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心理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ng7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大学生抵抗挫折能力的减弱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从大学生面对挫折的现状,当代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成因分析及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对策三个方面作一点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挫折心理 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转型,当代在校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抵抗能力普遍下降,相关研究人员2007年对广东省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7.1﹪的大学生有很强或较强烈的挫折感;有37.2﹪的大学生对待挫折时持消极悲观的态度;有74.5﹪的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一般”或“较弱”;有15.6﹪的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
  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降低的直接后果就是意志消沉,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自杀,且最近几年高学历自杀事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08年2月,广东省高校发生学生自杀事件共75例。例如:2007年9月份大学城广东药学院校区3号宿舍楼下,一名大二女生不幸被从7楼坠下的一名男子砸倒在地,经抢救无效后死亡。据称坠楼的男子是该校一名大四学生,经抢救后已脱离生命危险,事后经调查了解,这名男生因承办某公司的事务失败而轻生;2008年清明节后的第二天,即在4月5日上午,中山大学北校区第一临床医学专业07级的女博士生,从校内第一宿舍楼7楼跳下,当场死亡,年仅34岁。也就是在同一天上午,中山大学北校区学生第一宿舍一名大四男生从7楼跳下,当场身亡。这一件件的案例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地思考。
  当今大学生抵抗挫折能力的减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刻不容缓,大学生挫折教育也必然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大学生心理受挫的主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样的压力导致大学生们在面对挫折时如此得不堪一击呢?大学生挫折主要是来自哪些方面呢?通过对各种事件的调查和了解,我们认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受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教师、父母的保护伞下。上大学后,他们远离父母和家乡,面对新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时难以顺利地实现角色转换。出现如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集体活动不适应、难以承受大学环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等等。有的学生便因此产生挫折心理,如孤独、苦闷、烦恼、忧虑,甚至出现失眠、神经衰弱;有的学生甚至想转系、转校或退学。
  2.对大学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渴望与他人交往,但又常常区分不清自尊和自傲、宽容和软弱等界限;处理不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很多学生都因不良的人际关系而心情烦躁、紧张;有的干脆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把自己紧紧地封闭起来。
  3.个人的志向和情感问题。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但大学生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差,容易在感情上出现问题;很多现实的困难也使大学生的恋爱往往成为无果之花,据统计,大学生恋爱在毕业时还能保持恋爱关系的仅占10%左右。恋爱困扰、失恋、单相思等心理障碍使一些大学生处于情感的沼泽中不能解脱、日思夜想、焦虑失眠、抑郁寡欢。如:有一名学生,他在刚入学时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但在第二学期时对一位女学生产生爱慕心理,表白遭到拒绝,由于思想上一直不能接受,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平时也不愿与同学交往,整日沉迷于网络当中。后来经过辅导员和班干部的帮助,经过一年才重新振作精神,回归正常的大学生活,但是由于重修课程过多,学位证书已经拿不到了。
  4.对大学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大学期间学习内容专业化强、难度大,学习上要求其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分析性。由于习惯了中学“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进入大学的初始阶段,大学生们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需要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大学里教师授课内容多、进度快,课下又很少有教师辅导,主要是通过自学和实践环节来扩充知识。这种由被动变主动的学习方式,有些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不适应,到了期末考试几门功课不及格。这就给那些心理脆弱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个别人因为这种过度心理刺激,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学习产生厌烦和倦怠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而中途退学。还有一些对自我期望过高的学生,平时成绩一直很好,而某次考试中有那么一两门课考得不尽理想,由于一贯争强好胜,对自己一点点失误就承受不了,后悔、自责,以至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过于紧张,生怕失误再会重演,导致思想负担过重,难以集中精力好好学习。对于这种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和动机越强,行动的动力就越大,在目标受挫时反应也越强烈;其目的越具体,愿望和动机越强烈,遇到挫折时的耐受力就越差,越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5.对将来就业感到的压力。
  求职艰难是近几年毕业生的最大感受,由于就业事关重大,它给人的压力也格外沉重。这种压力已经波及刚入校的新生,他们从一入校就已经背上了这个沉重的包袱。很多刚入学的学生就已经开始询问他们将来的就业形势,开始关心他们将来的就业问题,对就业的强烈欲望加之对未来职业和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学生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6.家庭经济负担带来的压抑。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经济负担普遍加重,尤其对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读大学的费用是一份沉重的负担。很多学生不得不节衣缩食,不得不放弃应有的娱乐活动,不得不为筹措学费而四处奔波,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这些学生就容易产生压抑、无奈、自卑、痛苦的心理挫折,有的学生由于不能承受经济负担的压抑,提出退学、休学要求;极个别品质不好的学生,甚至走上偷盗的犯罪道路。
  7.对自己缺点的自卑心理。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一些学生却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他们会因身材较胖、较矮、较瘦或相貌不佳而产生极强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总觉得自己矮人一等,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沉默寡言、闷闷不乐。
  
  二、端正大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的方法
  
  当代大学生往往被社会、家庭视为宠儿。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缺少实际生活的磨练和逆境生活的阅历。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烈、自我期望值过高、社会责任感弱、耐挫力低。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观察现实,憧憬未来,对主客观条件的困难和限制缺乏正确的认识,当过高的期望与客观现实的不够完美产生冲突时就必然引发各种心理挫折。
  面对如此多的影响因素,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端正大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就成为了当今从事学生工作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之一,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认识挫折的客观性。告诉他们世界是不完美的,完美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不完善才是真实的世界,个人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从而提高其对挫折的认识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两重性,面对挫折时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变坏事为好事,变消极为积极,这样才能从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要帮助大学生学会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面临挫折时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过分自责,而是要通过客观的分析,加深对自身不足的了解及对所处客观环境的认识,及时调整个人努力的目标。
  2.学会正确的自我调节来处理挫折。
  引导学生的自我调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学会正确地归因。不能有了一次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行,殊不知这次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是能力不足造成的。(2)选准参照系。在与别人比较时,应选择与自己各方面相类似的人和事比较,如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点相比,总免不了有自卑感。选择适合的参照系,可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3)注意自我激励。即注意凡事应不怀奢望,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制定适宜的目标,有利于提高自信心。取得成功后,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再次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增强信心。(4)正确地补偿自己。首先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不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克服这些缺陷,积极、有效地加以补偿。其次要注意自我调节,全面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扬长避短,克服自卑。(5)建立新的兴奋点。在处于劣势或弱项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通过转移话题或改变做法来调节心理,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也是最能体现才能的活动中去, 以淡化和缩小弱项在心理上造成的自卑阴影、缓解紧张和压力。
  3.建立心理咨询室,疏通学生思想障碍。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方法和技术,指导和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力, 以解决心理问题和障碍。学校可设立 “学生心理咨询室”,以心理咨询门诊、心理信箱等形式对学生提供帮助,教给学生遇挫后自我调节和宣泄的方式,提高他们转化挫折的能力。一个人遇到挫折后,会有一种失败感,继而出现各种反应的方式,或是积极健康的,或是消极破坏的,这就需要教育者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调整、宣泄、升华、文饰、疏导等等。我们在开展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际,主要选用了“支持性咨询法”,通过鼓励、支持,使那些面临困难无所适从、情绪低落、心理抑郁的学生看到光明、得到依靠、恢复自信;通过解释、疏导,使那些缺乏健康知识或受不正确思想影响而产生烦恼、忧虑的学生改变认知观念,建立合理的适应方式。
  实践证明:心理咨询作为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方法、手段,在解决学生心理因素造成的某些思想品德和不良行为问题方面,在弱化挫折强度、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战胜挫折能力、促进教育工作等科学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现在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有竞争就必然会有成功与失败的分化,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挫折容忍力是人才的突出特征之一,情商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挫折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相信一个良好的抗挫能力必将成为将来人才竞争中的有力武器之一。
  
  参考文献:
  [1]魏小琳.论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24(1):96.
  [2]周学红.新时期大学生挫折教育琐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0,(3):110.
  [3]向守俊,张大均.关于挫折教育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5).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在新时期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两个务必”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利于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以及在对大学生进行“两个务必”教育的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和对大学生进行“两个务必”教育的措施,切实加强学校对学生进行“两个务必”的教育,指引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关键词: 两个务必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于西
摘要: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当前,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可以通过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增加教育者的情感投入,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对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
摘要: 2003年我国受高等学历教育人数已超过总人口的15%,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新的挑战,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新时期培养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高校的首要任务。而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成为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就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社会心理、审美情
在现今,信息技术正随着时代飞速进步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中教育事业也从中获益,可以这么说,信息技术推动了教育的变革。对于数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抓住信息时代的基于,学习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正发生深刻的变化,高校经费的来源也由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何把好学校全部教育经费收支关,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能,是高等教育财务控制的核心问题,也是检查学校管理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本文从高等教育预算、会计、a审计等方面谈谈如何把好教育经费收支关,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财务控制。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财务控制 预算 会计 审计    高等教育
万事万物皆有其名,《管子·心术》云:“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与实是一对矛盾范畴。“名”是对“实”的反映,“名者,实之宾也”,凡名必须副实,才是确切的名,否则即无意义
摘要:由于测试集中存在着大量的无关位,从而使得一些连续的数据块之间出现相容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数据块合并的测试数据压缩方法,将一连串的相容数据块用一个合并块及其重复次数表示,然后分别对合并块和重复次数进行编码。解压时,先解压合并块和重复次数的编码字,然后利用重复次数来控制合并块的重复利用。这种压缩方法在压缩测试数据时不需要考虑被测电路的内部信息,因此非常适用于SoC中的IP核测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十分关注教育问题。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的报告后我很受教育。在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
摘要: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竞争中心理压力大,择业中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正确择业中起着重要影响,因此,要重视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利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教育。  关键词: 心理素质 大学生 择业 竞争    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选择职业是人生道路上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将会遇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严肃的课题、复杂的矛盾和深深的困惑,在择业中每个人都要接受
摘要: 我国学者对于研究生兼职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末,近年来伴随研究生兼职愈演愈烈的现状,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呈上升趋势,本文对现有研究尝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 研究生 兼职 综述    一、国内研究生兼职问题的研究主题    (一)兼职比例  国内相关研究对于研究生兼职比例基本上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研究生兼职现象还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戎祥康等,1997)。第二种观点认为近年来研究生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