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用于下腔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90例,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数字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溶栓+抗凝治疗,一组为单纯抗凝治疗。2周后检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变化,同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溶栓+抗凝组治疗前D-二聚体、FIB和FDP分别为13.9±8.7、427.4±71.2和18.1±8.7,治疗2周后复查结果分别为3.2±2.0、269.9±63.6和5.4±3.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抗凝组治疗前D-二聚体、FIB和FDP分别为9.2±7.8、373.8±99.7和23.5±25.9,治疗2周后复查结果分别为7.4±7.1、335.9±85.9和14.8±15.0,治疗前后FIB和FD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化验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溶栓+抗凝组各项指标下降的更为显著(P<0.05)。研究中发生大出血1例(溶栓+抗凝组),溶栓+抗凝组发生小出血3例(6.7%),单纯抗凝组1例(2.2%),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单纯抗凝相比,加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对下腔静脉血栓的治疗更有效,且两种治疗的安全性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