架中某品项的陈列量为零,而是低于陈列量的下限。对于生鲜品或其他日用品来说,低于陈列量下限,顾客会立即中止购买。
  比如某品项的最低陈列量为3个,而当货架中只剩下一两个商品时,顾客会想:这是别人挑剩下的;这是旧的;这个存在质量问题;或是谁也不买的商品。特别是顾客初次购买的商品,这时他的戒心或不安非常强烈。
  但是当陈列3个商品时,顾客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他会把这种陈列状态理解为补货之前的状态。出于这种理解,部分顾客会继续购买。
  因此商品陈列数量的最低下限为3个,当低于这个下限时,即使是畅销品,其销售也会迅速停滞。对于超市、便利店的生鲜品来说,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毕竟,任何顾客都希望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是新的、别人的手没触摸过的。
  而对其他商品,顾客也希望自己所购买的商品也是别人大量购买、大量使用的商品,从而产生放心感,这就是“从众心理”。这就是畅销品必须大量陈列的原因所在,是“货卖堆山”的心理基础。
  很多面包区的管理者不熟悉这个道理,导致很多顾客流失。
  但是,高单价商品低于最低陈列数量时,顾客的不安感就会大大减轻。如高档服装、手饰、家用电器等。顾客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过即便如此,有时为了打消顾客的不安,也需要售货员的现场解释。
  
  还要看陈列面数量
  
  1.陈列面的数量及其管理
  前25%根据其销量正比例决定其陈列量,这是一个重要原则。但我们也经常看到,宝洁产品占的陈列面非常大,但在第一、二层陈列后面,却摆着二、三线品牌的货。这就造成宝洁销量最大,但其陈列量却不是最大的,不符合上面所说的正比例原则。   反过来也一样:超市中陈列量最大的品项,其销量未必最大。
  对宝洁这样的重点品项来说,其最大陈列数量是指:顾客正面看到的最大陈列面数量,也就是陈列列数(见图1)。至于其后面陈列什么,则与陈列面的商品没有任何关系。因为顾客看不见,也不关心。
  


  实际上,对销量产生最大影响的,并不是每个品项的陈列数量,而是每个品项的陈列面数量。陈列面大,不仅演绎出了商品的丰富感,也强化了顾客的安全感,令其放心采购。
  前面提到的销量正比例陈列原则,严格意义上应该是:根据各品项的销量正比例决定其陈列面数量。
  因此对卖场中商品的陈列量必须从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一个是每个品项陈列的数量,另一个是每个品项的陈列面的数量。只有随着时间、季节、促销力度的不同,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调整商品的构成,才能提高卖场的效率和效益。
  2.沃尔玛的25:50:25重点管理法
  沃尔玛在品类管理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各品项的基本构成为25:50:25。即排位前25%的晶项占全部销售额的75%~90%,中间50%的晶项占20%~5%,最后25%的晶项占5%以下(见图2)。
  


  对于排位前25%的重点管理品项,商品部经理每周要根据POS数据或PI值进行排列分析,以决定下一周各品项的订货量、陈列量、陈列面数量。
  同时,比较各品项陈列量,发现其中的“不思进取者”,补充有潜力者进入前25%。
  如果某品项是季节性商品或促销商品,要根据PI值预测的销量,正比例增加其陈列面数量,并在前一周追加该品项的订货数量。
  重点管理品项,是以3周或4周为一个周期,重新定位和调整。中间的50%,则根据每周的销量重新调整,决定哪些进入前25%,哪些不动,哪些淘汰到下位的25%。调整下位的25%,则是淘汰和停止订货了。
  现在国内许多超市,1个品项只给1个陈列面的现象非常普遍。难道他们的商品部经理不懂得上面的道理?
  未必。只是由于他们货架上的品项数量至少为3000个~5000个,数倍于沃尔玛(1000个左右),要全部管理几乎不可能。即使采用一些合理的方法,由于品项数量太多,按适当的周期进行调整和管理也极其困难,最后只得撒手不管。
  许多超市的店长、商品部经理到卖场一转,看到货架不空,摆满商品,就认为管理到位了。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只有当货架陈列商品保持适当的陈列量和陈列面时,其商品管理和库存管理才达到合理的状态。
其他文献
新品上市,无知名度    新品上市,厂家不得不以赊销换网络。但只要讲究策略,讲究铺货手法,赊销还是可取的。    1.零售网点累加铺货法。  经销商要铺多少就给铺多少?绝对不成。铺货必求回报,厂家应顺势了解该经销商下面有多少零售网点,以便计算出合理的铺货量。在保证产品品种齐全的前提下,每个网点铺设2~3套产品(保证2个月内的基本周转,行业不同可灵活设定)。累加所有网点的铺货额,便得出铺货总额。  
期刊
西安柏念药业生产的“飞邦”,是中青年男性保健品。产品上市自然要在家门口打造样板市场,但其老对手B公司运作的“雄威”已经捷足先登近半年,从价格到渠道都与飞邦十分相似,而且B公司在西安操作保健品已有10年历史,网络相当完善,市场经验丰富。  经过几番从高空到地面的激烈较量,飞邦逐渐蚕食了雄威的市场。雄威坐不住了,祭出撒手锏——价格战。而且,一上手就是最为猛烈的连环价格打压法——先推出买三盒赠一盒活动,
期刊
老周认为,自己的快餐店选了一个非常好的店址(见图)。    在店前的马路对面往西,有一片很大的商务办公区,而东边是一座大型公交站。因此,每天都有大量人流在这两点之间移动,而且一般都是走马路南沿,也就是靠近老周这边。  老周曾经在马路边观察过,这里的人流中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女,“其中肯定有不少目标顾客!”  但惟一遗憾的是,他的店比马路水平面高,门口跟人行道之间有高低差,形成一个高台(图中阴影部分)。
期刊
本栏目上几期文章中已经谈到,相对于定费排名和其他传统的推广方式,竞价排名推广更加灵活,投资回报也更利于评估。但是,灵活的“武器”往往需要在操作和控制上下一些功夫,才能真正发挥出攻击优势。  怎样才能发挥出竞价排名的最大效能呢?    一、竞价排名的推广效果是好是坏    竞价排名给企业带来的好处至少有两点:  1.提高被潜在客户搜索到的机会,从而提高企业网站的有效访问量,最终促进线下销售。价格便宜
期刊
忽然听说一位做酒水的供应商在四处询问:到哪里能弄到以前普尔斯马特的会员顾客档案呢?  尽管普尔斯马特(中国)不算是一家好的零售商,但不能说它开发的十几万会员不是好的顾客。在某些地区,其会员卡曾被视为“有身份”的象征。  拥有顾客档案,不只能团结一批忠诚客户,它还可以帮零售商省钱,甚至赚钱。    分类,是一种趋势    整个商品的分销渠道都处于越来越有针对性的优化选择当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
期刊
店员的服务礼仪是拉近顾客心理距离的重要工具,对于促进成交、提高回头率有着直接影响。但大量现实却令人失望,我们应当如何改进?    初阶——从规范到响应    一个小小的着装错误  小王是某服装专卖店的店员,但是她的业绩一向是该服装品牌旗下营业员中倒数的几位之一。走近小王一看,原来她平时大大咧咧,着装很成问题,如喜欢卷起衣服袖口等。这个“粗鲁”的形象暗示,对销售业绩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着装只是服务
期刊
抗击无聊    去年到天津的赤峰道买衣服,看到几家好店面,对其中一家的印象最为深刻。且不说它的内部设计是如何与其商品定位相吻合,就说我刚一推门,听到头顶传来几声清脆悠扬的风铃声,令人怦然心动。原来老板在门上屋檐下吊了一串金属风铃,连着店门,一推即响(见图1)。    要知道,年轻顾客不会总是兴致勃勃地逛每家店,他们往往是怀着无聊的心情在服装街上闲逛。用什么提起他们的兴趣?这是最值得考虑的。  另外
期刊
最近,伊朗核问题再一次引起全球对美国和伊朗的关注。我们在领教和质疑美式霸权的同时,不得不对驱动美国战车狂奔的强大的经济力量表示深深的敬意。正是经济的力量,进一步说,是像微软、可口可乐等诸多强势品牌的力量,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力。  中国正处于“追赶型经济”的跳跃性发展阶段,更需要品牌。品牌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类似于国家的上层建筑。但一个具有极强竞争力的品牌,其驱动要素是什么?这种特殊的“
期刊
一、从企业战略角度选定细分媒体    谈到企业的细分媒体策略,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中,品牌策略。广告策略和销售意图这三个要素最重要,实际上,媒体策略服务于广告策略,广告策略服务于品牌策略.品牌策略将最终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和销售目标服务,所以,媒体策略总是和以上三个关键要素紧密相连。  企业选择媒体做广告,其目标是通过广告形象,使品牌形象具体化,以改变消费者
期刊
“知心玫瑰”的诞生有些戏剧化的味道。时间回溯到2004年的春天,“知心玫瑰”创始人孟悦女士走上了红地毯,追求浪漫的她希望自己的婚礼能够与众不同,于是设计了一场当时非常少见的森林婚礼。然而寻遍当地所有的婚庆公司,却没有一家可以达到她的要求。无奈之下,孟悦只好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亲历亲为。尽管如此,婚礼还是留下了深深的遗憾,摄影师在现场拍了两卷空带,婚礼中好几个经典的场景没有被记录下来。  这一年里,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