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法和高密度电法在贵州贞丰者相二金矿岩溶勘查中的应用

来源 :贵州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dad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岩溶矿区钻探过程中,由于揭露、钻遇岩溶发育地层会使冲洗液在岩溶地层中流通,引起井漏、涌水等各种事故,同时揭露和沟通不同含水层,会造成初始岩溶含水系统的破坏。以贞丰县者相二金矿区为例,为避免钻孔施工对矿区内饮用水源龙井(S24)的影响,需查清其径流带在矿区的分布情况,本文针对矿区内龙井(S24)岩溶暗河出口,首先利用水文地质调查手段,初步判决岩溶发育程度、覆盖层厚度及结构,然后采用充电法和高密度电法组合进行深部探测研究,再将物探反演结果与水文、地质等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解释,揭示矿区内龙井(S24)岩溶
其他文献
通过天柱寨脚重晶石矿大精查,在寨脚-甲木冲一带老堡组顶部发现顺层产出的火山凝灰岩夹碳酸盐岩(灰岩)透镜,为重晶石海底喷流成因提供新的证据。通过钻孔岩心和露头沉积学特征观察,在重晶石矿床中见到丰富的滑塌构造、碎屑流构造和浊流构造,表明重晶石在喷流口初步堆积后,受到同沉积地质营力如地震、风暴作用形成震积岩,沿着斜坡向沉积盆地中心迁移并最终堆积成矿,形成大型、超大型的重晶石矿床。因此,重晶石矿床成因类型为海底喷流沉积矿床,建立斜坡水下重力流扇成矿模式。
利用区域高分辨率数值模式WRF对2015年4月28日冷涡背景下发生在苏皖地区的冰雹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地面加密自动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讨论了此次过程中对流系统结构演变特征及影响其组织发展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导致冰雹的对流系统在发展、传播及组织过程中与中尺度重力波相联系,重力波源于地面中尺度低压附近的初始对流的强烈发展,在条件性不稳定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传播,激发并组织形成一列波状结构的对流风暴,这列风暴动力结构高度组织化,上升-下沉气流相间排列,每个风暴内伴有强盛的上升气流,位于风暴后侧的下
利用EA-12型黑碳仪对邢台市2019年1-12月的黑碳(BC)浓度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邢台市BC污染特征、来源及与气象因子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邢台市BC日平均浓度为0.85μg·m-3,全年占比79.80%的浓度频数集中分布在0.30~1.20μg·m-3;而1月份占比达到90.62%的浓度频数分布在1.05~5.05μg·m-3,1月份的严重BC污染对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恶化起到了重要贡献;当风速>8 m·s
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模拟晴天条件下北京边界层的气象场特征,并通过敏感性试验研究四组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J和BL)对辐射、地表能量、近地面气象要素以及边界层结构的模拟差异。结果表明: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都可以准确模拟向下短波辐射,对长波辐射的模拟能力相似。YSU方案模拟的感热通量最低,四种参数化方案对地表净辐射通量的模拟差异主要受到短波辐射的影响。MYJ方案模拟的2 m温度效果最好,YSU方案对2
黔东高地锰矿是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富锰矿床,也是黔东地区典型的南华纪“大塘坡式”沉积型锰矿床。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为犁式正断层(F3),该断层对区内锰矿层的保护与破坏具有重要影响,其空间展布特征以及与含锰岩系接触关系的勘查分析对区内找矿预测尤为重要。为了识别犁式正断层在地下深部的展布特征,调查其对含锰岩系的破坏程度,采用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对研究区地下电性结构特征和断裂构造进行研究。在物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孔揭露的地层信息,建立了简单的正断层理论模型,采取不同的反演模式对理论模型进行反
基于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偏差订正后的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情景齐全的5个气候模式,评估气候模式对1995-2014年黄河上游降水的模拟能力,并预估了 7个SS
大气重力波对全球大气的动力、热力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重力波参数气候特征是研制全球大气模式中重力波参数化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引入重力波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大气模式的预报能力。本文利用2014-2017年太原地区(112.55°E,37.78°N)高垂直分辨率探空资料,对其对流层(2~9 km)、下平流层(17~24 km)大气重力波参数的气候特征及其之间差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1-12月,相对于对流层,下平流层的平均重力波水平波长、周期、固有相速、能量上传百分比均偏大,垂直波长均偏小,但群速在2
在数字勘查实践中,采用与数字化转型相适应的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研发了多项具实际应用价值的关键技术,并提出构建数据链的设想。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数字勘查与省域玻璃国土工程、历史勘查数据抢救工程和大数据成矿预测研究,是实现地矿勘查行业数字化转型及其与大数据深度融合的四项基础。未来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基于5G赋能的智慧化转型问题,并且要兼顾经营管理信息化问题。产学研结合体制,是推进省域地勘工作数字化转型的保障。
贵州正安旦坪铝土矿大精查项目位于黔北典型岩溶区,为在钻探施工中有效避开岩溶,减少损失,提高勘查效率,达到铝土矿勘探定孔目的,在基本掌握研究区地质背景与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开展物探瞬变电磁法测量。本文简单介绍了物探瞬变电磁法(TEM)的工作原理及探测方法,着重通过在已知钻遇溶洞钻孔ZK14604开展方法性试验,选取合适观测参数,再结合地质、钻探资料对物探断面及平面切图视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定孔,根据已知到未知的原则,逐步对矿区其他拟布钻孔展开测量。据钻探成果资料显示,研究区已施工物探定孔均有效避开隐伏
太阳能对于缓解化石燃料短缺、燃烧造成的环境问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大规模布设光伏组件对生态环境及气候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对全球、国家区域、城市地区和局部地区大规模发展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及气候造成的影响进行总结归纳,分析讨论建设光伏电站对于不同尺度区域环境的反馈作用。结果表明:建设光伏电站对于不同尺度区域环境的反馈作用并没有统一结论,主要机理是光伏组件的遮蔽作用和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转换导致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进而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生态环境气候的变化,物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