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航空航天“助推器”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q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D打印,将让人类在航空航天征途上飞得更快更高更远。国内3D打印及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们日前在首届“中国航空航天增材制造技术与应用论坛”上宣布,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制造技术,3D打印将给航空航天领域带来重大变革。
  3D打印为什么受到航空航天界的特别青睐?它会带给我们哪些改变?这得从3D打印技术的原理特点说起。
  3D打印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将物体进行三维结构化设计,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的方式,以激光束或电子束作为热源,将塑料、金属合金、陶瓷等粉末材料按照预先设计的图形逐层高温熔化、凝固,最后得到与零件三维模型完全一致的真实零件,也叫“增材制造”。
  如果说铸造技术像用模具在冰箱中冻冰棍,锻造技术像铁匠千锤百炼打铁器,那么3D打印则是一种全新的整体化制造技术,能大幅简化零件制造繁杂的工艺流程,大大地节省研制时间和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复杂零件轻松“搞定”
  钱和时间省一半
  不论是现代飞机还是航天器,都追求用尽可能少和轻的材料实现最大强度和刚度,因此构件常常采用“占空比”很大的异形设计,导致其结构特别复杂,形状似“歪瓜裂枣”,像做过“镂空”处理,用切削加工的方式制造则难度很大,有时95%的材料都被切割掉,且制造周期长达几个月。
  3D打印技术恰恰弥补了常规制造方法的不足,能快速地打印出结构复杂的零件,是实现结构复杂零件产品化的捷径。
  想象一下,将飞机的涡轮盘、框梁,航天发动机泵壳体、航天器的网格壁板密封舱等关键部件,从三维模型剖切成若干层二维“薄片”,那么不论这个三维零件结构多么复杂,只需逐层打印二维“薄片”并叠加粘结,就可快速将产品完整做出来。
  前不久,我国成功发射的首枚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某试验搭载中,就有用到3D打印的钛合金构件。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济轮向新华社记者透露,采用3D打印只用7天就搞定以往好几个月才能加工完的零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华明回忆说,国产大飞机C919机头工程样机的主风挡框、连接机翼和机身的上下缘条等钛合金大型复杂关键构件就曾采用3D打印制造,只用几十天时间完成了传统工艺耗时两年的工作,材料用量不足传统锻件的十分之一。
  从空间“五金店”到“太空工厂”
  “缩短型号研发流程,实现复杂结构产品的小批量快速制造只是3D打印作为颠覆性技术的一个方面。”陈济轮认为,3D打印将会打破传统制造工艺对先进结构设计的制约,让产品设计师放手做出“天马行空”的设计。
  如今,3D打印已将人类生产制造活动延展到外太空。众所周知,太空环境与地面上完全不同,就是紧固螺帽这么简单的工作,在空间站都受到极大制约,更别说制造工具。因而在3D打印机被送上太空以前,人类进入太空就像去户外露营,得把要用的工具都带齐全。但自从空间站有了3D打印机,宇航员可以随时设计打印出急需的个性化工具,就像多了个空间“五金店”。美国宇航局的地面工作人员就曾通过电子邮件给空间站传了一个数字模型文件,由空间站上的宇航员自主地3D打印出一个急需的套筒扳手。
  据悉,美国宇航局计划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太空发射系统的创建和“猎户座”飞船的火箭部件上,并使之成为未来登陆火星计划的一部分。
  曾任欧洲空间局局长的让·雅克·多尔丹近日在北京接受采访时表示,3D打印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或将在未来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中,帮助人们直接在太空中进行矿产开发与深加工,实现飞行器在空间维修和燃料加注,使人类在深空探测中走得更远。
  科学家相信,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未来有可能将地面制造工厂搬到外太空,利用太空中真空、超低温等特殊环境和无限的空间及能源,制造出更多高精尖的产品。
  助力中国空天制造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麦肯锡公司2013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3D打印在今后影响人们生产组织模式和社会生活的十二项重大颠覆性技术中名列第九。欧美各国都意識到3D打印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优势以及在空间站建设、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各自形成了3D打印发展路线图,并在航空航天领域积极作出部署。
  “我国的3D打印相比国外,研究起步并不晚,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应看到,我国3D打印的产业发展较慢,企业规模不足。”卢秉恒院士坦言,目前仍存在着大型零件批量化生产难度大,产品的疲劳强度等性能满足适航条件难,缺乏统一的制造和校验标准,设备昂贵等瓶颈,和国外相比,存在数量级的差距。
  如今,中国对3D打印技术日益重视,迎来3D打印良好的发展机遇。3D打印已被当作“中国制造2025”的一项重要工程来发展,国家已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并从“十三五”开始进行财力支持。
  可以预见,随着3D打印技术规模产业化,传统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都将面临深度调整。3D打印技术在中国航空航天领域上的应用前景也将充满无限可能。
其他文献
科学导报讯 记者翟泽宇 7月25日,记者从省金融办获悉,一款针对山西省融资担保行业的数据填报系统首次建立。这一融资担保数据填报系统由山西省金融办主办、山西省担保协会协办,并由专业的科技公司开发,由各担保公司填报数据后上报给各地市金融办,各地市金融办审核后提交省金融办,由省金融办系统自动汇总后形成全省行业统计报表。  据悉,新系统要求各大融资担保机构按季报送的数据不仅包括机构基本業务情况、资产负债、
期刊
7月19日,山西太原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国网山西送变电钢结构分公司厂房漏雨,厂区积水,办公室漏雨,分公司车间生产设备和人员安全面临着洪水的考验,厂房停电,电缆沟进水,设备泡水,生产线被迫全面停产,钢结构分公司失去了往日的喧嚣,整个厂区陷入一片泛滥的汪洋之中。  危难关头,钢结构全体员工没有慌乱,一场众志成城、抗洪抢险的家园保卫战迅速打响。  上午9时,分公司领导迅速启动防汛应急预案,成立了以高英勇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进把马铃薯(俗称土豆)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上作出努力,在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中,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玉米外又一主粮。  然而,今年初,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教授张翠林关于“土豆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吃土豆的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比例明显增高”。  三项研究直指土豆与健康的关系  近日
期刊
安徽婦幼保健院数千新生儿视频的泄露风波尚未完全平息,艾滋病感染者个人信息遭大面积泄露的新闻又出现了。据统计,目前已有400多位艾滋病感染者接到了诈骗电话,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5人有不同程度的财产损失。  事发之后,舆论将指责的矛头指向了处于“信息金字塔”顶端的中国疾控中心,但由于一些医院、地区疾控部门甚至社会组织也掌握不少感染者信息,如果管理不善,同样可能成为泄露途径。到底是谁,又是如何
期刊
7月17日,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峰会“朗迪峰会(LendIt)”在上海举行,这也是朗迪LendIt首次进入中国。开鑫贷总经理周治翰在谈到企业理财的现状时表示:“国内企业理财的市场十分广阔,但这个市场有点像5年前的个人理财,刚刚觉醒,市场互联网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企业的财务人员没有动力去为企业闲置资金增值。”  互金平台推出企业理财产品  企业理财是要最大效能地利用闲置资金,提升资金的总体收
期刊
“在亚洲产品与服务出口方面,价值发源地已从日本向中国转移。”这是日本经济产业省《通商白皮书》(2016年版)作出的判断。该白皮书还指出,在对美国高附加值零部件和材料出口方面,自2006年开始中国所占比例已超过日本。  与之对应的是,此前不久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制造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
期刊
馴化农业作物并非人类特有行为,蚂蚁也会通过培植真菌来获得可食用的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7月20日,国家基因库、哥本哈根大学、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的科学家在《自然·通讯》发表最新成果,揭示了蚂蚁培植真菌之谜。  研究还发现真菌培植蚂蚁的进化过程跟人类的农业文明演化有许多相同点。国家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负责人张国捷表示:“蚂蚁在培育真菌的过程中,自身同样经历了类似人类适应农业文
期刊
近日,波兰华沙大学的科学家通过使用量子干涉,首次制造出单个光子的全息圖,同时发现,在量子干涉中,光子的波函数相互影响。最新研究可强化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理解,赋予他们一种看待量子现象的新方式,有望开启一个全新的量子全息术时代。  研究人员表示,最新实验对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法则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波函数的本质。他们希望,借用这一方法制造出更复杂量子物体的全息图。
期刊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现,有望只通过一次验血,便可确定人体的“生物年龄”。相關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Medicine》。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流行病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糖基组学课题组的研究人员在英国皇家内科医生协会公共卫生学院院士王嵬教授的带领下,利用国产的Clin-TOF飞行时间质谱仪,首次证实IgG糖基化水平是用于中国人群生物年龄预测的一个有前景的生物标记物。目前,基于IgGN-糖基化水平的
期刊
中医或将毁于中药!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不久前提出:“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是毁掉了中医。”  水流千里总有源,树高千丈总有根。2015年出台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下称《规划》)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随着人工种植和栽培的中药材供货占比越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