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与贪婪 气候造就的人类史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ing912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的重建图纸,前景为伊什塔尔门,右后方背景为马尔杜克神庙。图/文仕工作室/FOTOE

  长期以来,人们持续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并坚持认为,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化运动以来的碳排放,是造成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负面影响。国际上的各类气候会议的不断召开更是加深了人们的这种认知。实际上,在这一次次的会议背后,更多的是借助气候变化的政治博弈。那么,气候变暖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或许会证明气候变化只不过是驱动人类行为背后的力量,安土重迁似乎才是人类的内心本质。气候暖化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好事,却也可能激发人类贪婪的阴暗面,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灾难,正如雾霾的背后是人性贪婪之霾得不到抑制,人类生存困境的背后往往是人性的阴暗面的投射。人类历史的周期性循环形态的背后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循环,气候无疑是改变人类历史的推动力,人类只是在一次次的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近年来的全球暖化现象除了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另一个原因是太阳活动引起的气候自然循环。
  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造成了历史上的人口迁徙。全球冷化时期,处于温带边缘地带的印欧人、日耳曼人等耕作地区的民族不断迁徙寻找可耕种的土地;而在全球暖化时期,人口过剩的压力以及被激发的人性的贪婪则驱使人类进行征服和殖民活动。如历史上的巴比伦人、埃及人和后来的维京人、阿拉伯人及蒙古人等,一直到19世纪和20世纪的欧洲帝国主义,都是在全球暖化时期发生的。自人类文明开始,甚至文明史前的人类活动都在遵循此类的活动规律。
  初遇小冰川
  古代埃及人被认为是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然而,古代埃及人并不是自始至终就生活在丰饶的尼罗河谷。考古学和地质学证明,现在一望无际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在五千年前曾是一片大湖。在气候史研究中发现,大约在九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的温暖时期,撒哈拉地区的雨量相当丰富,来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季风带来了充足的水汽。鱼群从尼日尔河和塞内加尔海岸迁徙到撒哈拉地区的大湖里。湖边的土地生长着棕榈树和青草。这里的人以渔猎和狩猎为生,现在的考古发现在撒哈拉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许多证据可以证明撒哈拉沙漠当时有人类居住。人们在撒哈拉沙漠的山上发现了绘有大象、犀牛、水牛、河马的雕刻,并且一个猎人手执弓箭,站在动物前面。这些绘画的风格和西班牙东部黎凡特壁画相同,并且它们并称为“最大的史前世界博物馆”。在撒哈拉地区的古代湖泊沉积物中曾经发现了人类的骸骨,这种人居住的时间约为八千五百年到七千五百年前。但是,后来撒哈拉地区的气候开始发生了变化,撒哈拉大湖开始干涸,并且在四千年前成为石块荒漠。撒哈拉人在气候最适期创造的撒哈拉文化开始向东迁徙。发掘结果证实了撒哈拉和埃及艺术关系相当密切。埃及文化层最早的陶器的绘画风格跟新石器时代的岩石雕刻与利比亚陶器绘画完全相同。公元前四千年前的环境恶化,促使猎人和牧人迁徙到埃及尼罗河谷的冲击平原,在五千二百年前左右,农业文明在埃及开始发展起来。
  中东地区被认为是农业文明的摇篮,人类首先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安纳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一个半岛)尝试生产食物。而面对现在的中东,人们很难想像这里能够成为农业文明的起源。但是,在气候最适期和其他温暖时期,中东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潮湿得多。考古学和地质学证据显示: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中东地区气候突然出现变化,区域性干旱迫使种植作物的农民放弃了位于非洲东部、巴勒斯坦、安纳托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南部等地的居住地,衰败开始在中东发生。在亚洲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从叙利亚北部的纳巴塔到印度的印度河谷,亚洲西部的城市几乎都是在四千年前被人类舍弃。没有激烈行为的迹象,也没有军事征服的证据。寒冷干旱的气候对当时的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整个人类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两千四百年到公元前一千八百年间被称为“四千年前事件”,这一时期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一个寒冷时期。但是,这不是一个单纯的事件,四千年前是一个千年气候变化的结束,但气候最适期的结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地方不同,结束的时间也不相同。气候变迁造成了很大的灾害。欧洲北部的畜牧民族在寒冷的夏季无法取得足够的饲料,以便在冬天喂养牲口。农耕民族则因为生长季节太短而歉收,粮食需求无法满足。人类遭遇饥荒,必须离开家乡。迁徙行动刚开始规模很小,随着气候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印欧人随之大规模出走,向外扩散。寒冷潮湿的气候使得当地只有两个月的夏天,他们面临饥荒,不得不向南和向东迁徙。印欧人向南迁徙直到印度和伊朗,向东迁徙最远则到达了中国的塔里木盆地。在地中海地区,寒冷干燥的气候使得人们四处迁徙,这样的迁徙促使了地中海地区的青铜器时代早期的结束。撒哈拉地区的游牧民族必须向南迁徙到非洲西部的草原地带,或是向东迁徙到尼罗河河谷,最后,撒哈拉湖泊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干涸。在埃及,新居民和当地民众结合,成为闪米特农耕民族(生活在中东和北非的大部分民族,后来被阿拉伯化)。古埃及的旧王国兴起,后来因寒冷时期到来而式微。两河流域这个一向流着牛奶与蜜的富饶之地,由于气候最适期的结束,人类不得不放弃两河流域南部的农耕地长达三百年。早期的青铜文明在两河地区开始消失,农耕民族直到公元前一千九百年才回到这里。欧洲中部则是寒冷潮湿,湖水水位升高,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不断向前推进,苏黎世湖边的居民面对突然而来的洪水仓皇出逃。小冰川期逐渐到来,人们开始了迁徙的旅程,离开家乡,寻找温暖的地方。
  捱过寒冷,激发贪婪
  到了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两百五十年,小冰川期逐渐结束,人类慢慢进入了一段温暖潮湿的时期。人口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若不加以抑制,则生产的速度跟不上人口增长,人类社会将陷入停滞。但是,他不仅没有考虑技术的变化,更没有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随着气候进入温暖时期,粮食产量增长可能跟得上人口的增加,尤其是降雨增加使沙漠变为绿洲,增加了适宜耕种和居住的土地。在人口压力带来饥荒之前,过剩的人口可能会被组织起来,进行劫掠和征服。因此人口压力没有造成饥荒,反而激发了人类的贪婪。历史上的温暖时期也成了征服的时代。   人类社会进入青铜器时代的中晚期是在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到一千二百五十年间,巴比伦人、亚述人、埃及人和赫梯人在这一时期的中东地区建立帝国,领土争议战争因而爆发。因此这一时期也被成为“文明的转换时期”。这一时期最为显著的是由巴比伦和亚述文明构成的两河文明,两河流域生活的人们在这一段气候最适期创造的伟大而古老的文明被一些历史学家当作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这一地区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最早的文字、最早的学校、最早的灌溉农业和第一部法典。虽然,两河流域的人们创造了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但是在当时的人口压力之下,征服与战争不断,先是古巴比伦征服并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死后,古巴比伦开始衰落,被亚述帝国所灭,后来的亚述又被新巴比伦帝国征服,这一系列的战争不是为饥荒所迫,而是人性的贪婪在推动。以这一时期的古埃及新王国为例,在公元前一千四百年人口达到420万人,在公元前一千三百年年人口达到430万人,在公元前一千二百五十年人口达到440万人。法老们为了维护政治稳定,面对庞大的人口压力开始了不断的征服。图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孙子图特摩斯三世的军事征服让埃及的势力扩张到叙利亚和努比亚(位于埃及东南部,其遗址于1979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遗产名录)。而特洛伊人、古希腊人和克里特岛人在爱琴海地区建造了宏伟的纪念碑,迈锡尼人的影响力最远可以延伸至不列颠群岛。
  此时的欧亚大陆是富饶的地区,但是后来的气候变得寒冷促使北方蛮族南下入侵,人类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撒哈拉沙漠中的阿拉伯驼队,布劳(Willem Janszoon Blaeu,1571-1638),1686年《土地册》,荷兰鹿特丹海洋博物馆藏。 图/FOTOE

  欧洲的黑暗时代
  在公元前一千两百五十年,温暖期结束,气候再次进入小冰川期。古希腊也开始进入了一段黑暗时代。北方的多利安人入侵古希腊,而迈锡尼的一场旱灾则使得地中海的青铜文明开始结束。公元前一千二百年之前,迈锡尼文明开始衰落,可以认为气候是造成迈锡尼文明衰落的主要原因。迈锡尼国内的干旱使她的人民发生了类似于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的局面。根据记载,迈锡尼的宫殿和谷仓遭到攻击和焚毁。而多利安人则是北方的印欧人,随着青铜器文明结束之后,小冰川期的到来,北方的印欧人必须再一次放弃农场,找到其他地方来种植作物和畜养牲口。因为人口压力十分严重,他们继续向南迁徙。希腊西北部的伊利里亚人到达巴尔干半岛、意大利人到达意大利、佛里吉亚人(古代居住在小亚细亚中西部地区的印欧人,后来迁居到巴尔干地区,他们中最著名的是寓言家伊索)到达安纳托利亚,多利安人则入侵了伯罗奔尼撒半岛。小冰川期迫使北方的印欧人离开家乡,地中海地区陷入黑暗时代。这是一场大灾难。迈锡尼王朝消失,强大的赫梯王国灭亡,连亚述王国也衰落下来。埃及的第二十王朝成为新王国最后的朝代,法老的荣耀随之消散。
  青铜器时代的北欧人在遥远的北方享有干燥温暖的气候,但是气候变得寒冷潮湿之后,村民便需要离开居住地。他们离开的时间恰好是公元前一千二百五十年左右。由于持续变冷,他们流浪到了更远的地方。有些人到达了法国和西班牙,许多人定居在巴尔干半岛和意大利。其中一个部落色雷斯到达保加利亚,引发了一连串的效应,最后造成了多利安人的入侵。迈锡尼帝国灭亡,残存的阿卡迪亚人迁徙到爱琴海沿岸和塞浦路斯。在此同时,弗吉里亚人到达安纳托利亚,赫梯帝国灭亡。来自欧洲北部的海上民族继续前进,到达地中海东部沿岸,地中海世界的青铜器时代到此告一段落。在旱灾、饥荒和入侵者的压迫下,欧洲和亚洲西部陷入了“黑暗时代”。
  希腊-罗马温暖期
  到公元前六百五十年,小冰川期逐渐结束,欧洲进入了希腊-罗马时期。希腊-罗马时期是一段富足的时期。腓尼基人和古希腊人首先统治地中海世界,后来由罗马人继承统治地位。在他们的北面,凯尔特人的领土由爱尔兰延伸到安纳托利亚。罗马帝国统治了西方的文明世界,但是罗马人贪心的想征服更多的地区。这股动力让他们的扩张一直持续到公元二世纪的寒冷时期。
  凯尔特人是这一轮征服运动的先锋,他们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开始向外扩散,扩散的中心是欧洲的西北部,几百年后,凯尔特民族的分布范围西到爱尔兰,东到安纳托利亚。凯尔特人来到南方,最早接触到的是伊特鲁里亚人和罗马人,其中伊特鲁里亚人在意大利的势力达到顶峰。但是,凯尔特人将伊特鲁里亚人逐出了波河平原,将肥沃的土地据为己有。他们定居在意大利,成为优秀的农民,并最终建立了米兰、都灵、贝加莫等城市。此后,凯尔特人不断侵扰着罗马世界。但是,凯尔特人开始向外扩散时是温暖时期,所以他们的家乡并没有饥荒发生。当时到处都是肥沃的田地,凯尔特人成为富有的农牧人。他们不仅没有遭遇饥荒,还在各处建立城堡,他们制造的武器比犁还多。他们渴望更多的侵略、更多的战争、更多的征服。除了凯尔特人,还有西徐亚人,他们以克里米亚为中心建立了帝国,控制黑海沿岸,而罗马人则使地中海成为其内海。而这一时期也诞生了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这样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们都被贪婪所驱使而不断进行征服战争,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国内的人口压力,因此他们的征服战争动辄便可动员几十万的兵员数量。但是,随着气候的又一次恶化,英雄们的征服变得徒劳,他们的子孙在气候变化面前将不得不失去领土和人民。
  再度变冷与再次迁徙
  希腊-罗马温暖期结束后,从公元纪元开始,全球冷化再度降临。印欧人的一支——厄尔维几人于公元前一世纪迁徙到高卢,或许预告了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小冰川期的开始。气候于公元1-2世纪更加恶化,生活在北欧的日耳曼部落离开波罗的海沿岸。哥特人、汪达尔人、伦巴第人、勃艮第人和法兰克人都向南发展,寻找有阳光的地方,也因此和罗马人发生冲突。   首先迁徙的是掀起高卢之战的厄尔维几人,根据凯撒的《高卢战记》记载,公元前58年3月28日,总数达到三十五万人,成员包括战士、妇女和儿童的行列翻越汝拉山脉,从瑞士迁徙到法国。凯撒拒绝了他们进入罗马的省份,但是他们继续前进,最后在比布拉克特全军覆没。他们中的幸存者在法国中部建立了殖民地。在公元纪元前后,气候不断恶化,欧洲北部则是寒冷潮湿。耕种季节变得太短,收成减少,牲口的饲料太少。经济压力迫使许多日耳曼人去当佣兵,但是市场上食物匮乏,就算有钱也买不到食物。在饥饿的威胁下,农民和牧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选择迁徙。瑞士的厄尔维几人大规模迁徙,预告了基督诞生后不久,小冰川期即将到来。一直到6世纪末期,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半岛与德国北部,代表寒冷时期的结束。
  
  温暖的中世纪
  从公元650年开始,欧洲进入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然而新的温暖时期也是在此时开始的,欧洲各地的人口均有增加。阿勒曼尼(日耳曼人的一支,生活在法国的阿尔萨斯和瑞士)先锋开垦了阿尔卑斯山地前沿。斯拉夫人则来到很久以前被日耳曼人放弃的巴尔干半岛和德国北部,维京人劫掠不列颠群岛,移居到冰岛和格陵兰,拜占庭和基辅帝国向外扩张。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和北非地区。十字军劫掠了圣地。中亚地区的沙漠民族建立了新帝国-塞尔柱突厥。
  饥饿的农民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掀起战争,而征服者则在富足时现身掠夺。一大群人集结后,贪婪逐渐成为一种难以抵挡的情绪。7世纪初气候转暖,同时也带来一段征服时期。阿拉伯、突厥和蒙古的骑兵从沙漠中倾巢而出,维京海盗则从北方向南逼近。公元最初的几个世纪全球冷化,降雨量最少时,阿拉伯半岛上的古王国随之衰落。然而,公元600年左右,世界因全球暖化而受益,人口增加,食物供应增加,阿拉伯人开始大量离开沙漠,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人口移动。阿拉伯人从拜占庭手中夺取了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将伊拉克收为附庸国,并在占领波斯部分土地后消灭了统治波斯四百多年的萨珊帝国。阿拉伯在气候最佳的时期开始征服,当时他们故乡的土地正值最富饶时期。他们离开是因为人口过剩,再加上征服的欲望推波助澜。一直到小冰川期的再次降临,这次征服性的运动再次告一段落。
  最近的小冰川
  在1280年,小冰川期来临时,欧洲北部和亚洲北部的民族无法向南迁徙,因为较早的移民已经占据了这些地区。因此,欧洲海洋民族的过剩人口被送往了海外殖民地,内陆国家的饥饿农民起兵造反,或是加入流寇四处劫掠,因此这一时期的海洋国家开启了大航海的征程,而内陆国家则在内部暴乱的环境下开始了民族国家的独立。
  在这次的小冰川期,欧洲北部和西北部经历了许多年寒冷又多风暴的日子。英国和法国当时在葡萄酒制造方面的竞争很激烈,但是全球冷化结束了正常竞争。1431年的严寒天气甚至给法国葡萄园带来了一场浩劫。小冰川的历史记录一直到19世纪,19世纪前半有几十年相当冷,例如1812年拿破仑在俄罗斯惨败的那个改变欧洲历史进程的日子。欧洲滨海的国家人民在小冰川期选择了到海外谋生,北美地区的殖民地大多建立于17世纪。英国人移民表面上是宗教动机,实际上的理由是经济因素。在经济萧条时期,即使人口成长十分缓慢甚至减少,英国人口仍然过剩,失业相当普遍。欧洲中部的人没有前往海外,但是他们面临更糟糕的命运。他们在“三十年战争”中遭到军人劫掠,许多人饿死。德国人口在战争中减少了一半以上。在欧洲由于饥饿导致的叛乱造成了国家的独立行动。瑞士于1291年起而对抗哈布斯堡王朝,1412年成为实际上的独立国家。尼德兰省份联盟(欧洲北部的低地地区,即今天的荷兰、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一部分)于1648年获得独立。一直等到工业革命之后,技术的进步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大,人口压力才算解除,接下来则是一直持续至今的全球暖化。
  直到如今的温暖与贪婪
  1860年,全球逐渐暖化,普法战争宣告了新的贪婪时代开始。数十年间,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呈几何级增长,后来才在小康阶级自发性节育下得到控制。富裕国家没有发生饥荒问题,但是财富增加反而鼓动了贪婪和“征服的渴望”。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了了无尽的灾难。我们总览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发现,人们在冰川期忍受着生存的艰难与迁徙的痛苦,而在难得的温暖期则被贪婪所驱使,生活在残酷的掠夺战争中。自从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首次缔约方会议在柏林召开,主要围绕着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变暖的会议进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环保组织的关注,但是最近几年对于全球变暖的关注似乎减少了。因为全球变暖正在逐渐被全球极端气候所取代,科学家研究证实北极地区冰帽于去年一年内增长近60%,全球暖化已经接近尾声,未来将是一段冷化的历史。
  人类历史经历了四次带来饥荒的小冰川期和四次带来贪婪的温暖期。这样的交替可以视为准周期性,每一千两百年或一千三百年循环一次。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命运跟气候的关联不是那么明显了,但是,水资源短缺依然对社会福祉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和饥荒依然是很大的威胁。我们是不是要了解气候变迁的原因而设法控制气候的变化?人真的能够胜天吗?
  (本文参考资料《气候改变历史》)
埃及卢克索门农巨像((Colosses de Memnon)。建于公元前14世纪。它们背对着阿迈诺菲斯三世神庙,遥望尼罗河。每当河水泛滥的时候,河水就涨到竖立着这两座雕像的沙漠边缘。图/FOTOE
其他文献
一个多世纪前,美国两大报业的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和威廉·赫斯特为争夺读者和市场,展开了长达数年的“黄色新闻”大战。所谓的“黄色新闻”,即是指采用煽情或夸张的写法报道耸人听闻的新闻,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不会顾及事实真相,并且更喜欢采用容易引起歧义的标题。“黄色新闻”的辉煌虽然只经历了短暂的时间,却深刻影响着西方的新闻行业,即便是如今的网络时代,也无法摆脱它的影响。  普利策创办的《圣路易快邮报》以辛辣的
期刊
1941年,德军进攻莫斯科。11月中旬,德军从北、南、西三个方向围住莫斯科,总兵力达80多个齐装满员的装甲师和步兵师。图/FOTOE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苏联冒着德军炮火举行庆祝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阅兵式,参加阅兵式后的苏军直接开赴前线。图/FOTOE  在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开始了入侵俄国的征程,他指挥自己的军队一路打到了莫斯科,但由于当时严寒天气的到来和俄方坚壁清野的“焦土
期刊
最近十几年,气温升高、全球变暖成为有识之士忧心忡忡的问题。几年前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各国更为此争论不休:谁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当今这个科技高度发达、信息快速扩散的时代,这种担忧可能会传递到每一个人身上。举目四望,人们似乎可以寻找到全球变暖的种种征兆:冬天好像没那么冷了;春天来得更早、也更短了;高温干旱和强降雨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而在谈论气候时,穿不穿秋裤都可以成为公众讨论的议题。  在历史上
期刊
1947年,美国探险家理查·伯德在南极。图/ FOTOE  南极,是地球最南端的神奇大陆。这里曾是生命的禁区,是地球上最寒冷、风力最大的地方,也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地方。但南极壮美的冰雪世界、洁净的荒原本色一直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  两百多年前,人类对南极的探索就开始了。1772至1775年间,英国人库克带领探险队最早进入南极海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国、挪威、德国等国的探险队陆续登上南极大陆
期刊
萧何为何是千古名相呢?  话说,刘邦打下天下之前,萧何有三大功绩:尽收秦律令文书、举荐韩信、镇抚关中,一件件,都是成就刘邦大业的极大关键。等刘邦打下天下之后,萧何又确立汉朝的典章制度与气象规模,一桩桩,也都决定了大汉四百年江山的长治与久安。这样的一代名相,忠勤恭谨,实在没啥可挑剔的。但有一桩,两千多年来却始终遭人非议;今人韩兆琦(《史记》研究专家)甚至还说,这事萧何“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这桩“
期刊
人在天地间,什么是我们的生命坐标?中国人爱讲阴阳,如何才是阴阳平衡?  《周易》有言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怎样去学天的自强不息?怎样去学习大地包容的这点品德?  其实秘密就在汉字里,在汉字所表达的中国哲学里。当我们在汉字里找到一组一组的辩证法,找到了那些貌似对立其实平衡的关系,把它融汇到我们的生活里,也许我们就找到了生命的坐标。  《周易》上说,一个真正的圣人
期刊
1853年11月,俄国海军在锡诺普海域击溃土耳其舰队。这由此引起英、法对俄宣战,导致了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爆发。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图/FOTOE  相比陆战,世界军事史上的水战和海战,受到风暴、飓风、大雾的影响,甚至改变历史格局的案例比比皆是。最终,也是经由一场海战,催生了现
期刊
公元1274年和1281年,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军两次强攻日本,而日本两次从蒙古大军的攻击下死里逃生,日本人将此归功于天佑日本的“神风”——飓风。  公元1274年10月,九百多只舰船、33000将士组成的蒙古舰队在朝鲜合浦(今韩国东南庆尚道)整装待发,奉忽必烈的命令去征讨不肯向蒙古人纳贡称臣的“蕞尔小邦”——日本。那时,不善理财的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需求极其旺盛,帝国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在过去数百年
期刊
1812年,俄国军队火烧莫斯科,以阻挡拿破仑的入侵。 图/FOTOE  年轻的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是首个率领人马在俄国漫长的冬天跋涉进入疲惫和死亡之途的欧洲大侵略家。  1708~1709年的冬天并不适合户外露营。在小冰河期的煎熬中,整个欧洲被冻得像一块冰。  大北方战争于1700年爆发,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对瑞典宣战,目的是要把瑞典赶出波罗的海地区。当时的瑞典是一个超级强国,它的势力范围包括如今的瑞典
期刊
在192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的许靖华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地质学家和古代气候学家,他是美国科学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在世界多所知名大学担任过客座教授。一次特殊的机缘,让他从一粒沙中读出了自己的身世之谜。  1994年7月,许教授到中国台湾省任台湾大学全球气候变迁研究项目的学术顾问。一位学生找到他,给他看一块湖内沉积物的钻心样本照片。样本来自大鬼湖,位于台湾中央山脉,海拔2000米以上。沉积物主要是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