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散文教学的原点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jw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散文,多出自名家笔下,作为经典文章,可教的东西实在太多,常让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要破解散文教学“负担过重”这一痼疾,教出散文应有的韵味,删繁就简,回归原点方为正道。
  回到散文教学的原点,先要回到散文的原点。所谓情动辞发,作者将特定时刻的情感寓之于语言,便有了散文。换句话说,散文的结构以及语言都是作者那一刻情感的载体。有了这样的认识,散文教学也就有了方向。教学中,可以依托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语言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一句话,循着作者“写出来”的思路“读进去”,就回到了散文教学的原点。
  一、循路识真理脉络
  循着作者“写出来”的思路“读进去”,首要一条当是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谈道:“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个“真”,就散文而言,就是文中的意蕴和气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独特而深刻的情思。
  理清散文写作思路的学习活动设计有很多种,可以抓“提领而顿”的关键词语,以关键词为主线串起散文学习活动。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猫》为例,这篇文章不写猫的外形,不写猫的饮食,单写其性格。对猫性格的描写,作者浓缩成两个词——“古怪”“淘气”。抓住这两个关键词生成主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感受、品味猫的古怪和淘气,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又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的表达方式。
  有些散文线索明晰,可以通过理出文章的内容线索来设计学习活动。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发现全文线索“骆驼队”,再梳理出文中的四件事——“模仿骆驼咀嚼、讨论骆驼铃铛、想剪骆驼绒毛、询问骆驼去向”。学生在梳理、比较的过程中,就能发现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中的匆匆过客,作者之所以印象深刻,时常忆起,是因为骆驼队驻留着自己美好的童年岁月和幼稚的孩童时光。学生由“骆驼队”这一线索深读下去,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逝去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二、入情入境品语言
  散文作者通过语言输出自己的情感,散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这条教学路径是清晰的,但要实现起来却未必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比较低,翻来覆去地读,依然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体悟不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散文的语言看上去很普通,如果不借助相关資源,很难体会作者朴实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搭设支架,让学生入情入境品读语言、体会情感。
  唤醒生活经验是把学生带入情境、品味语言的好方法,散文是生活的,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尽管读散文忌讳用自己的情感代替作者的情感,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过程中,一定会以自己的情感为基础。因此,教学中发掘并唤醒学生的情感经验十分重要。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中“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这句话里“真想哭”三个字看似寻常,其实背后的情感十分丰富。通读全文就会发现,作者每次写到生身母亲,都会写到哭泣或泪水。教学中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什么时候会想哭?生活中见过成年人在什么时候会哭出来?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入到课文情境,就能体会到“真想哭”背后不仅仅是怀念,更有作者再不能为母亲尽孝的伤心和悔恨。
  越是经典的散文,语言往往越朴实无华。教学时可以将相关资源链接进学习活动中,如引入音乐、图片等媒介,或补充相关文本等,让学生在资源的辅助下把简单的词语读丰厚,把那些看似普通的表达体会好。如,《怀念母亲》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黄昏”这个词在文中很不起眼,如果单纯和学生讲“黄昏”的时候怎么有意思,学生很难把黄昏这一特定的时间与作者怀念祖国母亲的情感联系起来。教学时就可以补充一些黄昏时触景生情的诗文,比如链接唐诗中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宋词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曲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配以音乐和图片,学生在情境中很容易就能理解到,黄昏正是一个人怀念之情涌动的时候。
  三、背景还原悟情感
  苏州大学陈国安教授说:“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读一个作品,大致来说有三个方面,即作者写作时的生态、心态以及文章的样态。”这里提到的生态和心态,指的就是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小学生年龄小,人生经验、社会阅历的局限是他们理解散文作者情感最大的障碍,尤其是对一些时代久远、环境特殊的散文。散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通过背景还原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归到作品所描绘的时空中去,设身处地地站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去看待文中的世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写北京春节的旧俗,如果不还原写作背景,学生很难读懂这篇文章中包含了作者老舍对老北京春节的眷恋。老舍先生1899年生于北京,之后一直在北京生活了25年。1951年春节前夕,阔别北京26年的老舍先生重回故土,看到原来的很多旧年俗已不复存在,提笔写下了《北京的春节》。学生读懂了这段背景,自然就明白了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眷恋之情。
  散文样式多姿多彩,散文内容包罗万象,散文学习活动设计也不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回到散文教学原点,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教学智慧,学生也能离散文更近一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
其他文献
联系人:刘老师 手机:18701273600  电话 010-58022100-623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7号致真大厦A座18层  邮政编码:100191  邮箱:liuhantao@huayue.com  网址:http://www.ywztxx.com  《秦兵马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对兵马俑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运用写实加想象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
期刊
导 读:  “留白”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追求教学意境的艺术。恰到好处的“留白”给了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留了一点探究的机会,留了一点思维碰撞的空间,留了一点创新的空地,从而获得最有价值的身心发展,自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最有价值的教育是什么呢?并不是说学生能做对多少道题,考多高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发展,形成了思维习惯和行为素质。  课改初期,许多教师追求课堂的“热
期刊
一、 任务情境创设  真实的言语任务、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成果,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真实的写作情境,用约稿的方式让学生明确“为谁写”“为何写”,激发学生交流和表达的愿望。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总分法,举例说明动物的特点;  2.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喜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总分法;  2.多角度举例说明。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期刊
导 读:  温儒敏教授曾说:“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阅读习惯对于学生当前及未来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良好方式。运用“阅读开头,初步感知;结合文本,猜想体会;动笔练习,深入思考”的导读三步骤,可以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从而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阅读开头,初步感知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条狗,读了这条狗的故事,也许你对狗的
期刊
导 读:  文艺随笔兼具实用文和散文的特点,但实用性是第一位的,其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应考虑理解课文传递的知识,其次是评析作者个性化的智慧和语言表达,核心是掌握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现代媒体技术的运用,都应该与上述教学内容相匹配。  文艺随笔也称文艺小品,是一种比较特别的文体,既有实用文的特征(向文学作品的阅读者和创作者传递文学阅读与写作的知识),又有散文的特点(形式自由灵
期刊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一篇散文在教师的手中,如何借助“文本”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对一篇散文的研读效果。教师唯有在研读中做到准确、到位,散文教学才有法,才有效。反之,错解、误解、偏解,都会导致学生不知教师所云,越听越糊涂。基于此,教师研读好散文类文体显得至关重要,摆在首位。第一步出了问题,后面的散文教学中涉及的教学内
期刊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是很有益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操作活动的实效,并不是所有的操作活动都必须让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才有效,学生经验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操作来习得。  2018年10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威海举行的“全国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研究联盟第二届教学研讨会”,聆听了苏
期刊
在2018年11月赣州市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赣县区王敏老师执教了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一课。王敏老师从数到式,类比“有理数的乘法”学习“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从运算律与运算顺序等入手,让学生充分感知数与式运算中算法算理的一致性与普适性,彰显了数式运算的通性通法,获得了在场评委及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现撷取部分教學片段与大家共赏。
期刊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选读》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是一篇“景美、情美、言美”书信体散文。正基于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这篇文章“美”的特点,着力引导学生“用我的心感受辋川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个性地阅读、多元地阅读、欣赏地阅读,各抒己见,让学生在习得“借景传情”的写作手法的同时,不断丰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一、导入
期刊
基于散文的文体特点,小学生阅读散文是要比阅读童话、寓言之类的其他文体更为困难的。故而,教学散文,老师要把准散文教学的脉,根据散文的文体特征,从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开发和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聚焦结构,确定教学内容的基础  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曾有研究者说,散文无规范。教学散文,便要聚焦结构,把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文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作为首要的教学内容。  如季羡林所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