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巷子的盖碗茶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caonimaba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要体验成都的慵懒闲适,最好从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开始。长长的懒觉起来,在小巷、河边、街头随意挑一间茶馆,泡一碗三花盖碗茶,半倚在竹椅上。茉莉花的清香,携着悠悠的时光,一起从指缝逸出……
  今年4月的一天,我受朋友的鼓惑,千里迢迢从东海之滨来到丰华闲逸的成都,当走遍繁华的街路,看过现代成都的紧张、时髦和丰润,两位朋友便带我去体验成都人声名在外的慵懒闲适了,不过,我们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有意去了宽巷子。
  宽巷子当然是一条老街,与另一条老街窄巷子,以及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老街的确很老了,什么都是古旧的,于我却旧得陌生,甚至有一种发霉的意味。不过,一入巷口,立即感到一种古老生活的宁静,现代都市的喧嚣被低矮的陈年老屋和街两边葱郁的银杏树滤掉了,形成另一片自得的天地,仿佛与外界极不相干。我被一段就要拆迁的院墙上的墙报吸引,走近一看,是一些复印的手写诗稿和速写画,均署名“宽巷子诗人”宋某。诗的内容大都是宽巷子是如何美好的家园,应该如何保护守卫之类。正看着,巷子深处走来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一个朋友与他打了招呼,向我们介绍,他就是宽巷子诗人老宋。
  再往巷里走,只见街两边灰色的旧民房都开成了茶馆,各自门口的简易茶座上已坐了很多的人,在喝着盖碗茶,摆起龙门阵了。我惊讶地想,也不是双休日,又是大上午的,怎么会有这么多闲人,这样悠闲?成都人的闲适把外地人都拐带了,有些人一看就是如我这般的游客,是特意跑到这里充闲人的。我想起“少不入川”这一俗语,幸好自己早过了难拒诱惑的年龄,否则就要赖在这温柔乡里不走了。
  走过小巷,一直走到尽头,看了些有特色的旧宅院落和古建筑,又返身回来,朋友带我在一个叫“景阳冈”的茶馆前停下来,却是老宋的茶馆。一棵银杏树下,几张竹桌竹椅,还有一个旧旧的“鸡公车”,是老宋收藏的,他主动让我坐在他的“鸡公车”上照相,还进屋拿出一把红色的旧油纸伞,也是收藏的,小心的撑开,递给我打着。之后,我们在一张茶桌边坐下来,每人要了一碗盖碗茶。
  我坐的位子,就在挂着“国际青年旅行社”牌子的龙堂客栈旁,很方便地看见各色皮肤、各色头发、各色眼睛的国际青年,有男有女,从那门口出出进进,看着他们背着双肩包、迈着轻快脚步的样子,以及那探寻的表情,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忽然不知道这宽巷子到底是古老还是现代。我听说,这里记录着一段历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少城,即宽巷子和窄巷子,这是满清贵族的地盘,汉人一律不许入内。以后,一个个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开始在这里修建,民国时期这里是国民党高级官员的住宅区,如今,宽巷子还保留着大片的老民居。成都一家著名私企的老板,还专门在宽巷子里买了一套四合院,取名“宽居”。真是好名字。
  从恍惚中回到现实,就见茶桌上布满了细碎的树影,端起茶杯,小心的啜一口茶水,真的是好清香啊。说小心,是因为第一次喝盖碗茶,怕端洒了。胶东人喝茶,一般是用茶壶泡,再倒进瓷碗或水杯中,盖碗茶我还是在电影上看到过,总觉得这种喝法很麻烦。可是老宋介绍说,盖碗茶始于清代,如今,在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地,已成为茶楼、茶馆的一种传统饮茶方法,一般家庭待客,也常用此法饮茶。而茶具则选用讲究的盖碗茶具。此茶具,茶碗、茶船、茶盖三位一体,各自有其独特的功能。茶船就是托碗的茶碟,以茶船托杯,既不会烫坏桌面,又便于端茶。茶盖有利于尽快泡出茶香,又可以刮去浮沫,便于看茶、闻茶、喝茶。茶盖倒置,又是一凉茶、饮茶的便利容器。听老宋这一说,我不再觉得麻烦了,倒以为这盖碗茶很科学呢。有意思的是,这茶具还有独特的寓意呢:茶盖是“天盖之”、茶船是“地载之”茶碗是“人育之”,体现出蜀人朴素的人文思想。此外,川人使用茶盖还有其特殊的讲究:品茶之时,茶盖置于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会很快过来将水续满;茶客临时离去,将茶盖扣置于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远,少时即归,自然不会有人侵占座位,跑堂也会将茶具、小吃代为看管。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文化。
  说完茶,老宋给我们续了水,就拿给我们三个大笔记本看,一本是他自己的诗,一本是他和朋友的漫画速写,一本是各地游客的留言。我们就这样边品茶,边看着这些文字,这可算是我们喝茶最好的点心。然后,巷口走来两个扛摄像机的人,老宋说是电视台的人来采访,他们拍了一通巷子的景物,就对着老宋拍起来。老宋好像经常上镜,一点不憷,甚至有点表现欲,对着摄像机侃侃而谈,谈到对宽巷子的保护,他的声音甚至激动起来,与记者辩论着什么。报上说,成都对宽巷子改造,除少数确有保留价值的房子外将全部拆除,这一举措在宽巷子居民中产生了不同反应,有很多住户拒绝迁出。从老宋的言行看,他是想做宽巷子的守护者。
  然而,听专家说的也有道理,传统不等于破烂,旧房都成危房了,总不能视而不见,拆迁也是一种保护的方式。虽然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宽巷子还是一如既往地悠闲着。走出小巷,最后回眸一眼,明媚的春光中,温暖的阳光下,一片悠闲自在的气氛,真服了成都人。某年某日,如能再来成都,不知宽巷子会是什么样子,但茶桌定会有的,再来一碗盖碗茶,慢慢品味,会想从前的宽巷子真的令人回味,就像这茶香。
其他文献
酒宴上,很多主人在开始之时先向宾客敬三杯酒,而迟来者将要受罚三杯。那么,饮酒何以为“三”杯?据史料记载:饮酒三杯与“三”的特殊含义有关。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三”就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古人认为“三”是最圆满的。《史记·律书》中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自汉代始,三出阙成为帝王威仪的象征。例如唐代大明宫的含元殿前树三出阙;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乾陵前的三出阙遗址,至今历历可辨。在民间谚语中也有“三
期刊
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一般设宴都希望客人吃好喝好。想让客人喝好除了主人要热情外,选好陪酒人也很关键。  有这样几个因素在选择陪酒人时需要注意:  1.选陪酒的人先要考虑主宾的情况,尽量找与主宾身份、阅历、年龄相差不多的。主陪和主宾容易有共同的话题,酒席就不会冷场,宴请者也乐得清闲,免得尴尬。  2.陪酒的最好是善谈的人,有些交际能力,讲个典故、说个笑话,张口就来。他在席间能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左右逢源
期刊
“没喝好”是一名打桩班班长的绰号,此人姓徐。徐班长和别人喝酒有个习惯,就是他不管喝了多少,当别人一问他喝咋样了,他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没喝好,还早着呢!于是继续和人家推杯换盏。等到散席的时候,他还赖着不走:“这酒菜浪费了多可惜,你们先走吧,我来打扫战场。”人都走完了,徐班长还在独酌自饮。直到喝得找不着“北”了,他才肯离开,一边走还一边埋怨:“这帮人真不够哥们儿,我还没喝好呢就作鸟兽散了。这哪是酒友
期刊
有一对患难夫妻,男主外,女主内,日子过得平淡而柔和。  男人做生意,常年在外。“男人有钱就变坏”,世风使然。男人有钱了,真的变坏了。  好心人把男人有外遇的消息告诉女人。女人却像没事人一样说:“自家的男人,我心中有数。”这话传到男人的耳朵里,男人嘿嘿一笑,胆子也就更大了。  女人的妹妹心细,专门到城里进行了一次暗访,回来告诉姐姐:“姐夫的心确实是花了。”  女人沉着脸说:“你不要乱说,你姐夫可不是
期刊
■要素1首选位子   进入酒吧后首先应找个较显眼的位子坐下来,这招叫做:占据有利地形。这样一来,既开阔了视野,又有机会受到更多美女靓仔们的关注。   靠酒吧两头的任意角度最容易锁定猎物,身体用不着180度大转弯,却可以将周围一切尽收眼底。动作、眼神乃至表情都不可过分夸张,那样会显得你很没气质,或者说明你具备某种非分的嫌疑。   ■要素2三人为众   若去酒吧,你还是跟那帮“狐朋狗友”成群结队,那么
期刊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经常喝醉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已把自己喝成了鬼;从来没醉过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过于省彻的心里势必要辨明个什么。对于偶有酒局的我而言,我难免也会醉上那么几遭,让内心里潜藏的那么多繁杂烦乱,尽可能地在迷醉之后,重拾明澈。  这或许也是一种性格,我想。  不久前与几位好友对酌,席间两位已然微酲,且不住嚷着:不再喝了,不再喝了。“酒长”不露声色,随手拿过一瓶新款美酒,道:“两位如果实
期刊
饮酒适量好,酗酒害处多,伤身又减寿。借酒若乱闹,出事不得了,酒醒多自恼。  人逢喜事﹑年节以及朋友们相聚时喝一点酒助兴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就是在平时,适量地喝一点酒也无可非议。但是,在饮酒时,应当有所节制,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千万都不要喝过了量。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苦恼!酗酒,不仅有损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有时一些人还会借酒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来,甚至触犯了法律,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幸。  下面,介绍
期刊
人在酒后有各种各样的毛病。Y县N局两青年赵甲和钱乙爱喝酒,酒后好逞强,往往因为一两句话就吹胡子瞪眼,甚至拳脚相加。这样的两个人酒后在一起,更是干柴遇烈火—一点就着。  一次两人喝醉后打起架来,赵甲把钱乙的眼镜打坏了。事后两人都后悔,但谁也不说软话。钱乙眼睛近视,离不开眼镜,让赵甲赔。赵甲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你还骂了我,两清了。”两人各不相让,官司打到局长那里。  局长觉得酒后打架本来就无理可评,
期刊
32岁的余杭女子王某躺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已经4个多月了,面对医生和家人、好友每天的关切询问,她只有一句话:“老样子,不知啥时能好。”大家怕她受不了,没告诉她真实的病情,她还不知道自己的下半身已经完全瘫痪,下半生可能只有与轮椅为伴了,她也不知道自己的治疗费已经花掉10多万元了。丈夫忙工作的同时还在为她的受伤与酒吧打官司,7岁的女儿全靠爷爷奶奶照顾了。想起在酒吧的一幕,恐惧在她的心头至今仍挥之不
期刊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圣诞老人坐着驯鹿拉的雪橇来啦!虽然圣诞节是个洋节,可我们热爱美食的朋友们怎么会放过每一个改善胃口的机会!去西餐厅又贵又拘束,在家里搞个小聚会不是更惬意?学做几款简单的西餐料理,给家人和朋友们一个惊喜吧!    “洋森”的诱惑    冬天里,北方人吃土豆比较多,中餐的做法一般是炒土豆丝、土豆片,吃多了也会比较厌倦。今天这款“洋森”的诱惑,就是给我们平时常吃的土豆换个“新
期刊