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做好内部控制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效率,促进事业单位管理的透明化和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升权利控制效率的重要方法。在新常态下,我国反腐倡廉工作不断优化和深入,内部控制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在新常态下做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就成为了事业单位当前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对找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关键词: 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涵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通过实施各种计划、程序以及方法等对单位资金以及资源的利用状况、分配状况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工作。从整体上来说,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做好内部控制是提单位发展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相关的负责人要充分考虑该单位的具体情况,并从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进行管理和预防,提升财务核算的有效性,避免问题产生。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实践方面来说,做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提升事业单位资金管控效果,促进事业单位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在进行资金管控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独立权,并且能够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审批,而分配的是否恰当这就需要一定的机制进行约束,而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约束的机制,亦是制衡机制。
从理论方面来说,中共十八大提出: “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同时掀起了一场“反腐风”,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内部控制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保证事业单位科学持续发展的必要方法。包括2012年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3年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2014年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及《关于深入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等等,都是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手段,也说明了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与实际执行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并且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在进行资金使用的时候不依据预算进行,导致资金使用不合理。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先支后批的情况,使得预算流于形式。其次是单位资金管控不严格,科研经费不能全部用于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制定不全面导致的,所制定的资金管理体系不清晰,致使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并且还容易导致管理规则相互重叠,相关人员工作量大,不能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2、数据统计不全面、质量低下,不能为单位决策提供应有的依据。同时,采购控制不合理,监管存在盲区,自行采购以及不合理的采購大量存在,导致资金浪费严重。在费用报销方面也没有建立全面的审批程序,检查审核不完整,使得“假发票”普遍存在,增加资金流失的几率。
3、单位内部一些细化的规定不健全,管理力度有待提升。比如,合同的签订和执行不合理,没有依据合同进行职责的履行,使得风险存在。其次是不能对固定资金进行全面恰当的管理,长期不进行资金的盘存和维护,导致出现“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情况。再比如,单位内部的办公用品管理以及车辆管理等存在问题,管理不够细化,导致浪费的情况存在。这些状况的出现都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
三、新常态下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要不断迎合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全面的改革,其内部控制的实施会影响到单位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内部控制效率已经成为了推动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手段之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思路:从工作目标出发,以业务风险为导向,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的无缝对接;深入贯彻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具体如上图所示。
在做好内部控制建设思路的管理之后,还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控制的全面管理:
1.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内控意识建设
要想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效率,首先就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地认识,要提升事业单位各个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明确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仅要对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还要加强各级干部以及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学习,提升学习的质量,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此,事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单位的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讲座的开展,或者开展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班,从各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单位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强化内部控制的实施。
2.优化内部控制的结构
做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结构管理,不仅要从根本上进行结构的规划和管理,还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细化管理,使得建立出来的结构能够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状况,并且可以提升结构监管的效力。国家虽然就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制定了全面的实施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并不是与每一个事业单位发展都十分吻合的,因此,在实际运行中,事业单位要对这些文件进行细化和分类,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状况以及实际情况对文件进行优化执行,最终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同时,要做好内部机构的建立,避免不同部门的职责交叉、混乱等状况的发生,做好不同岗位人员职责的划分,提升职责的权限透明度,做好内部分工。
3.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全面的授权审批制度,做好授权审批的审核,避免出现某个领导“一言堂”的现象。不同的事业单位要综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出来的授权审批制度要能够与自身的发展相吻合,并且可以在单位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审批的程序较多,为了避免混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授权审批平台的建立,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审批的效率,而且可以保证审批过程的全面清晰。其次,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细化建设。在建立大范围上内部控制制度以后,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尽可能地建立内部控制的细致内容,提升内部控制的实施有效性。最后,要做好预算制度的建立。对预算管理进行全面地监督,不仅要做好资金的分配监督,还要做好使用过程的跟踪,确保计划和实际相符合。
4.提升内部控制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提升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单位要做好自身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提升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还要做好单位所有人员的管理,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为社会和国家更好地发展做基础。为此,事业单位的领导可以定期组织单位人员学习新鲜的知识,及时了解国家的要求,学习内部控制有关的内容,并做好教育和培训,打造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内控团队。同时通过教育的开展,还能够提升单位人员的执行力,为单位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提供源泉。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进步,而事业单位为了迎合时代发展,也应当进行一定的改变。在当前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对其抗风险能力也产生了直接作用,因此,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就成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全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很多,不仅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还要从思想认识上给予肯定,同时要做好结构的建立,这样才能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基础。总之,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丈之屋以空隙之烟焚!■
参考文献
[1]刘斌.基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应对的相关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
[2]郑兰英.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知识经济2016年.
[3]刘梅.浅析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导刊2016年.
关键词: 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涵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通过实施各种计划、程序以及方法等对单位资金以及资源的利用状况、分配状况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工作。从整体上来说,内部控制是内部管理的重要部分,做好内部控制是提单位发展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事业单位相关的负责人要充分考虑该单位的具体情况,并从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并及时进行管理和预防,提升财务核算的有效性,避免问题产生。
2.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从实践方面来说,做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提升事业单位资金管控效果,促进事业单位有效发展的重要手段。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在进行资金管控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独立权,并且能够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和审批,而分配的是否恰当这就需要一定的机制进行约束,而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约束的机制,亦是制衡机制。
从理论方面来说,中共十八大提出: “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同时掀起了一场“反腐风”,由此可以看出做好内部控制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保证事业单位科学持续发展的必要方法。包括2012年财政部印发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3年印发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2014年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以及《关于深入推进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等等,都是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手段,也说明了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二、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与实际执行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并且很多事业单位内部在进行资金使用的时候不依据预算进行,导致资金使用不合理。部分事业单位存在先支后批的情况,使得预算流于形式。其次是单位资金管控不严格,科研经费不能全部用于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资金风险。这从根本上来说是制度制定不全面导致的,所制定的资金管理体系不清晰,致使上述问题长期存在,并且还容易导致管理规则相互重叠,相关人员工作量大,不能有效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2、数据统计不全面、质量低下,不能为单位决策提供应有的依据。同时,采购控制不合理,监管存在盲区,自行采购以及不合理的采購大量存在,导致资金浪费严重。在费用报销方面也没有建立全面的审批程序,检查审核不完整,使得“假发票”普遍存在,增加资金流失的几率。
3、单位内部一些细化的规定不健全,管理力度有待提升。比如,合同的签订和执行不合理,没有依据合同进行职责的履行,使得风险存在。其次是不能对固定资金进行全面恰当的管理,长期不进行资金的盘存和维护,导致出现“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的情况。再比如,单位内部的办公用品管理以及车辆管理等存在问题,管理不够细化,导致浪费的情况存在。这些状况的出现都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开展。
三、新常态下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要不断迎合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全面的改革,其内部控制的实施会影响到单位的有效发展,因此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内部控制效率已经成为了推动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手段之一。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思路:从工作目标出发,以业务风险为导向,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的无缝对接;深入贯彻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具体如上图所示。
在做好内部控制建设思路的管理之后,还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内部控制的全面管理:
1.提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加强内控意识建设
要想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效率,首先就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地认识,要提升事业单位各个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了解,明确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仅要对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的培训,还要加强各级干部以及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学习,提升学习的质量,将内部控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为此,事业单位可以定期组织单位的人员进行内部控制讲座的开展,或者开展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班,从各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单位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强化内部控制的实施。
2.优化内部控制的结构
做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结构管理,不仅要从根本上进行结构的规划和管理,还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细化管理,使得建立出来的结构能够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状况,并且可以提升结构监管的效力。国家虽然就事业单位的总体发展制定了全面的实施文件,但是这些文件并不是与每一个事业单位发展都十分吻合的,因此,在实际运行中,事业单位要对这些文件进行细化和分类,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状况以及实际情况对文件进行优化执行,最终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同时,要做好内部机构的建立,避免不同部门的职责交叉、混乱等状况的发生,做好不同岗位人员职责的划分,提升职责的权限透明度,做好内部分工。
3.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全面的授权审批制度,做好授权审批的审核,避免出现某个领导“一言堂”的现象。不同的事业单位要综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出来的授权审批制度要能够与自身的发展相吻合,并且可以在单位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审批的程序较多,为了避免混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授权审批平台的建立,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审批的效率,而且可以保证审批过程的全面清晰。其次,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细化建设。在建立大范围上内部控制制度以后,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尽可能地建立内部控制的细致内容,提升内部控制的实施有效性。最后,要做好预算制度的建立。对预算管理进行全面地监督,不仅要做好资金的分配监督,还要做好使用过程的跟踪,确保计划和实际相符合。
4.提升内部控制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提升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单位要做好自身队伍的建设,不仅要提升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还要做好单位所有人员的管理,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为社会和国家更好地发展做基础。为此,事业单位的领导可以定期组织单位人员学习新鲜的知识,及时了解国家的要求,学习内部控制有关的内容,并做好教育和培训,打造一支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内控团队。同时通过教育的开展,还能够提升单位人员的执行力,为单位更好更科学地发展提供源泉。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不断进步,而事业单位为了迎合时代发展,也应当进行一定的改变。在当前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全面发展,对其抗风险能力也产生了直接作用,因此,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管理,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就成为促进事业单位健全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方法很多,不仅要从制度上进行完善,还要从思想认识上给予肯定,同时要做好结构的建立,这样才能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基础。总之,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不控则败。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丈之屋以空隙之烟焚!■
参考文献
[1]刘斌.基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应对的相关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
[2]郑兰英.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知识经济2016年.
[3]刘梅.浅析新常态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时代导刊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