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因为有病?

来源 :家庭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b345g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说吹牛不上税,英国有一项调查显示,逾八成人承认,每天至少讲一次“大话”。究竟吹牛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呢?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王国荣说:“爱吹牛有些出于心理原因,有些则是病理表现。”
  补偿自我的需要和降低焦虑的需要是引起吹牛的两种常见心理原因。
  心理原因一:有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和身份。
  一位保险公司的业务员一开口要么是自己手上有多少大客户,要么是领导如何器重他,但这些并不属实。“这是出于心理补偿。这时吹牛既是为了弥补落差,在心理上达到理想自我的境界,也是出于显示自我、获得别人关注的目的。”王国荣解释说。
  心理原因二:借助大话提高自信、降低内心的恐惧和焦虑。
  二战期间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是这一心理原因的典范。有一次,德国空军一颗炸弹在他附近爆炸,警卫问他为什么不赶快躲开。他说:“希特勒永远造不出来能将麦克阿瑟炸掉的炸弹。”王国荣指出,这种大话也被称为“正常的大话”,它能让人获得心理博弈优势,在刻意“蔑视”对手的同时,降低了焦虑情绪。
  吹牛的病理原因
  如果说上面两类人都是刻意而为,那么因病理原因而吹牛的人则表现为不自知。
  一个男孩逢人就说自己要超过比尔·盖茨了。这个孩子后来被确诊为轻度躁狂。人患上了轻度躁狂或处于精神分裂症早期时,大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处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让其变得亢奋、不知疲倦,自我评价过高。这种不正常很容易识别,如果吹嘘得很离谱或完全不符逻辑,就该带他们去精神科检查了。
  无论何种原因的吹牛,大多都容易影响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一方面,惯于吹牛让真实的自我越来越小,虚假的自我越来越大,从而极少关注现实问题的解决,因此难以成功。另一方面,吹牛或许可以获得他人暂时的虚假尊重,但一旦牛皮被戳破,对方就会认为你在愚弄他们,从而失信于人。
  改变爱吹牛的习惯需长期的努力,爱吹牛的人要从自己擅长的小事做起,认清自我的能力。另外,这些人还可以把自己目前拥有的一切列举出来,这也有助于他们回归现实。
  TIPS:说大话为何叫“吹牛”?而非“吹猪”或“吹马”?
  牛在中华文化中是有勤恳、诚实等美德的动物,人们常称老实勤恳的人为“老黄牛”,心甘情愿为人们服务也被称为“俯首甘为孺子牛”。可是这样一个忠厚老实的动物怎么进入了“吹牛”这个贬义词呢?
  “吹牛”最早的意思,与浮夸无关。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在《史林杂识?吹牛?拍马》一文中作过考证:吹牛一词最早是西北方言,源于陕甘宁和内蒙古一带。以前,西北河流湍急,难以行舟,本地人遂就地取材,用若干牛皮或羊皮袋吹成气囊,做成皮筏子,扎好口后连接成筏,作为渡河的工具。牛皮筏子相连,可以承载数千斤的重物过河。所谓吹牛,就是往皮筏子里吹气,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技巧的。不用足够的力气,光谈空话,皮筏是吹不起来的。人们常对光说着空话的人说:你有本事就到河边吹牛皮看。其后,人们就把那些既无知识,又无工作能力,爱说空话大话,夸大其词的叫做“吹牛皮”了简称吹牛。
  据说,元世祖忽必烈就曾把它用于战争,并获大捷。他曾率军到达金沙江西岸,命令将士杀死牛羊,塞其肛门,“令革囊以济”,渡江进入丽江地区,并大败大理守军。现在昆明著名的大观楼长联中提到的“元跨革囊”,指的就是这个典故。
其他文献
期刊
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阿尔弗雷德·卡津(AlfredKazin1915-1998)的批评生涯长达半个世纪,其间经历了美国文学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过渡,文学批评从“鉴赏式”到“理论化”的转折,美国社
晏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歷史人物。先秦時期,零星記錄晏子材料的著作有很多,包括《左傳》、《禮記》、《孟子》等,《晏子春秋》則是晏子故事的總集。晏子故事歷代流傳演變,經久不衰。本文主要分三個部分對晏子故事進行研究。第一部分考察晏子故事流傳演變的全貌,進行分期述評。第二部分對“晏子使楚”、“二桃殺三士”、“崔子弒齊君”、“鍾離春”等四個經典晏子故事進行詳細的個案分析。第三部分是关於晏子故事流傳演變的思考,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抑郁症患者中,有65%都是女性。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比率,和女性的生理和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抑郁症的一个分支,微笑性抑郁症也基本遵从这个规律,稍有不同的是,微笑性抑郁症常见于那些学历较高、身份地位不低,事业有成的职业女性,其中以服务行业最为典型。    天使成了火药桶  陈小芬,35岁,商场儿童部经理  作为部门经理,陈小芬要求她的下属工作时间必须保持一张标准的笑脸,对自己更高
期刊
克拉克是长跑健将,1963年至1968年17次打破世界纪录,被称为田径场上的奇才。然而在他运动巅峰期的两届奥运会上,却连连失常,与金牌无缘。人们以他的名字来形容大赛中的失常现象——“克拉克现象”。生活中也如此,紧张情绪、失控心理让我们与胜利擦肩而过,除了知识和技能外,面对生活中的“赛道”,更需要我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求胜,取中庸之道    “周五我就要演讲了,我心理素质不是很好,到时肯定紧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力争严密地梳理人物的生平概要、文学与教育经历,以及思想脉络。  本文分为前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方令孺事略》是基本的传记部分,展现了方令孺一生的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