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脾曲综合征误诊为肠梗阻的原因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415722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95-01
  结肠脾曲综合征是先天性结肠脾曲固定点过高、横结肠冗长、横结肠脾曲夹角狭窄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顽固性不全结肠梗阻,是一种少见疾病,多误诊为肠梗阻。我院2205年1月至2014年3月共诊治此类患者21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17例;年龄31~75岁,平均年龄53岁。≥50岁16例,病程6个月~数年。
  1.2 临床表现
  以便秘伴发作性腹痛为主要特征;多合并便秘、腹胀、上腹隐痛、消瘦并顽固性不全结肠梗阻;以便秘伴头晕、头痛、失眠、全身疲乏无力等症状为主要特征者2例;便秘伴突然急性腹痛表现者4例;便秘、腹泻交替出现者7例。11例同时存在慢性胆囊炎、脾功能亢进。
  1.3 辅助检查
  1)本组例患者X线钡剂灌肠造影检查均显示右半结肠及横结肠轻、中至重度扩张、胀大积粪,并伴有横结肠冗长、迂曲,中段降至盆腔内呈大“U”字形。至脾曲时急转向上后向下,结肠脾曲成角以上升支与下降支夹角<45°为界限,脾曲迂曲、扭转,钡剂通过困难。左半结肠肠腔相对细小、肠腔空虚萎缩,脾曲近远端管腔有明显差距。立位观察结肠脾曲位置明显高于肝曲,多数<1.5个椎体且活动度较小。2)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本组19例在不全肠梗阻缓解期行此项检查,结肠脾曲拐角入横结肠困难,远较正常人为小,黏膜肥厚或充血改变。3)腹部CT+结肠三维可见近段结肠扩张,脾曲位置明显高于正常。
  1.4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X线钡剂灌肠造影检查以及电子纤维结肠镜检查,腹部CT+结肠三维。
  1.5 治疗方式
  症状较轻者予非手术治疗,口服缓泻剂,肠动力剂,规范饮食,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9例明显好转。7例患者行结肠脾曲松解术,术后近期效果尚可,已解除结肠不全梗阻;但手术1--4年后又出現右半结肠严重积粪,经X线钡剂造影证实横结肠、脾曲松解处再度粘连成角,故再次行左半结肠切除术,
  剖腹见膈结肠韧带不同程度肥厚、粗短,而且与膈的连接点明显向外侧扩展。结肠在脾曲处形成一个明显<45°的锐角,紧贴脾脏下极与胰尾部下缘,粘连较为严密,游离度较小。升结肠与横结肠长度增加、扩张、结肠袋较平缓,结肠宽阔,肠壁相对较厚;而降结肠与乙状结肠相对较薄。
  1.6 病理组织学检查
  镜下见结肠黏膜组织呈慢性炎症变化,部分可见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浸润,浆膜面纤维组织增生并炎性细胞浸润,累及浆肌层。
  2 结果
  21例患者均恢复良好,随访1~3年,排便正常,生存质量良好。
  行结肠切除术者,术后3个月排稀便1次/d,半年后1次/d成形便。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57岁,因反复上腹腹痛,便秘2年余,渐进性腹胀2月入院。入院作相关检查明确患者有门脉高压症,脾一级肿大,血常规三系减少,丙肝抗体(+),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脾曲位置高,横结肠有扩张,肠壁薄,未予重视,术后四天口才不排气,予新斯的明注射,少量排气,持续腹胀,行肠梗阻基础治疗1周无显效,上述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为胃内容物,偶有反酸、嗳气。口服中药治疗(小承气汤),病情无好转。作消化道碘水,示小肠无异常,脾曲以上结肠高度扩张,腹部CT+结肠三维可见近段结肠扩张,脾曲位置明显高于正常。行腹腔镜探查,术中见腹腔有淡黄色腹水约100ml,横结肠扩张,直径约8cm,结肠脾曲处折叠成角,脾曲以下结肠无扩张,小肠无粘连,未探及包块、肝、胆、胰无异常。腔镜下行结肠脾曲松解术。术后诊断:结肠脾曲综合征。术后胃肠减压、抗炎、补液、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2天排气,停胃肠减压,术后3天排大便,术后1周出院。
  4 讨论
  4.1 发病机制
  结肠脾曲综合征指结肠脾曲处的弯曲部积聚过多气体或粪便引起腹胀、腹痛及顽固性不全结肠梗阻的一种综合征。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先天性结肠固定点异常有关[2]。由于肠道不同部位的固定点彼此独立,胎儿发育期肠管在肠内容物压迫下生长失衡、过长肠管发生机械性扭转等可能导致SSFC;也有学者认为此征属于结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种精神躯体性疾病,多属于神经官能性和自主神经功能性失调[3]。从本组病例分析可见SSFC多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女性居多,肠道固定点均过高,因为老年人胃肠道蠕动功能减退,难以克服脾曲过高、成角所酿成的慢性顽固性不全结肠梗阻。
  结肠脾曲综合征缺乏典型症状,其临床上常常容易与其它专科疾病表现相混淆,加上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造成误诊,且误诊时间长,部分病人往往多次住院行各种检查(独未行钡灌肠)均无明确结果 ,结肠脾曲综合征行钡灌肠能明确诊断,对反复腹痛,伴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病人行钡灌肠检查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故我们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不应忽视那些传统而有价值的常规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应及早行腹部CT+结肠三维。
  参考文献:
  [1] 胡复兴.结肠脾(肝)曲综合征诊治体会(附30例临床分析)[J].临床荟萃,1995,10(19):896-897.
  [2] 杨建光,谢强,梁建,等.老年人结肠脾曲综合征的诊治分析:附22例报告[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3(6):716.
  [3] 张福群,温娟,高志英.结肠脾曲综合征12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9,19(4):34-35.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并分析气管插管全麻的护理配合要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
目的 探讨围术期的综合性护理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治疗意义及影响.方法 选择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数据均优
【摘 要】目的:通過阴道分泌物的常规检查分析,为女性生殖道炎症疾病类型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10月到楚雄州医院进行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的1000例受检者进行检测分析。结果:1000例患者中,正常154例,占15.4%;滴虫性阴道炎95例,占9.5%;真菌性阴道炎165例,占16.5%;其他阴道炎266例,占26.6%;细菌性阴道炎320例,占32.0%。引起患者生殖道炎症主要
期刊
期刊
目的:介绍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治疗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疗效.方法:2002年1月~2006年7月,对3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采用后路双开门式全椎板切除法完成椎管减压手
【摘 要】目的:探討老年脑白质变性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无脑白质变性患者是否存在差异。方法:选择205例老年患者,完善头颅MRI检查证实脑白质变性89例,无脑白质变性116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结果:脑白质变性患者合并高血病、既往卒中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较无脑白质变性患者高。结论:脑白质变性与高血压病、既往卒中史及高同型半胱氨酸相关。  【关键词】脑白质变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期刊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术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及效果.方法 随机性的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180例烧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的实验观察对象,患者在临床治疗期
雌激素作为一种由卵巢、胎盘和肾上腺皮质分泌产生的激素在维持女性正常功能和骨代谢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逐渐表明,人雌激素受体能在软骨细胞中表达且雌激素受体
期刊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节段内固定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其适应证与优缺点.方法:1998年1月~2006年1月连续收治老年退行性疾病患者38例.全部病例均实施全椎板、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